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办公建筑主被动能源节能优化分析
1
作者 刘馨 崔雨晴 +3 位作者 林心童 冯国会 吴修慧 赵梓翔 《建筑技术》 2025年第8期1008-1014,共7页
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对沈阳市一栋绿色办公建筑的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外窗、外墙和屋面传热系数、外墙和屋面保温板厚度以及气密性,获取参数最优帕累托解集,综合考虑能耗与不舒适小时数,采用理想点法确定被动式节... 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对沈阳市一栋绿色办公建筑的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优化外窗、外墙和屋面传热系数、外墙和屋面保温板厚度以及气密性,获取参数最优帕累托解集,综合考虑能耗与不舒适小时数,采用理想点法确定被动式节能最优方案。通过TRNSYS建立土壤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水串联供热系统,提出机组启停和供水温度的能源系统优化调控策略,并分析主动式节能最优策略适用性。结果表明:围护结构优化后案例建筑年总能耗由90.2 kW·h/m^(2)·a下降到20.18 kW·h/m^(2)·a;能源系统优化后机组平均性能系数COP值为5.18,比额定COP值高1.88,年总能耗由20.18 kW·h/m^(2)·a下降到13.04 kW·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办公建筑 多目标优化 主被动式节能 围护结构 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余热的地埋管跨季节蓄热发展现状
2
作者 张昕阳 田川 +2 位作者 李帅 黄凯良 刘馨 《建筑技术》 2025年第9期1136-1142,共7页
以工业余热为热源,结合跨季节蓄热技术,设计工业余热地埋管跨季节蓄热系统,是实现清洁供暖、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对工业余热地埋管跨季节蓄热系统进行介绍,介绍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案例,并指出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对工业余热资源的... 以工业余热为热源,结合跨季节蓄热技术,设计工业余热地埋管跨季节蓄热系统,是实现清洁供暖、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对工业余热地埋管跨季节蓄热系统进行介绍,介绍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案例,并指出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对工业余热资源的分类及利用技术进行介绍。对影响蓄热体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文献中对关键参数进行整理总结,研究关键参数对地埋管蓄热(BTES)系统影响性及其在一定取值范围内的取值;整理了工业余热地埋管跨季节蓄热技术的创新方法。最后指出蓄热技术要保持蓄热体出口温度保持稳定且符合工业余热系统要求;采用复合蓄热体可有效减少热损失;维持余热温度,保证余热的数量和质量是使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工业余热地埋管蓄热系统对比其他供热系统有较好经济性,是地下蓄热技术应用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余热 地埋管跨季节蓄热 建筑供暖 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ST的超低能耗建筑负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馨 曹慧虹 +3 位作者 冯国会 张磊 何嘉宁 王晓彤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为实现节能减排,进一步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DeST软件对严寒地区SJZU超低能耗示范中心建筑的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对比超低能耗建筑和不同节能水平的建筑负荷特性,分析新风量和内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规律,利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内扰因素对建... 为实现节能减排,进一步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DeST软件对严寒地区SJZU超低能耗示范中心建筑的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对比超低能耗建筑和不同节能水平的建筑负荷特性,分析新风量和内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规律,利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内扰因素对建筑负荷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典型超低能耗建筑的全年最大热负荷为14.74 kW,全年最大冷负荷为13.23 kW;全年累计负荷较不同节能水平下的节能建筑显著降低;人均新风量增加5 m^(3)/(h·人),全年累计热负荷平均增幅为4.73%,而全年累计冷负荷几乎不变;超低能耗建筑全年累计负荷的影响最显著的内扰因素是人员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负荷特性 内扰因素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馨 宋萌萌 +3 位作者 鲁倩男 冯国会 耿秀 吴修慧 《建筑技术》 2024年第7期878-881,共4页
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在运行控制方案上的优化,是建筑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以沈阳市ST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获取能源系统运行参数,归纳地源热泵的运行特性,锁定实际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供热现存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寻求地源... 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在运行控制方案上的优化,是建筑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以沈阳市ST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获取能源系统运行参数,归纳地源热泵的运行特性,锁定实际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供热现存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寻求地源热泵系统最优运行控制参数。利用TRNSYS模拟能源系统运行,通过比较系统原有的改变机组负载率的控制方案与优化后最优运行控制参数方案的系统耗电量和性能系数,预测最佳控制方案下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优运行控制方案下,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显著提升,系统耗电量降低14.5%,系统性能系数(COP)提升23.8%,热泵机组耗电量降低15.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更加高效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TRNSYS 控制方案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建筑节能改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馨 何嘉宁 +3 位作者 杨晓丹 冯国会 曹慧虹 韩晓墨 《建筑技术》 2024年第22期2800-2806,共7页
