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长2油层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广社 李相明 别旭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6期857-858,812,共3页
长2油层沉积期为湖相三角洲平原亚相,经历了强烈的压实和复杂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降低孔渗性能的主要因素,方解石类、高岭石、绿泥石、沸石类矿物等成岩矿物的大量析出与次生孔隙发育密切相关;溶解作用使碎屑岩产生粒间溶孔、溶缝、溶... 长2油层沉积期为湖相三角洲平原亚相,经历了强烈的压实和复杂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降低孔渗性能的主要因素,方解石类、高岭石、绿泥石、沸石类矿物等成岩矿物的大量析出与次生孔隙发育密切相关;溶解作用使碎屑岩产生粒间溶孔、溶缝、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和铸模孔等次生孔隙。不同沉积微相形成砂体的孔隙大小及孔隙结构不同,其相应的渗透率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长2油层 次生孔隙 喉道半径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马家山剖面油苗成因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友军 韩作振 +1 位作者 文志刚 别旭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3-15,共3页
以皖南巢县马家山剖面南陵湖组晶洞油苗为解剖点,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精细解剖了油苗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确认了油苗来自于T_(1n),与P_(1q)无成因联系,进一步明确了T_(1n)具有广阔的勘... 以皖南巢县马家山剖面南陵湖组晶洞油苗为解剖点,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精细解剖了油苗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确认了油苗来自于T_(1n),与P_(1q)无成因联系,进一步明确了T_(1n)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应引起勘探家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相生油 油源对比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质量综合指数的砂砾岩储层差异分布评价——以渤海M油田东三段为例
3
作者 别旭伟 孙藏军 +2 位作者 石飞 刘百川 卢美月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9,共8页
渤海M油田东三段砂砾岩储集体埋藏深度大、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满足直接刻画储层的精度需求。利用钻井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结合熵权法构建储层质量综合指数,开展了研究区东三段砂砾岩体内幕储层质量的差异分布评... 渤海M油田东三段砂砾岩储集体埋藏深度大、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满足直接刻画储层的精度需求。利用钻井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结合熵权法构建储层质量综合指数,开展了研究区东三段砂砾岩体内幕储层质量的差异分布评价,并通过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依据储层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概率分布斜率差异将研究区东三段划分为Ⅰ、Ⅱ、Ⅲ三类储层,储层质量依次为优质、中等和差等;②纵向上,片状洪流作用下(8~5小层)的储层质量品质整体差于牵引流作用下(4~1小层)的砂体沉积,其中3小层储层质量相对最好;③平面上,砂体几何展布形态经历了条带状(8~5小层)→朵叶状(4~2小层)→指状(1小层)演化。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砂砾岩储层质量分布评价提供一定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东三段 储层质量 差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田开发资料重新认识油气成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全洪慧 陈建波 +2 位作者 别旭伟 张章 张振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9,共8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辫状河沉积 石臼坨凸起 馆陶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优势渗流通道与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别旭伟 廖新武 +1 位作者 赵春明 许赛男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1-184,共4页
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的生产形势,充分利用研究区注水井的注入动态以及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较好地判别油藏中的优势渗流通道,认为油水粘度比、井距、强注强采及长期大规模注水等是控制海上稠油油田优势渗流通道的... 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含水率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的生产形势,充分利用研究区注水井的注入动态以及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较好地判别油藏中的优势渗流通道,认为油水粘度比、井距、强注强采及长期大规模注水等是控制海上稠油油田优势渗流通道的典型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卡水、堵水调剖及分层配注等相关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控水的效果,为海上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渗流通道 控制因素 稠油油藏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田开发资料重新认识生屑云岩展布特征——以沙南凹陷BZ油田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别旭伟 许赛男 +2 位作者 孙藏军 汪跃 吴浩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96,共7页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BZ油田湖相生屑云岩储层投产后,发现实际生产特征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油田丰富的生产动态资料(压力、产量及PVT实验等数据),采用广义物质平衡法并结合古地貌研究和古生态环境恢复,反向预测了研究区的生...