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激酶D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蔡文畅 刘雨齐 +6 位作者 王涵 王鹤霖 王振江 肖梓屾 马士远 安丽萍 刘艳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91,共14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蛋白激酶D2(PRKD2)在膀胱癌(BL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对BLCA患者预后的影响,阐明PRKD2在BL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UCSC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下载9例正常膀胱样本、19例BLCA癌旁样本和407例BLCA肿瘤样本...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蛋白激酶D2(PRKD2)在膀胱癌(BL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对BLCA患者预后的影响,阐明PRKD2在BL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UCSC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下载9例正常膀胱样本、19例BLCA癌旁样本和407例BLCA肿瘤样本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PRKD2 mRNA在BLCA肿瘤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人类蛋白数据库(HPA)进行蛋白组学的验证。使用R软件的DESeq2包对PRKD2低表达组和PRKD2高表达组BLCA样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及鉴定,使用ggplot2包绘制PRKD2的共表达热图,利用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获得DEGs明显富集的基因集。根据PRKD2的表达水平将BLCA样本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使用GSVA包分析BLCA患者PRKD2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相关性。使用survival包和survminer包进一步分析PRKD2与BLCA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cBioPortal数据库对BLCA组织的PRKD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收集膀胱炎、膀胱息肉和BLCA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BLCA及对照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F(IL-17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RKD2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BLCA组织中PRK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升高(P<0.05)。对PRKD2单基因差异分析共得到1058个DEGs,其中上调DEGs 29个,下调DEGs 1029个。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涉及感官知觉的化学刺激、卡哈尔体和内肽酶抑制剂活性等生物学过程(BP)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通路和年轻人的成熟型糖尿病通路。GSEA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Notch信号通路、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筛选通路、碱基切除修复信号通路、自然杀伤(NK)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过程。免疫浸润分析,PRKD2的表达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aDC)、NK细胞中的CD56dim亚群(NK CD56dim cells)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Tcm)等5种细胞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巨噬细胞、效应记忆T细胞(Tem)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临床特征亚组分析,年龄超过70岁以及发生淋巴管侵袭的BLCA患者PRKD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RKD2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BLCA患者总生存期(OS)、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和无进展间隔期(PFI)明显长于PRKD2mRNA表达水平较低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生远处转移、主要治疗结果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BLCA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基因突变分析,9%的患者出现PRKD2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基因扩增、mRNA低表达、mRNA高表达以及多位点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与膀胱炎组织比较,BLCA组织中IL-17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BLCA组织中PRKD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RKD2具有上调IL-17F蛋白表达水平的效应,PRKD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BLCA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蛋白激酶D2 肿瘤免疫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鲁艳艳 许翔博 +6 位作者 吴亚梅 刘雨齐 王涵 杨丽娟 王振江 肖梓屾 刘艳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1702,共12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宫颈组织中的浸润差异及其与宫颈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阐明EOS对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56例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情况分为宫颈癌组(n=46,其中宫颈鳞状细...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宫颈组织中的浸润差异及其与宫颈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阐明EOS对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56例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情况分为宫颈癌组(n=46,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26例、宫颈腺癌15例和宫颈腺鳞癌5例)、慢性宫颈炎组(n=50)、CINⅠ期组(n=50)、CINⅡ期组(n=50)、CINⅢ期组(n=30)和正常组(癌旁正常宫颈组织,n=30)。阴道镜观察各组患者宫颈组织形态表现,薄层液基细胞学测试(TCT)法观察各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形态表现,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患者宫颈组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患者宫颈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刚果红染色检测各组患者宫颈组织中EOS浸润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EOS浸润数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患者宫颈表面光滑,呈粉红色,毛细血管均匀分布;慢性宫颈炎组患者宫颈表面呈红色炎性改变,部分伴有纳氏囊肿形成,可见不同程度的糜烂和溃疡等;CINⅠ期、CINⅡ期和CINⅢ期组患者宫颈可见上皮溃疡、增厚和形态不规则,细镶嵌及点状血管明显;宫颈癌组患者宫颈表面隆起,可见新生肿物及坏死性溃疡,质脆易出血。醋酸染色后,正常组患者宫颈无明显改变;慢性宫颈炎组患者宫颈呈少量白色改变,持续时间较短;CINⅠ期、CINⅡ期和CINⅢ期组患者宫颈薄醋白上皮不规则、呈地图样边界,其中CINⅠ期组患者宫颈部分组织呈醋白反应,CINⅡ期组患者宫颈出现明显醋白反应,CINⅢ期组患者宫颈醋白反应非常明显,面积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宫颈癌组患者宫颈醋白反应明显,白色上皮厚,持续时间久,轮廓硬直,边界清晰。正常组患者宫颈碘染色后呈棕褐色,着色均匀;慢性宫颈炎组患者宫颈炎性病变区着色差;CINⅠ期组患者宫颈上皮化生区碘着色不明显;CINⅢ期组患者宫颈病变区着色差,转化区周围面积较大;宫颈癌组患者宫颈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生长,碘染色后不着色,呈现为橘黄或芥末黄色。TCT法观察,正常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无异型性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少;慢性宫颈炎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EOS等炎症细胞,无异型性细胞;CINⅠ期和CINⅡ期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可见双核异型性细胞,核质比较高,细胞核较深染,周围见空晕;CINⅢ期组患者脱落细胞中可见较多异型性细胞,核质比较高,核膜不规则;宫颈癌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可见大而显著的核仁,聚集成片,合胞体样改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CINⅠ期组、CINⅡ期组、CINⅢ期组和宫颈癌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异型性均明显增加。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检测,与正常组和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Ⅰ期、CINⅡ期和CINⅢ期组患者HPV感染数和TCT异型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CINⅠ期、CINⅡ期和CINⅢ期组比较,宫颈癌组患者HPV感染数和TCT异型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HE染色观察,正常组宫颈组织细胞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OS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宫颈炎组患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CIN组患者宫颈细胞核核仁稍大,可见异型性细胞,炎症细胞主要分布于异型性细胞周围;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细胞核仁大而深染,细胞异型性明显,癌细胞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宫颈炎组患者宫颈组织中炎症细胞数和EOS浸润数均明显增加(P<0.05),CIN组患者炎症细胞数和EOS浸润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组患者炎症细胞数和EOS浸润数均明显减少(P<0.05);与慢性宫颈炎组和CIN组比较,宫颈癌组患者炎症细胞数和EOS浸润数均明显增加(P<0.05)。宫颈癌组织中EOS主要分布于癌巢周围,与CINⅠ期组比较,CINⅡ期组和CINⅢ期组患者宫颈组织中EOS浸润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CINⅡ期组比较,CINⅢ期组患者宫颈组织中EOS浸润数明显增加(P<0.05)。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OS浸润越多,EOS浸润数与宫颈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关系(r=0.5330,P<0.01)。结论:HPV感染和EOS浸润具有促进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 慢性宫颈炎 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战平 刘雨齐 +1 位作者 谭春辉 朱宸良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5,共9页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的建立阶段直接影响到合作的形成与成效,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相关理论,归纳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的影响因素列表;提取及整理丁香园新站友成长版的用户数据...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的建立阶段直接影响到合作的形成与成效,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相关理论,归纳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的影响因素列表;提取及整理丁香园新站友成长版的用户数据,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识别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的影响因素。识别出包括3个主范畴、14个副范畴在内的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建立阶段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社区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用户建立合作时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学术社区 科研合作建立 影响因素 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