为了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医院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沈阳市YK医院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建筑设计规划图纸内容及水电设备资料等各项建筑设计基本信息、能源系统设计、建筑运行能耗... 为了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医院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沈阳市YK医院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建筑设计规划图纸内容及水电设备资料等各项建筑设计基本信息、能源系统设计、建筑运行能耗数据、建造数据;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在改造技术下,YK医院建筑的综合节能率为32.83%,全生命周期4个阶段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6.20%、0.10%、93.04%、0.66%,其中建材生产及运输和建筑运行两阶段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约为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建筑 节能改造 建筑碳排放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改造优化研究
6
作者 刘馨 耿秀 +3 位作者 冯国会 赖鑫 宋萌萌 吴修慧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以严寒地区一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供热(ASHP)系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系统设计与运行数据,分析ASHP系统供热效果并提出改造优化方案。利用TRNSYS软件构建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PV-ASHP系统)、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耦合供... 以严寒地区一栋办公建筑空气源热泵供热(ASHP)系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系统设计与运行数据,分析ASHP系统供热效果并提出改造优化方案。利用TRNSYS软件构建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PV-ASHP系统)、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SC-ASHP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光热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PV/T-ASHP系统)模型,研究改造方案可行性。结果表明:相较于改造前系统,改造后系统中SC-ASHP系统与PV/T-ASHP系统性能系数(C_(cop))为7.10、6.57,PV-ASHP系统与PV/T-ASHP系统运行能耗降低约50%,PV/T-ASHP系统太阳能利用率最高,达6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转换 可再生能源 热泵系统 改造优化 PV/T-ASHP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幕墙辅助双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的多目标优化配置 被引量:2
7
作者 常莎莎 冯国会 +3 位作者 黄凯良 张磊 刘馨 王茜如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7-305,共9页
为克服单一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光伏幕墙辅助双源热泵系统。利用TRNSYS建立仿真模型,以系统能耗和生命周期成本为目标函数,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不同地区系统配置规模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并利用加权和法确定... 为克服单一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光伏幕墙辅助双源热泵系统。利用TRNSYS建立仿真模型,以系统能耗和生命周期成本为目标函数,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不同地区系统配置规模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并利用加权和法确定均衡解。结果表明:哈尔滨、长春、沈阳3个地区优化后的系统运行能耗比优化前分别增加5.9%、5.0%和3.9%,生命周期成本降低13.6%、17.1%和12.9%;与单目标优化相比,多目标优化在兼顾性能的前提下能明显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系统 光伏组件 多目标优化 光伏幕墙 生命周期 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汉画像石叙事艺术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研究
8
作者 郑雅慧 刘馨 王宪光 《美术教育研究》 2025年第8期126-128,共3页
汉画像石的叙事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单一的独立单元叙事、并置的复合单元叙事、空间构筑的整体叙事。三个层次的叙事与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存在关联,在叙事角度上高度契合。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汉画像石的叙事学思维策略开展博物馆展示... 汉画像石的叙事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单一的独立单元叙事、并置的复合单元叙事、空间构筑的整体叙事。三个层次的叙事与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存在关联,在叙事角度上高度契合。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汉画像石的叙事学思维策略开展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探究汉画像石叙事艺术的三个层次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让学生以创新视角组织展示空间,激活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空间叙事学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级多尺度聚合网络的红外图像电子变倍
