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调查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足根 朱教君 +1 位作者 袁小兰 谭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9,共8页
调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数量、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及其幼树出现的生境。结果表明:在结实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1年生落叶松幼苗,其数量与人工林种子库落叶松种子数量有关,其存活和生长(高生长和叶片数... 调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数量、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及其幼树出现的生境。结果表明:在结实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1年生落叶松幼苗,其数量与人工林种子库落叶松种子数量有关,其存活和生长(高生长和叶片数量)状况明显受林分开阔度、地面植被盖度和枯落物的影响。1年生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内生长缓慢,一般高生长不超过6cm,地径生长不超过0·1cm,叶片数量不超过25针。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幼苗4月末开始出现,6月份幼苗数量最多,9月份林内大部分幼苗死亡。这表明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下不能正常存活和生长,而影响其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草本灌木和地面枯落物。另外,长白落叶松林下很难见到幼树,只有在有种源、光照充足、草本灌木和枯落物少,以及土壤较湿润的生境中能见到其幼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幼苗 存活和生长 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足根 朱教君 +2 位作者 袁小兰 王贺新 毛志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8,共7页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4种主要群落(柞木林、硬阔林、杨桦林和杂木林)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值检验法、聚块性和扩散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并...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4种主要群落(柞木林、硬阔林、杨桦林和杂木林)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值检验法、聚块性和扩散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并用聚集强度指数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程度.结果表明:①蒙古栎、水曲柳、核桃楸、枫桦和山杨龄级存在明显的低龄缺损,为间歇型种群,其中蒙古栎、水曲柳和核桃楸属于增长型种群,枫桦和山杨属衰退型种群,色木槭、紫椴和春榆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种群结构,龄级完整,属于稳定型增长种群;②这些主要树种种群中,除了杨桦林群落中枫桦和山杨格局呈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的格局都趋于聚集分布;③各主要树种种群等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而在中树和大树阶段为随机或均匀分布,且各主要树种种群从幼苗到大树格局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种群呈扩散趋势;④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种群结构 种群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雪风害干扰与树种及林型的关系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秀芬 朱教君 +2 位作者 王庆礼 刘足根 毛志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3,共6页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试验站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树种、林型之间遭受雪风害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受雪风危害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以枫桦受害最重,假色槭最轻;不同树种折断受害类型和被压弯受害类...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试验站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树种、林型之间遭受雪风害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受雪风危害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以枫桦受害最重,假色槭最轻;不同树种折断受害类型和被压弯受害类型的百分比差异显著.②雪风灾害对林木的破坏与树木的大小有关,其中粗大林木(即冠幅较大)易受折断的危害;而低矮、小径级的林木更趋向于被压弯.③不同林型遭受灾害的程度不同,以枫桦为优势种的林型与以假色槭为优势种的林型其受灾总量百分比之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风灾害 树木 林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连山毛红椿种群的结实特性及其生殖力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红兰 张露 +2 位作者 郭晓燕 梁跃龙 刘足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0-174,共5页
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植物,美誉"中国桃花心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傅立国,1991)。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浙江和云南等省(区)有其天然林分... 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植物,美誉"中国桃花心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傅立国,1991)。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浙江和云南等省(区)有其天然林分布,但资源总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结实 有性生殖 濒危植物 九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effects of wind on trees 被引量:8
5
作者 朱教君 刘足根 +2 位作者 MATSUZAKI Takeshi Gonda Yutaka Gonda Yutak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3-160,i003,i004,共10页
