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翻译产物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刘祚昌
赵世民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85-86,共2页
-
文摘
引言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基因组存在某种关系。分析玉米、高粱、甜菜、小麦和烟草等作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翻译产物,发现不育细胞质与正常细胞质在蛋白质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水稻,有人对BT型雄性不育材料作了类似的研究,但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野败型雄性不育材料至今仍未见报道。
-
关键词
水稻
线粒体
基因
雄性不育
细胞质
-
Keywords
Mitochondrion
Protei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Rice
-
分类号
S511.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刘祚昌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学术界》
2000年第1期230-235,共6页
-
-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南联大
不畏强御精神
-
分类号
G649.29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机制的研究
- 3
-
-
作者
詹庆才
李陶
刘祚昌
赵世民
刘俊君
-
机构
湖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出处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9-10,共2页
-
-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
三系配套
育性恢复
-
分类号
S511.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论北美殖民地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民主因素
被引量:10
- 4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1987年第3期26-33,共8页
-
文摘
北美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出现了许多民主因素,主要表现在:一、由于对选民财产资格限制不严,绝大部分白人居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按人口和选区确定议员席位的代表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三、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民主化的议会成为北美殖民地的权力中枢;四、北美殖民地没有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们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五、绝大部分重要的官员和议员通过公开选举产生,选民的意志和愿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反映;六、地方自治和市镇大会提供了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场所,这些民主因素有利于北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为美国的独立战争铺平了道路。
-
关键词
北美殖民地
殖民地人民
议会
成年男子
选民
十八世纪
十七世纪
封建等级制度
地方自治
封建特权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我是怎样研究美国史的
被引量:5
- 5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1986年第2期38-45,共8页
-
文摘
以我个人的爱好来说,我是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的。这可能与“家学”有些关系。我父亲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曾多年担任高级中学的古典文学教师,对国学有一定的造诣。在父亲的薰陶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就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及文化一往情深。因而在中学、大学时代,在课余之暇,从兴趣出发,我读了不少与古典文学及古史有关的书籍。三十多年来,我在大学里虽然一直讲授外国史,研究外国史,但是中国古籍始终是我的亲密的精神伴侣,在生活中给我增添了无限乐趣。诚然。
-
关键词
生活中
苏联
美国内战
美国史学
中国古典文学
教导
初稿
美国人
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杰斐逊的独特风格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5-54,共10页
-
文摘
杰斐逊身上有五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激进思想与稳健作风、崇高抱负与实干精神、退隐思想与出仕思想、贵族地位与民主事业。这些矛盾在他身上辩证地统一为:既向往古朴的农业理想国,又能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放弃以农立国的主张而容许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既有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又能在具体问题上持稳健态度;既有为人民谋求自由、幸福的宏伟抱负,又能踏实地从事艰苦的、琐碎的、实际的工作;既基于社会责任感投身于革命和政治,又能适时地急流勇退、弃官归隐;虽然出身于奴隶主贵族,但能背叛自己的阶级而献身于革命和民主事业。这一切,便构成了杰斐逊的独特风格。
-
关键词
杰斐逊
奴隶主贵族
资本主义
小土地所有制
保守主义
政治活动
成年男子
土地所有者
解放奴隶
独特风格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杰斐逊与美国宪法
被引量:5
- 7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10,共10页
-
文摘
托马斯·杰斐逊不但致力于反英的独立革命,而且也念念不忘地关切美国的政治前途及国家制度。1784—1789年他任美国驻法公使,恰恰在这个期间美国宪法经历了巨大变化:美国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联邦宪法》。他身居海外而不能亲身参与这件大事,其忧思焦虑,可想而知。那末杰斐逊对于在国内出现的宪法问题抱什么态度?