9
作者 刘馨 张斌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52,共8页
为了解决光电领域中低分辨率红外图像影响观瞄的问题,构建一种轻量级多尺度聚合网络算法来增强电子变倍时中心区域图像分辨率,该算法首先使用不同大小的尺度核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并利用浅层残差结构将局部多尺度残差特征有效聚合在一... 为了解决光电领域中低分辨率红外图像影响观瞄的问题,构建一种轻量级多尺度聚合网络算法来增强电子变倍时中心区域图像分辨率,该算法首先使用不同大小的尺度核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并利用浅层残差结构将局部多尺度残差特征有效聚合在一起,以获得更强大的特征表示能力;然后采用基于对比度感知的通道注意层来聚合更多尺度特征信息,最终重构出具有丰富细节而清晰的高分辨率红外图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电子变倍方法在不引入额外参数的情况下能够提取出精细的多尺度特征信息,获得清晰的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系统 红外图像 电子变倍 多尺度聚合 对比度感知 轻量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定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环宇 冯国会 +2 位作者 刘馨 蒲毅 王涵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7-437,共11页
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定量检测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定量红外热成像法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在量化热工缺陷能量损失中的应用,从构建稳态热流环境、对流辐射换热计算、测试操作选择3个方面总结现场检测的... 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定量检测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定量红外热成像法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在量化热工缺陷能量损失中的应用,从构建稳态热流环境、对流辐射换热计算、测试操作选择3个方面总结现场检测的影响因素,归纳图像处理技术在排除光学干扰、辨识热工缺陷、热工信息可视化等方面对红外检测领域的贡献,分析未来红外热成像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研究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可成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定量检测与热工缺陷量化识别的优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成像 热工性能 图像处理 定量检测 热工缺陷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超低能耗教学建筑新风系统适用性分析
11
作者 康智强 王彤 +2 位作者 王云毅 郝宝瑞 刘馨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1,共7页
目的 解决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中人员密集场所供暖期新风系统的适用性问题。方法 以沈阳市某小学教学楼中三种典型教室为例,应用Designbuilder软件建立能耗模型,分析自然通风、有无热回收的定(变)风量机械通风五种工况下超低能耗建筑... 目的 解决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中人员密集场所供暖期新风系统的适用性问题。方法 以沈阳市某小学教学楼中三种典型教室为例,应用Designbuilder软件建立能耗模型,分析自然通风、有无热回收的定(变)风量机械通风五种工况下超低能耗建筑的各项能耗、相对节能率和本体节能率,以及室内CO_(2)体积分数变化。结果 无热回收的变风量、有热回收的定(变)风量与无热回收的定风量机械通风相比,节能率分别为12%~30%、32%~46%、38%~57%;有热回收的变风量机械通风总能耗最低,且接近自然通风工况;五种工况室内CO_(2)体积分数均小于0.09%。结论 人员密集场所中有热回收的定(变)风量机械通风节能效果显著;建筑气密性的提高导致机械通风系统新风能耗增加,经济性和节能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Designbuilder 相对节能率 建筑气密性 新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12
作者 张熔轩 张万顺 +4 位作者 刘馨 彭虹 陈勇 陈刚 李翱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193,共8页
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是提升水污染防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提出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平台技术体系,建立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该平台具备自动化收集多源异构的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排放等底座数据并融... 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是提升水污染防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提出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平台技术体系,建立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该平台具备自动化收集多源异构的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排放等底座数据并融合处理的功能,可为流域模型的边界条件和过程条件提供支撑,进一步对降雨过程、水文变化、总磷浓度和水环境风险提供预测和评价结果,并对2016年和2020年进行磷风险预报预警应用,为香溪河提升流域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推进磷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磷风险管控 预报预警平台 业务化应用 香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与实践——以清镇市F社区为例
13
