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钒钛海砂矿转底炉直接还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长正 曹志成 +1 位作者 彭程 崔慧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4期52-57,共6页
针对印尼钒钛海砂选矿后的精矿,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工艺,先后完成了小型基础试验研究和中试试验。得到最佳的条件是,m(海砂精矿):m(兰炭):m(膨润土):m(有机粘结剂)=100:25:3:1,含碳球团3层(54 mm),还原温度1260℃,还原时间30 ... 针对印尼钒钛海砂选矿后的精矿,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工艺,先后完成了小型基础试验研究和中试试验。得到最佳的条件是,m(海砂精矿):m(兰炭):m(膨润土):m(有机粘结剂)=100:25:3:1,含碳球团3层(54 mm),还原温度1260℃,还原时间30 min,中试得到球团平均金属化率88.63%,球团中剩碳4.81%。将金属化球团热装入300 kVA的直流电炉进行冶炼,得到含钒铁水,铁水中铁品位96.25%,钒品位0.443%,铁与钒回收率分别为99.64%和88.96%,炉渣中TiO2品位38.86%,钛回收率为98.95%。结果表明,转底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处理海砂精矿技术上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 钒钛海砂矿 直接还原焙烧 电炉熔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难选铁矿转底炉直接还原中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长正 曹志成 +1 位作者 彭程 崔慧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4期58-63,共6页
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对低品位难选铁矿进行了转底炉中试试验研究。混合物料配比是m(原矿):m(焦粉):m(膨润土):m(液体粘结剂)=100:33:4:8,转底炉焙烧温度1250℃~1330℃,还原时间为42 min,含碳球团厚度3层(约60 mm),最终获... 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对低品位难选铁矿进行了转底炉中试试验研究。混合物料配比是m(原矿):m(焦粉):m(膨润土):m(液体粘结剂)=100:33:4:8,转底炉焙烧温度1250℃~1330℃,还原时间为42 min,含碳球团厚度3层(约60 mm),最终获得的球团平均金属化率83.44%,两段磨矿磁选所得还原铁粉产率39.52%,铁品位94.39%,铁回收率83.34%。对还原铁粉压块,压块密度为4.78 t/m3,可以作为优质的电炉炼钢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 低品位难选铁矿 直接还原焙烧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鲕状赤铁矿转底炉直接还原提铁降磷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程 曹志成 +1 位作者 刘长正 崔慧君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6,共5页
为了模拟转底炉直接还原高磷鲕状赤铁矿过程,采用顶部辐射加热的马弗炉对含碳球团进行了直接还原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含碳球团层数对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转底炉高温区焙烧温度1150℃、转底炉转动一周... 为了模拟转底炉直接还原高磷鲕状赤铁矿过程,采用顶部辐射加热的马弗炉对含碳球团进行了直接还原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含碳球团层数对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转底炉高温区焙烧温度1150℃、转底炉转动一周时间60 min、含碳球团层数为2层(约36 mm),在此条件下进行了转底炉直接还原工业化实验,获得Fe品位92.34%、Fe回收率82.26%、P含量0.08%的还原铁产品。机理研究表明,从顶层到底层的球团,传质传热变弱,还原铁铁回收率逐渐降低,而氟磷灰石呈现由大部分还原到几乎不还原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 鲕状赤铁矿 含碳球团 还原焙烧 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后重建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学民 刘长正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92%,占关节内骨折首位。X线摄片是骨折最常用检查方法,但由于踝关节解剖关系,X线片对踝关节骨折漏诊时有发生。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及后重建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92%,占关节内骨折首位。X线摄片是骨折最常用检查方法,但由于踝关节解剖关系,X线片对踝关节骨折漏诊时有发生。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及后重建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MSCT及后重建技术不仅能够清楚的观察到较细微的骨折线及撕脱骨折情况,还可以从各个方位立体观察踝穴的形态及关节内各关节面受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本文旨在探讨MSCT及后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重建技术 多层螺旋CT 价值 关节内骨折 MSCT 全身骨折 X线摄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鲕状赤铁矿转底炉直接还原中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程 曹志成 +1 位作者 刘长正 崔慧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首次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对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了转底炉中试试验研究。在混合物料配比为m(原矿)GA6FAm(还原煤)GA6FAm(石灰石)GA6FAm(脱磷剂)=100GA6FA20GA6FA15GA6FA1,转底炉焙烧温度1150℃~125... 首次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对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了转底炉中试试验研究。在混合物料配比为m(原矿)GA6FAm(还原煤)GA6FAm(石灰石)GA6FAm(脱磷剂)=100GA6FA20GA6FA15GA6FA1,转底炉焙烧温度1150℃~1250℃,还原时间为70 min,含碳球团厚度2~3层(约55~65 mm)的条件下,最终获得的球团平均金属化率88.97%,两段磨矿磁选所得金属铁粉产率42.35%,TFe品位92.56%,铁回收率84.26%,P含量0.04%。金属铁粉压块密度为5.02 t/m3,可以作为优质的电炉炼钢原料。用扫描电镜(SEM)对焙烧温度1250℃和1300℃的金属化球团磨选所得金属铁粉进行分析,焙烧温度1300℃的球团磨选金属铁粉中有单质磷的存在,说明对高磷鲕状赤铁矿而言,必须控制还原温度,选择性还原铁,避免还原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 高磷鲕状赤铁矿 直接还原焙烧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学民 刘长正 赵会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530-531,共2页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典型及不典型肝血管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76例经临床诊断为肝血管瘤且行CT检查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6例肝血管瘤患者,72%呈典型的强化方式,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典型及不典型肝血管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76例经临床诊断为肝血管瘤且行CT检查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6例肝血管瘤患者,72%呈典型的强化方式,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中心逐渐填充。28%呈不典型强化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不典型强化方式为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并周围有异常灌注。结论肝血管瘤在CT上有多种影像表现,熟悉不典型的影像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CT诊断 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