-
关键词
托马斯·杰斐逊
麦迪逊
国家制度
代表会议
邦联
君主制
联邦政府
州政府
新政府
主权国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杰弗逊与弗吉尼亚社会的民主改造
被引量:4
- 8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19-29,共11页
-
文摘
杰弗逊是第一次美国革命的灵魂,是美国民主改革的推动者、倡导者和领袖。杰弗逊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独立宣言》的执笔人和反英斗争的志士,而且也在于他注意国内的民主改造,并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头。他在独立战争一开始就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他希望在反英斗争的同时,在美国内部也实行广泛的改革,以期实现自己的民主理想。大家知道,在独立战争中涌现出不少反英民族英雄和领袖人物,如华盛顿、富兰克林、萨缪尔·亚当斯、帕特里克·亨利等。但是华盛顿是保守派。
-
关键词
弗吉尼亚
独立战争
殖民地
宗教自由
富兰克林
长子继承法
华盛顿
民族英雄
贵族
亚当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孔子的理想国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7年第1期76-82,共7页
-
文摘
古今中外,凡是杰出的、有创造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有他所向往的“理想国”。古代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写了《理想国》一书,寄托了他的理想。十六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士·摩尔写的《乌托邦》,也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杰作。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当然也有他的“理想国”。
-
关键词
孔子
理想国
被统治阶级
政治理想
思想家
初级阶段
统治者
天下为公
小康
政治秩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4期10-15,共6页
-
文摘
到目前为止,人们都认为目的在于限制君权的权力分立学说是法国孟德斯鸠创立的。这个看法应该纠正,因为早在孟德斯鸠的学说出现八十多年以前,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黄宗羲已经提出了类似的学说。黄宗羲学说之产生,是中国人长期摸索寻求的结果。
-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
宰相制度
皇帝
君权
君主制
知识分子
改革方案
学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美国的独立与独立宣言
被引量:3
- 11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5期1-7,共7页
-
文摘
英国从一七六三年起开始加强了对于殖民地的压榨政策,这就激起了北美殖民地广大居民的反英运动。针对殖民地人民的反英运动,英国又采取一系列高压手段,这就推动北美人民的反英运动进一步高涨。为了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一七七四年九月在北美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但是第一届大陆会议只是通过了和英国“三断”的决议案:和英国断绝一切输入、输出和消费关系。大陆会议想通过这些措施来迫使英国让步,取消过去十几年来的一系列反动措施。一七七五年四月中旬,英国殖民军队与殖民地人民在列克星敦发生武装冲突,这个武装冲突标志了殖民地人民反英的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了应付反英武装斗争所造成的新局面。
-
关键词
大陆会议
北美殖民地
殖民地人民
英国政府
武装斗争
美国独立
美利坚人
独立宣言
大英帝国
英国国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仁”是孔子教育事业的核心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6期1-8,共8页
-
文摘
一、“仁”是孔子讲学的主要内容孔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是造就统治人材,希望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能够把他的学说应用到实际施政中去。同时,他也要求把弟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①。这个目的要求决定了他的讲学内容便是用“仁”、“礼”和“乐”去教育弟子。“仁”字在孔子以前皆作“亲”字解,为百善之一。只有孔子才赋予“仁”
-
关键词
孔子
统治阶级
统治者
道德境界
道德感
道德修养
仁者
子曰
日常生活
人格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林肯的政治家风范——对林肯的再评价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5期23-32,共10页
-
文摘
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曾对林肯作了多次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在一篇文章里我对林肯否定得过多,过分强调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嗣后在《林肯解放奴隶的真相》(《史学月刊》1965年8期)一文中,我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我的认识提高了,我开始审查我过去在林肯评价中所持的旧观点,发现我过去对林肯的评价失于不公正。因此,我在1977年又写了一篇文章(《论林肯》,《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充分肯定了林肯的进步性,把他评价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是在同一文中我仍指出了他的某些错误和瑕疵,特别批评了他对南方叛乱者的“无原则的宽大”。
-
关键词
解放奴隶
林肯
政治家
资产阶级
废奴主义者
奴隶制度
叛乱者
奴隶主
黑人选举权
奴隶解放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1-5,共5页
-
文摘
最近二、三年来在编写世界近代史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在旧教材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教条主义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我个人过去多年来在教学及科研中也犯类似的毛病。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第一,未能突破苏联的观点和体系的樊篱;第二,一九五八年以后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受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