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BZ油田湖相生屑云岩储层投产后,发现实际生产特征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油田丰富的生产动态资料(压力、产量及PVT实验等数据),采用广义物质平衡法并结合古地貌研究和古生态环境恢复,反向预测了研究区的生屑云岩发育规律及规模。结果表明:纵向上,随着湖盆水体持续扩张,生屑滩沿古隆起缓坡带呈退积-超覆模式;平面上,生屑滩主要发育于水进过程中的古地貌缓坡带,储层平面展布受到古地貌凸起带、构造脊的分割而呈片状且不连通分布模式。根据新模式部署了2口调整井,实钻生屑云岩1.0、7.6 m,新增探明石油储量近400×104t。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特征的湖相生屑云岩储层精细刻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沙南凹陷 生屑云岩 广义物质平衡法 滚动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曲流河单砂体沉积微相刻画——以秦皇岛32-6油田南区NmL^1(3)砂体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别旭伟 廖新武 +3 位作者 甘立琴 苏进昌 何康 来又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河流相储层是油气储集的重要载体,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沉积微相刻画对储层分布及剩余油挖潜至关重要。传统“边滩外推河道边界”的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受河道砂体侧向侵蚀、多次废弃影响,容易放大/缩小河道规模。以秦皇岛32—6油田南... 河流相储层是油气储集的重要载体,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沉积微相刻画对储层分布及剩余油挖潜至关重要。传统“边滩外推河道边界”的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受河道砂体侧向侵蚀、多次废弃影响,容易放大/缩小河道规模。以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l油组3小层(NmL^1(3))砂体为例,在单砂体等厚图编绘的基础上,以沉积模式为指导,识别河道边界,进而追踪末期河道展布,在砂体格架基本确定之后预测废弃河道、刻画边滩,同时根据生产及综合调整资料修正沉积微相图。运用以上方法所得成果较好地指导了水平井着陆,提高砂岩钻遇率,同时挖掘了油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沉积微相 复合砂体 剩余油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渤海A油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别旭伟 廖新武 许赛男 《海洋石油》 CAS 2013年第1期44-48,共5页
地震沉积学在高频率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优势。90°相位地震资料的振幅可以和岩性测井曲线对应,对地震资料进行90°相位调整后可以通过地震振幅分析岩相。地层切片技术可以在平面上显示相对同一地质沉积时间的沉... 地震沉积学在高频率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优势。90°相位地震资料的振幅可以和岩性测井曲线对应,对地震资料进行90°相位调整后可以通过地震振幅分析岩相。地层切片技术可以在平面上显示相对同一地质沉积时间的沉积分布特征,再结合岩性测井资料可以较准确分析沉积体系。针对渤海A油田开发井钻前面临的被动局面,在研究区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在相位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地层切片的研究,结合钻井岩心信息进行动态解释,获得了研究层段从下至上主要经历了枝状的分流河道型三角洲以及连片的分流砂坝型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同时在成藏规律指导下,预测出该油田5个有利岩性砂体,钻后均得到证实,获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1 200×10~4m^3,扭转了A油田开发被动的局面,为该区其他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90°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沉积演化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南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BZ13油田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别旭伟 许赛男 +2 位作者 孙藏军 姜永 全洪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以渤海海域沙南凹陷BZ13油田为例,利用岩心、壁心和岩屑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结合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测试成果,认为沙一段底部发育混积岩和生屑云岩两种岩石类型,对应滨岸混积滩和浅湖生屑滩两种湖相浅滩,划分为"内缓坡型&q... 