作者 刘馨 《山西农经》 2025年第9期141-143,共3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易地扶贫搬迁使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存在安置社区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文化融合与认同困境、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易地扶贫搬迁使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存在安置社区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文化融合与认同困境、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加强党建引领与组织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促进居民融合与提高参与度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构建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社区 共建共治共享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复合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飞 付倩 +2 位作者 马德龙 张晓东 刘馨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35-40,共6页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的上浆性能。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纳米纤维(CCNF)对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NA)进行改性,制备了系列复合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CNA),并对其溶液的流变性能与浆纱性能进行了探讨。研...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纳米纤维复合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的上浆性能。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纳米纤维(CCNF)对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NA)进行改性,制备了系列复合聚丙烯酸酯乳液共聚浆料(CNA),并对其溶液的流变性能与浆纱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CCNF用量占NA浆料固含量不大于3%时,NA浆料及CNA浆料的溶液均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CCNF含量的增加,CNA浆料的乳胶粒子直径呈递减趋势,而溶液表观黏度呈增加趋势。采用CNA浆料溶液对9.8 tex和7.4 tex纯棉纱上浆,在上浆率明显降低的情况下,CNA浆料溶液的各项浆纱性能依然优于工厂实际浆纱生产配方,其中,当CCNF用量占NA浆料固含量为1.5%时,所制备的CNA浆料的综合浆纱性能最佳。认为:CNA浆料具有调浆简单、上浆率低、浆纱性能优异及退浆废水易于治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浆料 浆液流变性能 浆纱性能 上浆率 退浆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经验
15
作者 席子怡 刘馨 王兰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44-147,169,共5页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与抗生素使用相关且不能以其他方式解释的腹泻,临床易漏诊、误诊。从状态论治是在姜良铎教授数十年临床过程中产生的突出学术思想,在其指导下可全程把握疾病的病机以诊治。姜教授认为,AAD的核心病机为寒邪伤阳...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与抗生素使用相关且不能以其他方式解释的腹泻,临床易漏诊、误诊。从状态论治是在姜良铎教授数十年临床过程中产生的突出学术思想,在其指导下可全程把握疾病的病机以诊治。姜教授认为,AAD的核心病机为寒邪伤阳、脾肾阳虚、水湿内盛,当前病机为湿热蕴肠、寒湿内盛,潜在病机为热入心包、阴竭阳脱、易于反复。在诊疗上,需早识别、早停用相关抗生素(祛除寒邪),健脾温肾、益气利湿需贯穿始终;偏于寒者,着重于温肾阳、敛阴津,兼夹热者须清热燥湿;AAD继续演变发展则需使用清热开窍、回阳救逆法;湿邪黏腻易于反复,治疗后仍需提防该病复发。从状态论治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疾病病机,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从状态论治 姜良铎 病机分析 泄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营养肥料对设施连作番茄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馨 祁娟霞 +4 位作者 蔡玉胜 苏娜 马国东 赵小兵 张雪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9-53,共5页
针对宁夏地区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研究了氨基酸肥、腐植酸肥、生物炭肥等有机营养肥料对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有机肥和有机肥+生物炭肥3 t·(667 m^2)^(-1),单一腐植酸肥和腐植酸肥+... 针对宁夏地区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研究了氨基酸肥、腐植酸肥、生物炭肥等有机营养肥料对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有机肥和有机肥+生物炭肥3 t·(667 m^2)^(-1),单一腐植酸肥和腐植酸肥+氨基酸肥均能较好地改善土壤酸碱度;腐植酸肥施用后,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腐植酸肥均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腐植酸肥+氨基酸肥处理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单独施加腐植酸肥,真菌与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有机肥1 t·(667 m^2)^(-1)+生物炭肥6 t·(667 m^2)^(-1)处理番茄产量最高。综上,腐植酸肥0.4 t·(667m^2)^(-1)+氨基酸肥0.03 t·(667 m^2)^(-1)、腐植酸肥0.4 t·(667 m^2)^(-1)+氨基酸肥0.03 t·(667 m^2)^(-1)+生物炭肥3 t·(667 m^2)^(-1)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番茄产量与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土壤 番茄 腐植酸肥 氨基酸肥 生物炭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馨 陈晓群 +3 位作者 李佳 金从国 伍治平 王熙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7期12-14,共3页
