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油棕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
作者 刘加能 程秋如 +6 位作者 潘登浪 李炜芳 彭小芸 周若茹 周丽霞 曾宪海 刘子凡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8,共8页
旨在为挖掘油棕优异种质提供参考,筛选30对SSR引物对605份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观察等位基因数(N_(a))平均值为11.933,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平均值为4.116,多态性信息含... 旨在为挖掘油棕优异种质提供参考,筛选30对SSR引物对605份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观察等位基因数(N_(a))平均值为11.933,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平均值为4.1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11,表明SSR引物多态性较高,且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Structure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分为2个组群,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其中组群1的遗传多样性较组群2高,组群2的自交程度较组群1明显;个体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划分为3个组群,两两种质间遗传距离介于0.4~0.8的占94%,说明该群体的遗传组成简单;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个体内变异(85%)高于个体间变异(10%)和群体间变异(5%),与两组群间遗传分化系数(0.025)低和基因流(9.613)高的结果相一致。综上,参试油棕种质群体遗传结构简单,群体水平上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个体水平上遗传变异丰富,亟需重视对变异优株选择创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遗传多样性 SSR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性血管炎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衍珊 刘子凡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0,共3页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例,提示mNGS技术在Q热快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 贝氏柯克斯体 感染性血管炎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m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轨卫星联合覆盖干扰规避多波束资源分配
3
作者 胡金龙 刘子凡 +2 位作者 周一青 曹欢 陈道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5,共14页
高低轨卫星联合覆盖系统中低轨卫星部署必须无条件规避对高轨卫星的干扰。已有研究采用基于隔离角的空域隔离多波束资源分配,或不满足国际电联的干扰规避要求,或会造成低轨卫星系统服务质量下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高低轨卫星联合... 高低轨卫星联合覆盖系统中低轨卫星部署必须无条件规避对高轨卫星的干扰。已有研究采用基于隔离角的空域隔离多波束资源分配,或不满足国际电联的干扰规避要求,或会造成低轨卫星系统服务质量下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高低轨卫星联合覆盖的干扰规避多波束资源分配机制,以等效功率通量密度(Equivalent Power Flux Density,EPFD)为干扰规避约束,以最大化波位服务满意度(Beam Service Satisfaction,BSS)为目标,构建高低轨卫星联合覆盖多波束资源分配优化问题模型,并提出一种联合粒子群和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BSS Beam Hopping Interference Avoidance with PSO and GA,BBHIA-PG)。在系统忙时和闲时,分别与基于隔离角的联合迭代多星跳波束算法(Joint Iterative Multi-Satellite Beam Hopping,JIMS-BH)和负载均衡及功率控制多星跳波束算法(Load Balancing and Energy-Efficient Beam Hopping,LB-EE-BH)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所选取业务模型,系统最忙时,文中算法较负载均衡及功率控制和多星跳波束算法均满足等效功率通量密度门限要求;波位服务满意度方面,文中算法较负载均衡及功率控制多星跳波束算法提升7.43%,较基于隔离角的联合迭代多星跳波束算法降低3.31%;波位总吞吐量文中算法较负载均衡及功率控制多星跳波束算法提升11.91%,较基于隔离角的联合迭代多星跳波束算法提升2.99%。系统最闲时,3种算法波位服务满意度和波位总吞吐量性能一致,但隔离角的联合迭代多星跳波束资源分配算法不满足等效功率能量密度门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系统 高低轨联合覆盖 资源分配 干扰规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春妹 廖道龙 +2 位作者 刘子凡 符厚隆 陈贻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5,共8页
本研究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 本研究以27个苦瓜自交系4叶1心的幼苗为材料,预培养1 d后,置于39℃高温培养,观察其高温胁迫72 h后的热害情况,通过计算热害指数(TDG)筛选评价出高、中、低耐热性的苦瓜种质;从中选取6个不同耐热性的自交系,测定39℃胁迫0 h和48 h的株高(PH)、茎粗(SD)、鲜物质量(SFW)和干物质量(SDW)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电导率(RE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和可溶性糖含量(SS)等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上述12个指标的耐热系数(α),综合评价6个自交系材料的耐热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获得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以TDG为依据,27个苦瓜自交系中有耐热型3个,中等耐热型18个,热敏型6个;6个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热害指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为:Y=-0.426+0.049X1-0.011X2-0.009X3-0.018X4,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与Y值基本一致。说明SFW(X1)、POD活性(X2)、CAT活性(X3)和SS含量(X4)这4个指标的耐热系数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苦瓜耐热性差异,可用作苦瓜耐热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筛选出苦瓜耐热种质并构建苦瓜耐热性评价体系,为海南夏季耐热苦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西北诸节度的轻重格局
