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个体繁殖力特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连为 隋宥珍 +5 位作者 徐开达 徐晓萱 刘姝含 谢慕原 徐汉祥 周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7-463,共7页
为揭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生殖策略,以潜在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为指标,检测其个体繁殖力,并拟合潜在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91~130 mm与81~120 mm,优势... 为揭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生殖策略,以潜在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为指标,检测其个体繁殖力,并拟合潜在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91~130 mm与81~120 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120.1~240.0 g与80.1~180.0 g,雌、雄个体间胴长和体质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度均以Ⅴ期为主,分别占68.63%和65.3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腺成熟系数与缠卵腺指数、精荚复合体指数密切相关(P<0.05);雌性性成熟个体的潜在繁殖力平均值为(1121.01±329.55)cells,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平均值分别为(9.76±2.43)cells/mm、(5.77±1.28)cells/g,潜在繁殖力与胴长、体质量、缠卵腺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与缠卵腺长呈对数关系,与卵巢成熟系数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性成熟个体的潜在繁殖力平均值为(2769.48±1195.90)条,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平均值分别为(26.38±11.02)条/mm、(19.82±8.66)条/g,潜在繁殖力与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与精荚囊长、精荚复合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与胴长、精巢成熟系数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经过10多年的增殖放流,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潜在繁殖力及精卵比明显降低,在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亲本投放性比,进而达到合适的潜在精卵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性成熟系数 精荚 潜在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的阿根廷滑柔鱼2个产卵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连为 陈新军 +2 位作者 许强华 方舟 陆化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3,共8页
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2个分子标记对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冬生群体与秋生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检验了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得到的单倍型数、单... 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2个分子标记对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冬生群体与秋生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检验了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得到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1、0.535±0.066、0.002 24±0.001 59和1.243。基于Cytb基因序列分析得到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7、0.528±0.058、0.002 65±0.001 89和1.222。2个分子标记均揭示:阿根廷滑柔鱼2个产卵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单倍型邻接树、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 st均表明,阿根廷滑柔鱼2个产卵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此外,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也不显著,。可见,阿根廷滑柔鱼产卵群体间具有频繁的基因流。推测与该物种为大型洄游性种类,生命周期短,以及海洋环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产卵群体 遗传变异 COI基因 CYT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根廷滑柔鱼2个产卵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连为 陈新军 +1 位作者 许强华 傅建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冬生群体与秋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并检验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7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1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43,各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90~0.9...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冬生群体与秋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并检验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7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1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43,各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90~0.931)。3个群体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796~0.904)。两两群体间的Fst值以及AMOVA分析表明,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08 3,P>0.05);阿根廷滑柔鱼冬生与秋生2个群体间及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显示,冬生群体2个群体聚在一起。阿根廷滑柔鱼为大型洄游性种类,不同产卵群体有可能在生殖洄游过程中发生混合并进行基因交流,从而表现出遗传同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产卵群体 遗传变异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大型群与小型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连为 陈新军 +2 位作者 许强华 陆化杰 王从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6-223,共8页
秘鲁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性成熟胴长群体.为了更好地对该海域茎柔鱼资源进行开发管理,本文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与微卫星DNA(SSR)2个分子标记对秘鲁外海茎柔鱼大型群与小型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基于C... 秘鲁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性成熟胴长群体.为了更好地对该海域茎柔鱼资源进行开发管理,本文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与微卫星DNA(SSR)2个分子标记对秘鲁外海茎柔鱼大型群与小型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基于Cytb基因序列得到的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9、0.758±0.052、0.002 19±0.001 46和1.586.基于COI基因序列得到的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8、0.707±0.055、0.001 70±0.001 26和1.057.2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筛选的12个SSR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725~0.933),位点DG02、DG07、DG09、DG28、DG36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基于SSR标记得到的大型群观测杂合度为0.716,期望杂合度为0.868;小型群观测杂合度为0.721,期望杂合度为0.883,二者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mtDNA标记的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及2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Cytb:Fst=0.004 52,P>0.05;CO Ⅰ:Fst=0.000 89,P>0.05).基于SSR标记也得出相同的结论(Fst=0.002 51,P>0.05).2个群体可能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发生基因交流,建议将秘鲁外海茎柔鱼大型群和小型群看作1个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大型群 小型群 遗传变异 线粒体DNA标记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乌鲂科鱼类线粒体DNA片段序列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连为 陈新军 +2 位作者 许强华 陆化杰 方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为检测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与斯氏长鳍乌鲂Taractichthys steindachneri的种间遗传差异,对线粒体16S rRNA、细胞色素b(Cyt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经比对获得同源片段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91、478、558 bp,... 为检测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与斯氏长鳍乌鲂Taractichthys steindachneri的种间遗传差异,对线粒体16S rRNA、细胞色素b(Cyt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经比对获得同源片段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91、478、558 bp,其中16S rRNA基因片段上存在2处碱基插入/缺失。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日本乌鲂与斯氏长鳍乌鲂在这3个基因片段上的G+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为47.27%、46.59%),G含量均偏低,特别是在Cytb和COⅠ这两个基因的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尤为突出(平均为9.80%、12.31%)。两种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的遗传差异比较明显,在总长度为1529 bp的核苷酸序列中,两种间共检测到204处核苷酸替换,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两种鱼类在3个基因片段上的种间净遗传距离依次为0.112 7(16S rRNA)、0.166 4(Cytb)和0.135 3(COⅠ),遗传差异水平均达到属间差异水平。NJ系统树显示,斯氏长鳍乌鲂与小鳞异鲂Xenobrama microlepis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日本乌鲂的亲缘关系较远。根据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日本乌鲂与斯氏长鳍乌鲂的分歧时间约为832万年,两种间分化事件发生在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乌鲂 斯氏长鳍乌鲂 线粒体DNA 序列分析 分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粒径和水温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郭良勇 刘海映 +3 位作者 陈雷 姜玉声 刘连为 赵金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5-300,共6页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粒径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率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水温(5、9、13、17、21、25℃)对不同规格毛蚶潜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10min),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在粗粒径底质中的潜沙率总体低于细、中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并分别在300、60、120 min时达到细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480 min前,小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大规格组,480 min后,大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小规格组;试验结束(1440min)时,底质粒径对毛蚶潜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相对小规格个体,大规格毛蚶潜沙率更高;当水温为21℃及以下时,毛蚶潜沙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温为25℃时,试验初期(40 min)毛蚶的潜沙率较高,但之后潜沙率上升缓慢且出现个体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壳长为5-12 mm的毛蚶在粒径为251-50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而壳长为13-15 mm的毛蚶在粒径为125-25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水温21℃时,壳长为9-12 mm的毛蚶潜沙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温度 底质 潜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口虾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隋宥珍 刘连为 +1 位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JK)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进而确立了其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6±0.010、0.039 25±0.019 13,其中福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987±0.035),南麂岛群体最低(0.931±0.046),珠江口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0.064 84±0.033 02),连云港群体最低(0.003 59±0.002 17);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且遗传分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73.88%,P<0.01),连云港群体、东海群体及珠江口群体内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分析表明,连云港群体、珠江口群体与其他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均显著(P<0.05);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即谱系A、B、C存在于口虾蛄群体中,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695~0.842,P<0.01);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显示,谱系C群体大约在11.0万年前经历扩张事件。研究表明,口虾蛄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其栖息地海洋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活史特征相关,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可能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关,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口虾蛄黄渤海群体、东海群体、南海群体看作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细胞色素B基因 种群遗传结构 系统发育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