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气相色谱技术研究煤表面性质和热力学参数
1
作者 努尔比亚·亚力坤 李园 +2 位作者 王鑫 赵伟 李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8-144,共7页
采用反气相色谱(IGC)技术测定煤的表面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在303.15~343.15 K温度范围内,以30种有机溶剂作为探针分子,测定探针溶剂的保留体积。用Schultz和Dorris-Gray两种方法计算了煤样的表面色散自由能,结果为20.26~36.56 mJ/m^(2),... 采用反气相色谱(IGC)技术测定煤的表面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在303.15~343.15 K温度范围内,以30种有机溶剂作为探针分子,测定探针溶剂的保留体积。用Schultz和Dorris-Gray两种方法计算了煤样的表面色散自由能,结果为20.26~36.56 mJ/m^(2),并且呈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递减的趋势。计算Lewis酸碱常数得出的能够表征煤样总酸碱能力的数值KB/KA值为6.66,说明表面偏碱性。另外,测定了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_(12)^(∞)、质量活度系数Ω_(1)^(∞)和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χ_(12)^(∞)、溶解度参数δ_(2)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γ_(12)^(∞)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表明探针溶剂与煤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χ_(12)^(∞)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递减,可知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的χ_(12)^(∞)值小于0.5,Ω_(1)^(∞)值小于5,说明探针溶剂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是良溶剂;煤的溶解度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为加深了解煤性质和后续浮选提质技术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沙泉煤 反气相色谱 表面 吸附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工艺研究
2
作者 方玥 连子赫 +3 位作者 赵泽凯 哈沙叶尔登 努尔比亚·亚力坤 王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0,共5页
以马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微波预处理对马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微波温度110℃、微波时间18 min、压榨时间2... 以马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微波预处理对马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微波温度110℃、微波时间18 min、压榨时间25 s,在此条件下马油得率为75.8%,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4.2 mg/g、0.79 g/100g。改变微波条件对马油的酸价和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但对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油 微波预处理 压榨 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钴掺杂煤沥青基碳材料构建茜素红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亮 努尔比亚·亚力坤 +3 位作者 王强 丁真 曹精文 聂栩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103,112,共6页
以煤沥青(CTP)为碳源、二氧化硅为模板、KOH强碱为活化剂、硝酸钴为钴源,采用高温碳化法制备煤沥青基钴掺杂多孔碳材料(Co-PC);将Co-PC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茜素红(AR)快速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测试对材... 以煤沥青(CTP)为碳源、二氧化硅为模板、KOH强碱为活化剂、硝酸钴为钴源,采用高温碳化法制备煤沥青基钴掺杂多孔碳材料(Co-PC);将Co-PC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茜素红(AR)快速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测试对材料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浓度为5~200μmol/L范围内,传感器检测分析结果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3μmol/L(S/N=3),并且该传感器具有高稳定性、高灵敏度与极好的抗干扰性能等。Co-PC各种优异的性能为制备具有增强电化学活性的AR传感器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茜素红 多孔碳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