5
作者 刘子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8,共11页
河陇与西域地区诸节度使的关系,是考察唐朝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视角。唐代的陇右、河西、北庭、安西等西北诸节度使非完全对等,河西、陇右节度的军事力量和军费投入远大于安西、北庭节度,河陇地区节度使更加接近唐廷的权力中枢,河西军政... 河陇与西域地区诸节度使的关系,是考察唐朝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视角。唐代的陇右、河西、北庭、安西等西北诸节度使非完全对等,河西、陇右节度的军事力量和军费投入远大于安西、北庭节度,河陇地区节度使更加接近唐廷的权力中枢,河西军政长官也曾临时统辖或监督西域。由此来看,唐代的西北军事布局存在重河陇、轻西域的差序格局。地理远近与交通能力限制是决定差序格局的根本因素,盛唐时期的西北地缘军事形势也影响了差序格局的形成。这种差序格局是唐朝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的调整,有利于对遥远边疆的控制,也体现出唐朝国家治理的边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度使 唐代军事布局 河陇 西域 边疆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脑网络和图特征学习的ADHD分类模型
6
作者 刘子凡 孙道清 +2 位作者 赵善辉 朱赛赛 陈付龙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51-1661,共11页
功能脑网络(FBN)在精神障碍诊断中广泛应用,但传统构建方法缺乏与下游任务的互动性,限制了模型性能;且图神经网络多层堆叠易导致节点特征过度平滑难以提取深层特征.为此,提出端到端的自适应聚合功能网络模型,通过大脑感兴趣区域(ROI)感... 功能脑网络(FBN)在精神障碍诊断中广泛应用,但传统构建方法缺乏与下游任务的互动性,限制了模型性能;且图神经网络多层堆叠易导致节点特征过度平滑难以提取深层特征.为此,提出端到端的自适应聚合功能网络模型,通过大脑感兴趣区域(ROI)感知汇聚层,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动态构建FBN并学习节点特征,增强了模型与子任务的交互能力.同时引入节点池化机制筛选显著ROI,进而推断出对于子任务较为重要的ROI.该方法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分类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ADHD的分类准确率,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性分析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脑网络 图模型 注意力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花生间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海强 黄洁 +3 位作者 刘子凡 魏云霞 苏必孟 李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研究木薯或花生单作与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与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从根际微生态角度阐释木薯与花生的地下部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和木薯/花生间作3个处理,采... 【目的】研究木薯或花生单作与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与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从根际微生态角度阐释木薯与花生的地下部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和木薯/花生间作3个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别测定单作与间作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不论单作或间作,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均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和花生结荚期达到峰值。木薯/花生间作后期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提高,有利于木薯和花生的根际土壤向细菌型转化,且间作木薯根际土壤B/F比间作花生分别提高了1.02和1.25倍。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和花生结荚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的DGGE图谱特异条带数有所改变,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但与单作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结论】木薯/花生间作有利于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且间作同时可改变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但对其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根际土壤 细菌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叶形态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章家恩 黄润 +2 位作者 刘楚生 尧卫民 刘子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共3页
选取 2块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样方 ,并分别选取 4株玉米 ,原位测定每株玉米每个叶片主脉上 5个特征点的空间坐标 ,并应用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对玉米叶曲线进行描述 ,方程的系数根据实测数据由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 ,然后 ,通过计算机和C语... 选取 2块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样方 ,并分别选取 4株玉米 ,原位测定每株玉米每个叶片主脉上 5个特征点的空间坐标 ,并应用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对玉米叶曲线进行描述 ,方程的系数根据实测数据由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 ,然后 ,通过计算机和C语言程序对玉米株叶形态结构进行了可视化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可视化模拟 株叶形态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花生间作对花生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韩全辉 黄洁 +2 位作者 刘子凡 罗春芳 魏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16,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单作花生(CK)、等行距木薯间作花生(T1)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T2)对花生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1的偏土地当量比(PLER-P)均为0.34,比其所占土地面积比(F=0.25)高出36.0%,显示在相同的花生种植面积...