目的为绿原酸(CGA)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CGA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GA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结果 0.25、0... 目的为绿原酸(CGA)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CGA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GA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结果 0.25、0.5 mg/ml CGA作用MCF-7细胞48 h后,使细胞阻滞于G1/G0期,两组的G1/G0期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0、0.25、0.5 mg/ml CGA处理MCF-7细胞48 h后,Cyc-lin D1的平均荧光强度比(MFIR)分别为9.64±0.18、9.15±0.22、8.10±0.28(P=0.001)。结论 CGA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G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yclin 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乳腺癌MCF-7细胞 细胞周期阻滞 细胞周期素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相变墙复合采暖系统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馨 冯国会 +2 位作者 黄凯良 韩舒伊 崔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30-434,共5页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寒冷地区房间太阳能热风采暖分析,提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使其与相变储能墙复合采暖,目的是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节约传统能源。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寒冷地区房间太阳能热风采暖分析,提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使其与相变储能墙复合采暖,目的是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节约传统能源。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对不同比例的癸酸和月桂酸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值进行测试,选择在室内舒适温度范围内具有高潜热和合适相变温度的混合比例,用于相变蓄热。白天由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加热室内空气,热空气通过相变墙后进入室内,相变材料蓄热;夜间相变墙辐射换热加热室内空气,相变材料放热。系统试验结果显示:①太阳能利用率达到30%以上,晴朗的白天,室内温度可达15~16℃(未加入辅助热源),满足采暖的基本要求;②将相变材料布置在内壁可以使室内的温度波动变小,从而得到更好的热舒适性。此采暖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能显著提高室内温度,降低室内温度不均衡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墙 蓄热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酯浆料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馨 陈辉 张晓东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共4页
采用酯交换-缩合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聚酯浆料,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凝胶色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水溶性聚酯浆料为非结晶性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粘度性能、成膜性能和... 采用酯交换-缩合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聚酯浆料,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凝胶色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水溶性聚酯浆料为非结晶性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粘度性能、成膜性能和浆纱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聚酯浆料 合成 缩聚 浆纱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铝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黑色工艺优化及膜的性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馨 李玉海 张勤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2-44,47,共4页
为了在2024铝合金表面获得结合力好、耐候性好及黑色纯正的阳极氧化膜,首先在硫酸电解液中对2024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之后在Sn-Ni-Cu-Co电解液中进行电解着黑色,采用SEM,XRD,EDS分析膜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特征、成分及膜中的元素分布,优... 为了在2024铝合金表面获得结合力好、耐候性好及黑色纯正的阳极氧化膜,首先在硫酸电解液中对2024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之后在Sn-Ni-Cu-Co电解液中进行电解着黑色,采用SEM,XRD,EDS分析膜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特征、成分及膜中的元素分布,优选了阳极氧化、电解着色电解液的成分;从金属颗粒沉积、氧化还原方面分析了电解着色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阳极氧化液配方为100.0 g/L H2SO4,5.0 g/L H3BO3,2.0 g/L(NH4)2SO4,2.0 g/L苹果酸,2.0 g/L MgSO4,1.5 g/L Al2(SO4)3;最佳着色液配方为15 g/L SnSO4,10 g/L NiSO4,10 g/L CuSO4,10 g/L C4H6O4Co,3 g/L FeSO4;在Sn-Ni-Cu-Co电解着色液中,Sn2+,Co2+,Cu2+等通过还原反应以单质的形式沉积于氧化膜层的孔隙或底部,通过多重散射使氧化膜颜色加深,从而得到了黑色的氧化膜;最佳氧化膜颜色为石墨黑,结合力及耐候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阳极氧化 电解着黑色 硫酸电解液 Sn-Ni-Cu-Co电解液 膜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