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勾效伟 区又君 廖锐 《南方水产》 CAS 2008年第5期28-36,共9页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盲囊和幽门,贲门...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盲囊和幽门,贲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胃盲囊厚度最大;肠道具丰富粘膜褶;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8—10个。肝小叶分界不明显,管状结构丰富。胰腺腺泡和胰岛分布于肝脏内大静脉周围,腺泡细胞染色深蓝色。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消化道粘液细胞分为4型,Ⅰ型为红色,Ⅱ型为蓝色,Ⅲ型为紫红色,Ⅳ型为蓝紫色。胃部可见极少量Ⅱ型及Ⅲ型粘液细胞,其余部位均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与对应部位消化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鲷 消化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军曹鱼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勾效伟 区又君 廖锐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84-89,共6页
军曹鱼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国内近几年来养殖规模迅速发展的重要海水经济鱼类,已成为海水网箱养殖的重要品种。根据国内军曹鱼的研究情况,对军曹鱼的基础生物学、人工繁养殖、营养需求、病害、遗传多样性等方... 军曹鱼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国内近几年来养殖规模迅速发展的重要海水经济鱼类,已成为海水网箱养殖的重要品种。根据国内军曹鱼的研究情况,对军曹鱼的基础生物学、人工繁养殖、营养需求、病害、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军曹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 生物学 人工繁殖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2 位作者 勾效伟 马之明 陈怡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7,共7页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消化道 外部形态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唇鱼、大黄鱼、丁氏■和棘头梅童鱼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廖锐 区又君 +1 位作者 勾效伟 李加儿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5-310,共6页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4种鱼的21个形态性状的种间形态差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的所有性状差异显著(P...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4种鱼的21个形态性状的种间形态差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的所有性状差异显著(P〈0.01),头部性状以及臀鳍条数、脊椎骨数、幽门盲囊数是区别4种鱼的主要性状,黄唇鱼与丁氏馘、大黄鱼、棘头梅童鱼的差异逐渐增大;大黄鱼与黄唇鱼、丁氏馘的差异相当,而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形态差异较小。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4种石首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8.31%~100%(P1)和98.36%~100%(P2),综合判别率为9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 棘头梅童鱼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Ⅰ.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 被引量:48
5
作者 廖锐 区又君 勾效伟 《南方水产》 2006年第6期76-80,共5页
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福利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已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鱼类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等福利指标随养殖密度变化的规律及其描... 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福利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已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鱼类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等福利指标随养殖密度变化的规律及其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鱼类福利指标随不同放养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鱼类福利 死亡率 生长 摄食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区又君 勾效伟 李加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296,共8页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背鲈 消化系统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被引量:11
7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勾效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3,共6页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消化道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鱼或)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区又君 廖锐 +1 位作者 李加儿 勾效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43-147,共5页
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 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鱼或) 棘头梅童鱼 耳石形态 种类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唇鱼的耳石形态和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区又君 廖锐 +1 位作者 李加儿 勾效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3-124,148,共3页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参数。结果表明,黄唇鱼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各1对,矢耳石最大,微耳石最小。矢耳石略呈长方形,前端圆形,后端呈截形,两侧近平行,叶形晶状突多于圆形晶状突和尖形晶状突;星耳石翼...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参数。结果表明,黄唇鱼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各1对,矢耳石最大,微耳石最小。矢耳石略呈长方形,前端圆形,后端呈截形,两侧近平行,叶形晶状突多于圆形晶状突和尖形晶状突;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粗长,约成扇形,其长度约为星耳石长的0.50倍;微耳石略呈锥形。矢耳石、星耳石长度均大于高度,微耳石长度小于高度。矢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71,星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32,微耳石长高比平均为0.647。矢耳石长、高与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0479和0.0350。矢耳石和星耳石各具有1个中心核,矢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68.15μm,星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46.72μm;矢耳石原基的直径平均为11.4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唇鱼 耳石 形态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