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单作花生(CK)、等行距木薯间作花生(T1)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T2)对花生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1的偏土地当量比(PLER-P)均为0.34,比其所占土地面积比(F=0.25)高出36.0%,显示在相同的花生种植面积中,间作花生会比单作花生具有较好的荚果产量优势;与T1相比,T2处理的花生结荚期、成熟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且T2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百果重、百仁重等指标也提高,显示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T2)比等行距(T1)更具优势,建议在木薯间作生产中推广应用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光合性能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钙药剂浸种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陆小静 刘子凡 +2 位作者 柳红娟 黄洁 欧燕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浸种处理对照记为CK3。结果表明:1A1~A3木薯的成活率较其他处理的高,其成活率均约为94.4%。2A1~A4处理可加快木薯地上部分生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1木薯的生长最快,地上部分长势最好。3A1~A3处理可显著增加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A4、CK2和CK1处理的增产效果不明显。4鲜薯产量与种茎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产量和薯干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产量 品质 浸种 含钙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份木薯种质的苗期耐旱性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晓庆 唐茂昌 +3 位作者 黄洁 刘子凡 徐娟 陆小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6-372,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水分胁迫下14份木薯种质苗期的耐旱性强弱。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得出了14份木薯种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Pr)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株高、茎径等6...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水分胁迫下14份木薯种质苗期的耐旱性强弱。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得出了14份木薯种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Pr)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株高、茎径等6个指标对应的耐旱系数变幅分别为0.14-4.00、0.12-3.28、0.55-1.76、0.33-1.70、0.68-1.09、0.62-1.05;按6个指标与综合主成分F值的相关系数排序,6个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POD活性、Pr含量、株高、Pro含量、茎径、MDA含量,其中,POD活性、Pr含量与F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Pr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经综合比较,推荐将POD活性和Pr含量作为木薯幼苗耐旱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苗期 耐旱系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1份木薯种质的朱砂叶螨抗性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洁 范伟峰 +3 位作者 刘茂 刘子凡 许瑞丽 周建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28,共2页
对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的531份木薯种质进行朱砂叶螨抗性的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朱砂叶螨的木薯种质较少,其中,华南8号和C1115等32份种质可作为高抗的育种材料,华南8号、华南8013、华南7号、南植199、华南6号、华... 对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的531份木薯种质进行朱砂叶螨抗性的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朱砂叶螨的木薯种质较少,其中,华南8号和C1115等32份种质可作为高抗的育种材料,华南8号、华南8013、华南7号、南植199、华南6号、华南11号、GR891、桂热3号、华南5号和GR911等品种的抗性较强。食用型品种的抗性较差,其中以华南9号的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种质资源 朱砂叶螨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轮作年限对枯萎病高发蕉园土壤抑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柳红娟 黄洁 +2 位作者 刘子凡 阮云泽 杨金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59,共5页