Wind not only causes extensive damages to tre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t also has more subtle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rees and forest ecology as well. Wind damage to trees has historically been ... Wind not only causes extensive damages to tre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t also has more subtle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rees and forest ecology as well. Wind damage to trees has historically been the field of silviculture, but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subject has recently got people involved from many other disciplines. Du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isk of further and stronger storms is increasing.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wind on individual trees, forest stand and forest ecosystem, and further to practice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s,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this subject. This review was mostly based on the references from recent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especially from the symposium volumes of so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this subjec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wind and trees, 2) the mechanics of trees under wind loading and adaptive growth, 3) the tre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wind, and 4) the risk assessment of wind damage to fores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aspects which may need further studies: 1) wind damage to natural forests, 2) wind-driven gap formation and forest dynamics, 3) the effects of changes resulted from wind disturbances on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forest ecosystem, and 4) management for the wind-damaged forests. Key words Wind - Wind effect - Trees/forest - Forest ecology - Disturbance CLC number S718 Document code B Foundation item: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100-Young-Researcher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R0301)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30371149).Biography: ZHU Jiao-jun (1965-), male, Ph. Doctor,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fess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cholar researcher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Niigata University, JapanResponsible editor: Song Fu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Wind effect Trees/forest Forest ecology DISTURB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飞蓬对Cd的耐性与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帆 刘雷 +3 位作者 刘足根 杨国华 黄精明 方红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01-2503,共3页
[目的]分析小飞蓬的生长、生理及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探索小飞蓬对Cd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与耐性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5个Cd浓度(0、25、50、75、100μmol/L)处理对小飞蓬(赣南钨矿区优势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吸收Cd的影... [目的]分析小飞蓬的生长、生理及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探索小飞蓬对Cd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与耐性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5个Cd浓度(0、25、50、75、100μmol/L)处理对小飞蓬(赣南钨矿区优势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吸收Cd的影响。[结果]当Cd浓度为25和50μmol/L时小飞蓬能正常生长,各生长指标与对照(0μmol/L)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当Cd浓度达到75和100μmol/L时植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小飞蓬对Cd吸收有很强的分异特征,能将更多重金属积累在植物地上部。小飞蓬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随营养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d浓度为75μmol/L时,植物地上部Cd吸收总量达到最高,为118.87 mg。[结论]小飞蓬对修复低、中浓度Cd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飞蓬 CD 耐性 吸收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北郊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6
7
作者 姚娜 彭昆国 +3 位作者 刘足根 李惠民 胡林凯 侯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21,共9页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布点的方法采集28个城郊土壤,分析了其中7种重金属(Pb、Cr、As、Cd、Ni、Zn和Cu)的总量。应用单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布点的方法采集28个城郊土壤,分析了其中7种重金属(Pb、Cr、As、Cd、Ni、Zn和Cu)的总量。应用单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推荐的风险评价模型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部分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高于河北省和全国土壤背景值,其中Pb、Cd和Cu均值为背景值的1.5~2.5倍,Cr、Ni和Zn均值为背景值的1.0~1.5倍,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Cu>Ni>Cd>Zn>Cr>Pb>As,整个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738,表明该区域土壤尚清洁。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Cd>Pb>Cu>As>Cr>Ni>Zn,平均潜在生态风险均值为90.5,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研究区域内不同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大小顺序为Cr>As>Ni>Cd,非致癌风险大小顺序为Cr>As>Ni>Cu>Cd>Zn,其中以Cr和A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最高,超过其风险阈值10E-06和1。当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需要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防止土壤继续污染,确保当地人群的健康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土壤 重金属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南县岿美山钨矿尾砂库区天然生长植物及其富集Cd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欧丽 刘足根 +2 位作者 方红亚 陈宏文 弓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8-1620,共3页