-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
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热月政变
旧教材
容克阶级
普鲁士
大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北美殖民地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民主因素(续)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1987年第4期64-69,共6页
-
文摘
四北美是劳动者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它有着一片无际无垠的处女地,劳动者只要肯流汗,至少可以得到温饱。如果他有一技之长,又肯艰苦劳动,再遇上机会,就有可能上升为财产所有者甚至跻身于上层分子的行列。这里地广人稀,所以经济机会多,取得土地比较容易。小土地所有者在白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欧洲为大。博学多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51年写道:在北美,土地是大量的,“而且又是那样便宜,……
-
关键词
北美殖民地
七十年
地方自治
英国
议会民主
社会政治结构
民主因素
劳动阶级
行政
自治机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孔子思想·士人政府·文治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1-11,共11页
-
文摘
一些人总是把孔子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联在一起,把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归咎于孔子,好像孔子是其“始作俑者”。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或错觉。事实是,孔子是反对专制和暴政的。不仅如此,他的思想还对于西汉以来的中国专制统治的残酷压迫起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作用。下面试从中国历史上的特有现象——“士人政府”和“文治”及二者与孔子思想的有机联系来论证这个命题。
-
关键词
士人政府
孔子思想
文治
董仲舒
中国历史
君主专制制度
专制统治
封建王朝
九品中正制
儒家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初探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8-16,共9页
-
文摘
前些时候读到美国历史家卡尔·贝克的文章,标题为:《杰斐逊政治哲学中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因素》,从这篇文章我联想到孔子的思想,我在心中琢磨:孔子思想中是否也有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因素呢?经过长时间殚精竭虑的思考,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孔子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有机体系。和任何伟大思想体系一样,孔子思想也有其可析性。
-
关键词
孔子思想
道德修养
积极因素
道德规范
思想体系
家庭关系
每个人
为政者
封建统治
孟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谈学习外国史的几点体会
- 18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1981年第6期42-44,共3页
-
文摘
本来我对外国史的研究还很不够。我只能谈一谈自己学习外国史的一些心得体会,供青年同志们参考。在谈心得体会之前,我感到有必要就学习外国史的重要性随便说几句。“鉴往知来”。了解过去,可资今天的借鉴,这是学习历史的好处之一,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谈借鉴,光是从本国历史中去找,是远远不够的。本国的历史经验固然很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总是有其局限性。为了打破这个局限性,就必须求助于外国的历史。只有同时参照外国的历史,才能扩大视野,从比较和选择中吸取其中有益的、可供借鉴的东西。比如。
-
关键词
中国史
外国人
近代史
中国历史
资产阶级
史学界
心得体会
准备工作
历史经验
日本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美国的独立与独立宣言(续)
- 19
-
-
作者
刘祚昌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6期20-29,共10页
-
文摘
(三) 宣布独立的背景如下: (一)殖民地上的王家政府的瓦解及革命政府的形成,为宣布独立准备了条件。从1775年4月19日武装冲突开始以来,军事行动规模越来越大,双方都把全部力量投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总督为首的各个殖民地政府必然要站到英国方面去,处处与革命力量为敌。因此,为了战争的需要,必须用革命政府去代替王家政府。实际上,早在1774年有些总督不肯召集殖民地议会开会,或者把已经在开会的议会解散了的时候,各殖民地的反英分子就组织了自己的革命议会(Congress)。最初,这些革命议会的活动限于起草抗议,选举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和执行不进口公约。在列克星敦战斗之后,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它们就扩大了活动范围,以致不久就履行着政府的职能。虽然王家官吏想遏止这个浪潮,但是没有成功。到1775年底,除了三个殖民地外。
-
关键词
殖民地
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自然权利
中央政府
议会
革命政府
英国政府
宾夕法尼亚
战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于美国南北战争原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 20
-
-
作者
劉祚昌
-
出处
《文史哲》
1953年第3期31-35,共5页
-
文摘
美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兇惡敵人,也是全世界和平與民主的死敵虼四壳霸诒Pl世界和平及抗美援朝的偉大運動中,爲著進一步認識美帝國主義的本質,對於曆史教學工作者來說,深入地系統地研究美國歷史是一個義不容辭的任務。美國曆史上尚待解决的問題雖然很多,筆者願先就南北戰爭原因的問题,作一個初步的探討,以爲‘引玉之磚’,尚希讀者多多批評和指正。美國南北戰爭,如美共主席福斯特所指出的,是一種资產階級性的革命,因爲它消滅了資本主義的贅瘤——美國南部的奴隸制。
-
关键词
世界和平
初步探讨
美国南北战争
北方
南部
抗美援朝
原因
棉花栽培
自由贸易政策
民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