为探讨木薯轮作年限对香蕉枯萎病高发蕉园土壤抑病性的影响,试验选择连作12年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达90.4%的蕉园,设轮作木薯年限1、2和3年共3个处理,同时在下茬种植香蕉,测定蕉园土壤抑病性的生物指标、非生物指标及下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 为探讨木薯轮作年限对香蕉枯萎病高发蕉园土壤抑病性的影响,试验选择连作12年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达90.4%的蕉园,设轮作木薯年限1、2和3年共3个处理,同时在下茬种植香蕉,测定蕉园土壤抑病性的生物指标、非生物指标及下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结果表明:轮作木薯后土壤总真菌数量、病原菌数量和p H值均显著降低,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A/F值、B/F值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大,且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随着轮作木薯年限的增加,下茬种植香蕉的放线菌的数量逐年增加,枯萎病的发病率由90.4%降低到40.2%;轮作木薯可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但轮作年限需超过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轮作年限 香蕉枯萎病 土壤抑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位置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洁 刘子凡 +2 位作者 许瑞丽 叶剑秋 李开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5-16,26,共3页
进行了2个木薯品种、5个施肥位置的裂区试验,结果发现:在茎基部、茎基顶中间和茎侧中间施肥,木薯的鲜薯产量比茎侧施肥(CK)提高10.2%~17.3%,鲜薯淀粉产量比CK提高12.7%~19.0%。因此宜在种茎基部至茎基顶中间之间,即离茎基部15~30cm... 进行了2个木薯品种、5个施肥位置的裂区试验,结果发现:在茎基部、茎基顶中间和茎侧中间施肥,木薯的鲜薯产量比茎侧施肥(CK)提高10.2%~17.3%,鲜薯淀粉产量比CK提高12.7%~19.0%。因此宜在种茎基部至茎基顶中间之间,即离茎基部15~30cm处定点施肥;对木薯苗施肥时,可在茎基顶中间或茎侧中间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位置 木薯品种 鲜薯产量 生长 Yield 裂区试验 淀粉产量 结果 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黄肉甘薯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营养食味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晓庆 徐娟 +3 位作者 黄洁 甘学德 刘子凡 许瑞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60,共8页
【目的】对28份供试红、黄肉甘薯的主要性状、食味及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南方优质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甘薯地上部主要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关联度;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薯块主要... 【目的】对28份供试红、黄肉甘薯的主要性状、食味及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南方优质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甘薯地上部主要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关联度;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薯块主要营养成分间及其与熟食食味间的相关性。【结果】桂粉1号、维多丽、广薯79和心香可作为优异食用甘薯种质;与鲜薯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性状为茎径和茎叶鲜质量,与薯干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性状为株型和大中薯率;干物率与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干物率、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食味与β-胡萝卜素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干物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较粗的茎径、较大的茎叶鲜质量和大中薯率,可作为选育高产甘薯品种的重要依据;评价甘薯块根熟食食味最主要的营养指标为淀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黄肉甘薯 灰色关联度 营养成分 熟食食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花生间作模式养分吸收与利用优势的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子凡 苏必孟 +2 位作者 黄洁 魏云霞 张婷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8-484,共7页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1H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2H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2H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 设置3种木薯花生间作模式(1行木薯间作2行花生(M1H2)、2行木薯间作3行花生(M2H3)、2行木薯间作4行花生(M2H4)),以木薯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作物对N、P、K的吸收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种间作模式在作物产量、磷钾吸收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间作优势,M1H2和M2H4模式在产值上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2H4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和产值当量比显著大于M1H2和M2H3模式的,系统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系统氮吸收当量比、木薯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木薯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2)与木薯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木薯在产量、产值、磷钾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木薯产量当量比与系统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系统氮吸收当量比、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氮吸收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与花生单作相比,M1H2和M2H3模式花生在产量、产值上劣势显著,M1H2模式花生在磷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上具有显著的劣势,M2H3模式花生在氮磷吸收上具有显著优势;花生产量当量比与花生氮磷钾利用效率当量比呈显著正相关。推荐选用产量和产值优势最佳的M2H4木薯花生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产量 养分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芽魔芋组培快繁技术 被引量:13
17
作者 魏博 潘登浪 +2 位作者 刘子凡 曾宪海 李炜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5-981,共7页