以渤海海域沙南凹陷BZ13油田为例,利用岩心、壁心和岩屑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结合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测试成果,认为沙一段底部发育混积岩和生屑云岩两种岩石类型,对应滨岸混积滩和浅湖生屑滩两种湖相浅滩,划分为"内缓坡型"生屑滩–半深湖泥岩和"外缓坡型"混积滩–生屑滩–半深湖泥岩两种典型沉积序列;研究区发育湖侵期退积–超覆浅滩沉积过程,经历高地周缘风化–剥蚀物形成、湖侵早期"内缓坡型"生屑滩退积沉积、湖侵晚期"外缓坡型"混积滩形成与生屑滩持续退积超覆3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沙南凹陷 湖相碳酸盐岩 沙一段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河道砂体叠置类型及其动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秦润森 廖新武 +2 位作者 冯鑫 别旭伟 党胜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9,112,共5页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特征、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河道砂体可划分为切叠河道型、叠置河道型、单一河道型3种主要叠置类型。由实验井组示踪剂追踪结果可知,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低于同一期次砂体的推进速度,而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也存在差异。示踪剂跟踪实验证实,对于多期河道叠置砂体而言,叠置类型、单一砂体微相特征及夹层分布共同影响了开发效果。当注采层位分布于不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首先取决于砂体的叠置类型及夹层分布;而当注采层位分布于相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主要取决于沉积微相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多期叠置 沉积微相 夹层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曹妃甸6-4油田东三段储层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藏军 别旭伟 +2 位作者 聂玲玲 黄磊 姜永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1,共8页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渤海石臼坨凸起曹妃甸6-4油田东三段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三段储层埋藏成岩后经历4个孔隙演化阶段,模型计算初始孔隙度平均为32.24%;早成岩A...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渤海石臼坨凸起曹妃甸6-4油田东三段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三段储层埋藏成岩后经历4个孔隙演化阶段,模型计算初始孔隙度平均为32.24%;早成岩A期压实减孔阶段,储层孔隙演化受控于早期机械压实,减少孔隙度5.79%;早成岩B期压实+早期胶结减孔阶段,压实作用减少孔隙度9.62%,早期胶结作用减少孔隙度2.33%;中成岩A期压实-溶蚀增孔阶段,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10.80%,受压实作用影响减少孔隙度2.16%;中成岩A期压实+中晚期胶结/交代减孔阶段,压实作用减小孔隙度仅为3.80%,胶结作用减少孔隙度为3.90%。经过成岩过程中孔隙度演化模拟,最终计算样品孔隙度平均为15.47%,与气测孔隙度相对误差平均为2.52%,误差相对比较小。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该区优质储层预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曹妃甸6-4油田 东三段 孔隙演化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南环M构造太古界潜山油气藏流体类型随钻识别方法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鸿儒 谭忠健 +4 位作者 胡云 郭明宇 别旭伟 杜波 田青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藏流体类型是勘探阶段产能评价及储量规模落实、开发阶段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影响因素,井场随钻快速识别油气藏流体类型能进一步加快勘探开发节奏,具有重要的意义。渤中凹陷西南环M构造太古界潜山油气藏流体类型比较复杂,结合PVT相... 油气藏流体类型是勘探阶段产能评价及储量规模落实、开发阶段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影响因素,井场随钻快速识别油气藏流体类型能进一步加快勘探开发节奏,具有重要的意义。渤中凹陷西南环M构造太古界潜山油气藏流体类型比较复杂,结合PVT相态分析结果,从油气藏流体类型识别常用方法中优选出四组合参数判别法及φ_(1)参数判别法在研究区进行随钻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标准化随钻气测数据利用四组合参数判别法及φ_(1)参数判别法对研究区太古界潜山油气藏流体类型识别一致性不高,而基于井场测试组分数据识别一致性高、效果好。建立适于研究区的井场测试组分数据与标准化随钻气测数据之间的拟合关系,实现了潜山油气藏流体类型随钻快速识别,在渤中凹陷西南环M构造太古界潜山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潜山 油气藏流体类型 四组合参数判别法 φ_(1)参数判别法 随钻识别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堡35-2油田原油物性差异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浩 胡勇 +2 位作者 别旭伟 潘广明 聂玲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1,共9页
渤海南堡35-2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平面差异较大。S-1区为轻质油油藏,油质最轻;南区为重质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断块区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介于南区和S-1区之间,油质由南向北逐渐变重。为明确原油物性差异的地... 渤海南堡35-2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平面差异较大。S-1区为轻质油油藏,油质最轻;南区为重质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断块区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介于南区和S-1区之间,油质由南向北逐渐变重。为明确原油物性差异的地质成因,以油气成藏理论和原油稠化机制为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差异并非是不同油源造成的,并且烃源岩有机成熟度高,原始油品好,形成轻质油藏概率大;而稠油油藏是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同一油源运移距离越远,受到生物降解、水洗等稠化作用越严重,原油密度和黏度容易增大。