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媒介化愤怒的产生与表达——基于“孔乙己文学”事件的扎根研究
1
作者 刘鸣筝 王硕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9,共14页
“孔乙己文学”事件是青年媒介化愤怒的典型案例,针对此事件的研究,有利于梳理青年媒介化愤怒演化路径,归纳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归因。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可建构青年媒介化愤怒的路径演化图和青年媒介化愤怒-社会公共... “孔乙己文学”事件是青年媒介化愤怒的典型案例,针对此事件的研究,有利于梳理青年媒介化愤怒演化路径,归纳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归因。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可建构青年媒介化愤怒的路径演化图和青年媒介化愤怒-社会公共议程参与实践理论模型,并提炼青年群体媒介化愤怒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归因。研究发现:媒介化愤怒是青年群体现实情绪的媒介化展演,其发端于青年因现实生活与价值观念冲突而产生的茫然,并在媒介空间中延展为重铸“客我”的集群性媒介运动。网络媒介在媒介化愤怒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风险放大器与情绪发酵皿的作用,催动着愤怒的媒介化变革。随着社会媒介化的不断深入,媒介化愤怒可能成为网络媒介空间中的显性事件。如何打破青年的情绪茧房,运用话语转换策略,疏解媒介化愤怒,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愤怒 网络舆情 青年舆论参与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赋能新闻传播教育:现实扫描与逻辑跃升
2
作者 刘鸣筝 梅凯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4-60,共7页
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外部力量,生成式AI正逐步深嵌教育体系之中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引发了新闻传播教育系统中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反观生成式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依然面临着媒介技能训练vs媒介价值观塑造、传... 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外部力量,生成式AI正逐步深嵌教育体系之中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引发了新闻传播教育系统中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反观生成式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依然面临着媒介技能训练vs媒介价值观塑造、传统新闻传播理论范式vs新闻传播智能实践、新闻传播学界的AI畅想vs新闻传播业界的AI探索等现实张力。技术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逻辑跃升理路在于,促进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更新,教育行动者角色效能的提升与再定位,AI在教育范式中的新变革以及在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嵌入智媒价值观。同时,也要看到生成式AI深度嵌入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呼吁建立在向善的智媒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养分,协同创新共同为生成式AI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开辟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新闻传播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形象在电影中的传播及对电影的影响——基于回归模型和主题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鸣筝 王君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22,共7页
电影作品与区域文化、区域形象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院线上映的862部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模型研究东北因素对电影票房、电影评分的影响,再通过LDA主题模型,研究电影网站评论中受众对有东北因素... 电影作品与区域文化、区域形象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院线上映的862部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模型研究东北因素对电影票房、电影评分的影响,再通过LDA主题模型,研究电影网站评论中受众对有东北因素电影的具体评价内容。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院线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对电影的影响,探讨东北地区在电影中的形象,进而思考受众对于东北文化、东北地区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电影传播 回归模型 主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公共外交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鸣筝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104,共7页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公共外交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期间设立的美国新闻署是美国政府几十年中进行公共外交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此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对外信息发布、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针对...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公共外交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期间设立的美国新闻署是美国政府几十年中进行公共外交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此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对外信息发布、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针对苏联、东欧、西欧和拉丁美洲实施了区域性公共外交活动。公共外交的长效机制得到了完善,公共外交的手段和内容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森豪威尔 公共外交 美国新闻署 美国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语境、维度及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鸣筝 张鹏霞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10,共7页
为了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结合可视化的图谱从研究语境、主要维度和研究方法三方面来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国内现有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走出去"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语境,主要... 为了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结合可视化的图谱从研究语境、主要维度和研究方法三方面来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国内现有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走出去"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语境,主要维度包括国家形象、跨文化、电影产业、软实力、华莱坞等,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仅有少数研究涉及到定量的方法,这也是后续研究中需要不断改善的部分,中国电影产业的海外发展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创新和借鉴,更呼唤文化输出国的受众反馈对于传播实践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海外传播 跨文化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改革与实践进路: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的新面向
6
作者 刘鸣筝 梅凯 齐秀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7-71,共5页