为探索出一套适于珠芽魔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珠芽黄魔芋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为外植体,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以开始伸出鳞片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75%酒精消毒30 s后,0.1%HgCl2溶液中浸泡15 min为宜,其成活率达到96.7%... 为探索出一套适于珠芽魔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珠芽黄魔芋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为外植体,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以开始伸出鳞片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75%酒精消毒30 s后,0.1%HgCl2溶液中浸泡15 min为宜,其成活率达到96.7%;最优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TDZ0.5 mg/L+NAA0.1 mg/L+蔗糖30.0 g/L+琼脂6.0 g/L,其诱导率达到95.6%;最优不定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 mg/L+NAA0.5 mg/L+蔗糖30.0 g/L+琼脂6.0 g/L,不定芽诱导率达到71.1%,单位接种质量愈伤组织分化芽数达到2.88;全展叶片苗在MS+NAA0.25 mg/L+蔗糖15.0 g/L+琼脂6.0 g/L培养基的生根率达到100.0%,平均根数达到1.36。以开始伸出鳞片叶片为外植体建立的珠芽黄魔芋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达到了魔芋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水平,对解决珠芽魔芋产业发展中种芋供不应求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芽魔芋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耐荫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和油菜素内酯对木薯苗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一萍 刘子凡 +2 位作者 黄洁 苏明 许瑞丽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25-28,共4页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对华南205和华南8号的木薯苗叶片喷施清水(CK),40、60、100mg/L水杨酸(SA)和0.1、0.2、0.5mg/L油菜素内酯(BR),共7个处理,然后,在21.5%~23.0%、16.0%~17.5%、11.5%~13.0%、8.5%~10.0%和21.5%~23.0%的5种土壤含水...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对华南205和华南8号的木薯苗叶片喷施清水(CK),40、60、100mg/L水杨酸(SA)和0.1、0.2、0.5mg/L油菜素内酯(BR),共7个处理,然后,在21.5%~23.0%、16.0%~17.5%、11.5%~13.0%、8.5%~10.0%和21.5%~23.0%的5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测定木薯叶片的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与喷施清水比较,喷施SA和BR溶液的2个品种木薯苗叶片的Pro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得到有效提高,部分处理极显著或显著地提高,以100mg/L的SA和0.2mg/L的BR处理所获得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水杨酸 油菜素内酯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玉梅 刘子凡 +1 位作者 黄洁 陈太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69-1374,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 【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行种植[C:(1.0+0.6)m×0.8 m,D:(1.0+0.8)m×0.6 m],于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测定木薯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及产量性状,并对各生育期指标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块根的成熟,不同处理对木薯茎叶和块根生物量、产量性状等影响较明显。其中,采用宽窄行[(1.0+0.8)m×0.6m]种植的木薯叶绿素、生物量、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3-3.03 mg/gFW、624.3-6222.0 g/株、49.35 t/ha、30.27%和15.90 t/ha。此外,鲜薯产量与木薯各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根鲜重及幼苗期、块根膨大期、块根成熟期的茎叶鲜重、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总生物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宽窄行种植[(1.0+0.8)m×0.6m]是海南木薯栽培最佳的株行距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株行距 生物量 产量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木薯/花生模式下的产量表现及其经济产出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子凡 黄洁 +1 位作者 魏云霞 孙鸿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_1)、0.6 m×1.0 m(M_2)、0.8 m×(1.0 m+0.6 m)(M_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_1)、0.6 m×1.0 m(M_2)、0.8 m×(1.0 m+0.6 m)(M_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产值当量(VOE)均大于1,木薯实际产量亏损(AYLc)均大于0,木薯偏土地当量比(PLER-C)均高于木薯在间作和单作中所占的土地面积之比,即4种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且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M3间作处理中花生相对于木薯的竞争力(Apc)和花生实际产量亏损(AYLp)大于0,而经济产出则比M3单作木薯高出了237元/667 m2,总的实际产量亏损(AYL)为1.07,在4种间作处理中数值最大。故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M3木薯株行距配置的间作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 木薯-花生间作体系 产量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