微生物降解受地层温度、断层活动速率和油水层空间位置关系控制:地层内部温度异常高,不易发生生物降解,原油密度和黏度越小;断层活动速率越低,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越小;油水过渡带范围越大,生物降解程度越大,原油黏度和密度越大。同时,预测斜坡区原油黏度与密度和断块区南部相似,为该区优质储量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35-2油田 原油物性差异 地质成因 运移距离 地层温度 断层活动速率 油水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石弹性模量定量评价潜山储层产能的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赛男 崔云江 +3 位作者 陆云龙 徐锦绣 别旭伟 韩志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4-677,共4页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测井响应特征复杂,而DST测试一般都是对潜山井段进行大段合试,因此潜山产出层段的划分缺乏可靠的依据。针对该难点,对基质孔隙和裂缝同时存在的双重孔隙介质Biot理论进行推导,...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测井响应特征复杂,而DST测试一般都是对潜山井段进行大段合试,因此潜山产出层段的划分缺乏可靠的依据。针对该难点,对基质孔隙和裂缝同时存在的双重孔隙介质Biot理论进行推导,并模拟双孔介质情况下岩石的弹性模量与裂缝孔隙度的关系,发现弹性模量随裂缝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裂缝孔隙度是影响潜山裂缝性储层产能的关键参数。因此,应用弹性模量进行潜山储层产能评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建立弹性模量与产出剖面测井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评价潜山储层的产能。文中提出的这种潜山储层产能评价的方法在渤海锦州南油田多口井潜山储层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扩展了阵列声波测井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弹性模量 潜山储层 产出剖面测井 产能评价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原油物性差异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藏军 康凯 +2 位作者 别旭伟 常涛 李永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共8页
利用大量原油物性分析化验资料,通过饱和烃色谱-质谱、芳香烃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方法,结合流体包裹体、埋藏史-热史等成藏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原油物性差异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原油物性差异... 利用大量原油物性分析化验资料,通过饱和烃色谱-质谱、芳香烃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方法,结合流体包裹体、埋藏史-热史等成藏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原油物性差异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原油物性差异分布主要表现为原油品质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变好,其中东三段和东二下段为轻质油藏,馆陶组为中质油藏,明下段为重质油藏;②研究区不同含油层位的原油均源自于同一套成熟烃源岩,因此造成原油物性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中经历了微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作用等次生改造;③研究区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为2期充注(第1幕次充注少量低熟重质油,第2幕次充注成熟度高的轻质油)、以第2期为主,而新近系油藏为1期充注成藏,即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新构造运动作用下,东营组油藏被破坏,原油向浅层馆陶组、明下段运移成藏,并且在运移成藏过程中经历了微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作用等次生改造,使得原油品质逐渐变差。本文研究认识可以为区域上在类似靠近凸起边缘的有利圈闭带中寻找轻质油藏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曹妃甸6-4油田 原油物性 差异分布特征 地质成因 充注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斯通利波流体移动指数估算变质岩潜山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赛男 徐锦绣 别旭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利用从阵列声波资料中提取的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时差,结合井径、密度和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反映地层总渗透性的流体移动指数(即实测斯通利波时差与理论斯通利波时差的差值),然后建立流体移动指数与通过试井分析、生产测井分析、全直径... 利用从阵列声波资料中提取的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时差,结合井径、密度和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反映地层总渗透性的流体移动指数(即实测斯通利波时差与理论斯通利波时差的差值),然后建立流体移动指数与通过试井分析、生产测井分析、全直径岩心分析等获得的地层总的有效渗透率的关系,进而利用这一关系估算地层渗透率。