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是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抓手。面对波谲云诡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多元化和自主性为切入点的改革成为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新面向的重要推力。从融合改革角度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将新闻传播理论与... 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是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抓手。面对波谲云诡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多元化和自主性为切入点的改革成为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新面向的重要推力。从融合改革角度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将新闻传播理论与时事新闻讲评相结合、新闻业务训练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新闻传播通识教育与学术训练相结合,是打造多元化的教育转向的有效路径。从实践进路角度看,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可以着力构建学生主体机制、情感培养机制、跨学科合作机制、价值塑造机制,实现新闻传播自主性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融合改革的“三个相结合”和实践进路的“四个机制”,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可为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场域开辟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新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启迪:“四向四做”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7
作者 刘鸣筝 梅凯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59-63,共5页
从政治观到导向观,从工作观到人民观,“四向四做”人才论为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国际传播生力军建设提供了关键内容。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传播环境,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从“四向四做”人才论中汲... 从政治观到导向观,从工作观到人民观,“四向四做”人才论为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国际传播生力军建设提供了关键内容。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传播环境,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从“四向四做”人才论中汲取经验,不仅要培养胸怀大义、肩扛重责、笔生乾坤、心有人民的国际传播人才,更要将我国国际传播理念付诸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中去,从而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舆论生态的良好运转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向四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满《人世间》:年代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芦猛 刘鸣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16-120,共5页
年代剧《人世间》循着东北城市里“光字片”中周姓一家的生活足迹,讲述了近50年时间进程中芸芸众生的人情百态,描绘了社会生活嬗变的壮丽画卷,抒写了质朴而深刻的感人力量。《人世间》中流露着温暖的亲情、浪漫的爱情和真挚的友情,凝聚... 年代剧《人世间》循着东北城市里“光字片”中周姓一家的生活足迹,讲述了近50年时间进程中芸芸众生的人情百态,描绘了社会生活嬗变的壮丽画卷,抒写了质朴而深刻的感人力量。《人世间》中流露着温暖的亲情、浪漫的爱情和真挚的友情,凝聚着细腻饱满的情感。剧中通过对平凡人物、不同阶层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勾画出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同时,《人世间》再现了东北风情,刻画了时代符号,记录了社会变迁,演绎出真实的父辈故事,勾勒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年代剧 情感 人物形象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夫》小说与电影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9
作者 薛泽希 刘鸣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133,共3页
小说《杀夫》和电影《杀夫》都是影响广泛的文艺作品。本文对同名小说和电影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探讨其在叙事手法、群体矛盾处理方式、意象表现和反抗意识表现四方面的异同,分析小说和改编电影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小说... 小说《杀夫》和电影《杀夫》都是影响广泛的文艺作品。本文对同名小说和电影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探讨其在叙事手法、群体矛盾处理方式、意象表现和反抗意识表现四方面的异同,分析小说和改编电影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女性的反抗意识方面是相同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说文本在细节感、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长处,电影在视觉冲击力、艺术表现力方面更胜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夫》 艺术特色 反抗意识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鸣筝 李静 王君仪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1-56,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涉及新闻传播学科的根本性问题,是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向和旗帜,是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是高等院校和新闻机构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的思想武器,其基础地位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涉及新闻传播学科的根本性问题,是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向和旗帜,是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是高等院校和新闻机构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的思想武器,其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取"文献+实践"的理论深化、"被动+主动"的知识应用、"理论+实操"的业务训练以及"竞赛+科研"的能力提升等机制,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宏观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与时事新闻讲评相结合、与新闻业务训练相结合、与新闻伦理教育相结合、与学术启蒙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卓越新闻人才“ 三全育人”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传播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思雨 刘鸣筝 《新闻论坛》 2022年第3期67-69,共3页
乡村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媒介技术的赋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借助技术门槛较低的短视频平台,扭转了乡村文化被言说的局面,掌握了传播乡村文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了乡村人讲述乡村故事、... 乡村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媒介技术的赋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借助技术门槛较低的短视频平台,扭转了乡村文化被言说的局面,掌握了传播乡村文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了乡村人讲述乡村故事、传播乡村文化的愿景。本文从乡村文化呈现视角的转变出发,聚焦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新图景,探究了乡村文化的传播重构与情感连接,并就景观蔓延和消费主义影响下乡村文化传播可能存在的痛点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原创短视频 媒介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器加持下的新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思雨 刘鸣筝 《新闻论坛》 2022年第4期68-70,共3页
数字化和可视化是当前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生物传感器本质上是一种数据收集工具,其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挖掘了“人”的价值,将人作为信息源和数据库,延伸了新闻报道的触角,升级了新闻生产机制。本文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入手,基于生... 数字化和可视化是当前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生物传感器本质上是一种数据收集工具,其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挖掘了“人”的价值,将人作为信息源和数据库,延伸了新闻报道的触角,升级了新闻生产机制。本文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入手,基于生物传感器对不同群体的赋能差异所带来的学界与业界的关注差异,探讨了生物传感器为新闻领域未来发展带来的改变,即用作内容和改善内容两个层面,并就生物传感器跨界应用可能带来的挑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新闻生产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