对定南县岿美山钨矿尾砂库区天然生长植物及其富集重金属Cd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岿美山钨矿尾砂库区共出现37种天然生长植物,隶属21科37属,其中大部分为草本植物,主要为菊科与禾本科。在这些植物中没有发现镉的超富集植物,但有15... 对定南县岿美山钨矿尾砂库区天然生长植物及其富集重金属Cd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岿美山钨矿尾砂库区共出现37种天然生长植物,隶属21科37属,其中大部分为草本植物,主要为菊科与禾本科。在这些植物中没有发现镉的超富集植物,但有15种植物富集Cd的含量大于10 mg/kg,其中藿香蓟地上部分Cd的含量最高,达到67.70 mg/kg,其富集系数与转移系数大于1,分别为2.35与2.66,接近Cd的超富集植物标准;小飞蓬、田麻、野茼蒿、藿香蓟、鬼针草等5种植物地上部分Cd含量大于地下部分,其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也均大于1,是修复Cd污染的优良植物,具有作为矿区土壤Cd污染修复物种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区 天然植物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查东平 冯明雷 +3 位作者 陈宏文 刘足根 廖兵 申展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剧变,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剧变,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变化较大。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面积增加了330.80 km^2,枯水期洲滩面积增加了1 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景观格局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方红亚 张方方 +3 位作者 张萌 陈宏文 李惠民 刘足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54-2257,2279,共5页
2009年6、11月和2010年4月共3个水情期(即丰、枯和平水期)对赣江流域一级支流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袁河流域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5纲12科,其中寡毛类4种,蛭类1种,腹足类5种,瓣鳃类4种,水生昆虫类3种。袁河底栖动... 2009年6、11月和2010年4月共3个水情期(即丰、枯和平水期)对赣江流域一级支流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袁河流域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5纲12科,其中寡毛类4种,蛭类1种,腹足类5种,瓣鳃类4种,水生昆虫类3种。袁河底栖动物3期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1 762.29 ind./m2和982.37 g/m2,密度上摇蚊占优势,生物量上铜锈环棱螺占优势。不同水情期现存量也存在差异,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比丰水期、枯水期的大;丰水期的密度比枯水期的大,而生物量却比枯水期的小。袁河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摇蚊、铜锈环棱螺、河蚬和方格短沟蜷。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表明袁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存在季节性变化,且下游多样性比上中游复杂;Shannon-Wiener指数和FBI指数的结果表明袁河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径流指标的构造与应用
11
作者 袁定波 刘足根 +4 位作者 王华 廖兵 熊鹏 刘慧丽 许琴 《水力发电》 CAS 2022年第8期9-14,共6页
水电开发改变了流域内径流的原始状态。为此,以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区,分别基于径流特征和控制面积构建表征流域径流状态的径流指标,并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分析指标适用性。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降雨与两个径流指标的相关系数高于二滩站降雨-... 水电开发改变了流域内径流的原始状态。为此,以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区,分别基于径流特征和控制面积构建表征流域径流状态的径流指标,并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分析指标适用性。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降雨与两个径流指标的相关系数高于二滩站降雨-径流相关系数;年尺度上,降雨与两个径流指标的相关系数低于二滩站降雨-径流相关系数。说明水库调蓄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呈现不同的特征,雅砻江流域月尺度径流变化主要受降雨与调蓄的影响,而年尺度径流则主要受降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指标 径流特征 控制面积 降雨 相关系数 雅砻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水平湖泊底质营养盐和铅释放过程及其通量
12
作者 彭希珑 殷旗 +3 位作者 张萌 何宗健 卢姣姣 刘足根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8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以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军山湖、瑶湖和青山湖(以下简称"三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原状泥柱静态培养的模拟湖泊实验,结合表层水和上覆水理化参数,研究"三湖"沉积物-水界面部分营养盐(总磷、氨氮)和重金属... 以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军山湖、瑶湖和青山湖(以下简称"三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原状泥柱静态培养的模拟湖泊实验,结合表层水和上覆水理化参数,研究"三湖"沉积物-水界面部分营养盐(总磷、氨氮)和重金属铅的释放过程和通量。结果表明:富营养化的青山湖沉积物氨氮释放通量为487.8 mg·m-2·d-1,呈现氨氮"源"的特点;青山湖和瑶湖总磷释放通量分别为-9、-5.85 mg·m-2·d-1,均对磷微呈"汇"的作用;瑶湖和军山湖沉积物铅释放通量分别为-0.285、-0.017 mg·m-2·d-1,均对铅呈现出"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富营养化 扩散通量 静态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