本文提出的这种利用斯通利波流体移动指数估算潜山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在渤海JZS油气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该油气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渗透率 变质岩潜山 斯通利波 流体移动指数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压降试井解释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永 张雷 +2 位作者 别旭伟 王迪 黄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5-569,共5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裂缝性油藏注水井的动态特征,得到更多关于地层和测试井的可靠信息,基于BuckleyLeverrett饱和度分布方程,建立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压降试井解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压降试井典型拟合...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裂缝性油藏注水井的动态特征,得到更多关于地层和测试井的可靠信息,基于BuckleyLeverrett饱和度分布方程,建立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压降试井解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压降试井典型拟合图版。根据压降导数曲线特征,将流动过程划分为7个流动段:井筒储集效应阶段、表皮效应阶段、基质向裂缝窜流阶段、水区径向流阶段、油水两相区响应阶段、总系统径向流阶段和边界响应阶段。油、水黏度差异会导致双对数曲线上翘。建立的试井解释模型可计算注水前缘的位置,分析注水井周围地层信息及边界情况。研究结果对注水井的动态评价、注水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注水井 试井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水渗流规律分析油水界面深度差异主控因素——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全洪慧 别旭伟 +2 位作者 谢岳 张章 汪跃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6,共8页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储集层中油的运聚状态,并利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成果对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再到散失的过程密切相关,可将油气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油藏形成阶段和油藏调整阶段,不同阶段油气的受力不同,导致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也不同:(1)油藏形成阶段,油气充注压力越大、储层物性越好、油水密度差越小、地层上倾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2)油藏调整阶段,油气的散失程度影响油水界面的深度,砂体厚度超过临界油柱高度(即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相等时的油柱高度)时,油气可以克服毛细管阻力运移至浅层形成次生油藏,从而造成油水界面上升形成深度差。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挖潜,乃至完善该方面理论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油柱高度 深度差异 油气成藏 南堡35-2油田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油藏注水井试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永 别旭伟 +2 位作者 刘洪洲 王迪 吴浩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3,共6页
针对双重介质油藏注水开发特征,基于Buckley-Leverett饱和度分布方程建立了注水井压降试井解释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利用无因次压力降落解获得了注水井的压力降落典型图版。分析图版可知,两相区对... 针对双重介质油藏注水开发特征,基于Buckley-Leverett饱和度分布方程建立了注水井压降试井解释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利用无因次压力降落解获得了注水井的压力降落典型图版。分析图版可知,两相区对注水井压力响应特征较大,油水黏度差异会导致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并且两者差异越大,两相区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幅度越大,因此在试井解释时应区别储层物性变化或不渗透边界造成的压力导数曲线上翘。选取JZ油田1口注水井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解释图版拟合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吻合较好,并且解释所得的储层参数合理。本文建立的试井解释模型可以计算注水前缘的位置,分析注水井周围地层信息及边界情况,对评价双重介质油藏注水井的动态及注水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油藏 注水井 试井 解释模型 压力降落典型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研究——以蓬莱油田和锦州南油田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赛男 崔云江 +2 位作者 杨洪 别旭伟 王培春 《海洋石油》 CAS 2014年第4期80-83,共4页
岩石力学参数表征岩石力学性质,在裂缝性潜山储层中表现为不同于砂泥岩储层的特征。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对纵波、横波测井值有一定的影响,由此计算得到的岩石力学参数也有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岩石力学参数在潜山储层不同岩生、不同储... 岩石力学参数表征岩石力学性质,在裂缝性潜山储层中表现为不同于砂泥岩储层的特征。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对纵波、横波测井值有一定的影响,由此计算得到的岩石力学参数也有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岩石力学参数在潜山储层不同岩生、不同储层类型中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在裂缝发育段岩石力学参数表现为"高泊松比、高体积压缩系数、低杨氏模量、低剪切模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裂缝 潜山储层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