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鲍菇菌糠饲料化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启民 帖余 +5 位作者 张鑫 左志琼 宋洪宁 王风青 李仲玄 刘超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4,共6页
杏鲍菇菌糠是用于栽培杏鲍菇,子实体采收之后残留的栽培基质,含有蛋白质、畜禽必需氨基酸、脂肪、纤维、钙、磷等多种营养因子,多糖、黄铜、低聚糖、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同时其中的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浓度及... 杏鲍菇菌糠是用于栽培杏鲍菇,子实体采收之后残留的栽培基质,含有蛋白质、畜禽必需氨基酸、脂肪、纤维、钙、磷等多种营养因子,多糖、黄铜、低聚糖、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同时其中的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浓度及有害微生物数量均低于标准限定值。因此杏鲍菇菌糠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用于饲料的研究与开发,代替部分或全部的日粮组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饲料短缺问题,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为此本文就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饲用安全性以及在牛、羊、猪、禽等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杏鲍菇菌糠在饲料化资源利用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 营养 安全性 动物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HR高密度培养及代谢产物解析
2
作者 侯瑞 杨灿 +5 位作者 郑佳 曾山 陈燕梅 王川 刘超兰 郭义东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0,共8页
本试验旨在对地衣芽孢杆菌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是提供依据。以活菌数和OD_(650nm)为检测指标,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扩大至50 L罐规模。利用GC-MS检测分析培养液中挥发性物质并解析。结果表明:地衣... 本试验旨在对地衣芽孢杆菌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是提供依据。以活菌数和OD_(650nm)为检测指标,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扩大至50 L罐规模。利用GC-MS检测分析培养液中挥发性物质并解析。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α-乳糖2 g/L、豆粕20 g/L、MnSO_(4)1 g/L、FeSO_(4)0.01 g/L、MgSO_(4)0.04 g/L、K_(2)HPO_(4)2 g/L,接种量4%,培养时间为24 h,初始pH为7,在50 L发酵罐培养其活菌数最大值为1.36×10^(9)CFU/mL。GC-MS共检测出12种物质,其中3,5-二甲基-1,3,4-己三醇、L-乳酸异丁酸和2-甲基丁酸对动物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生效果。使用优化后的条件进行地衣芽孢杆菌HR培养,培养液中活菌数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了其生产效率,对其产业化推进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培养条件 优化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和酵母共培养技术缩短郫县豆瓣酱陈酿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超兰 黄著 +3 位作者 彭熙敏 韩瑞枝 黄钧 周荣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5-109,共5页
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到郫县豆瓣的酱醅中共培养,陈酿8个月后,试验组的总酯显著增加,接近自然陈酿12个月的水平,氨基酸态氮、总酸等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HS-SPME耦联GC-MS技术检测4个月和8个月陈酿酱醅挥发性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到郫县豆瓣的酱醅中共培养,陈酿8个月后,试验组的总酯显著增加,接近自然陈酿12个月的水平,氨基酸态氮、总酸等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HS-SPME耦联GC-MS技术检测4个月和8个月陈酿酱醅挥发性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十四烷酸、十六碳酸、棕榈酸、亚油酸和15-甲基-十七(碳)酸的乙酯衍生物等酯香主体成分成倍增加。Glu、Asp、Ser、Thr、Ala等对呈味有显著影响的组分也有较大增幅。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协同作用具有促进酯化,呈味氨基酸形成及抑制杂菌的作用,对其风味改善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瓣酱 酵母 乳酸菌 气质联用 风味物质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改革助力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制剂设备实验》为例
4
作者 黎江华 郭义东 +2 位作者 刘超兰 许丽佳 倪彩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346-2349,共4页
药物制剂设备实验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拓展课程,在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药物制剂设备实验》教学改革为例,着重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价值与现状,并对实验教学改革助力... 药物制剂设备实验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拓展课程,在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药物制剂设备实验》教学改革为例,着重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价值与现状,并对实验教学改革助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包括完善实验课程教学方案以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实验教学、探寻校企协同育人着力点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以拓展育人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以期更好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切实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探索构建出具有药学特点、城市大学特色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培养更多符合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实验教学改革 应用型创新人才 药物制剂设备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落原位杂交法筛选特定菌种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超兰 王海英 +3 位作者 李文芳 张文学 赖登燡 范鏖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8,共4页
菌落原位杂交法是重组DNA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存在着杂交背景复杂及杂交结果不稳定性等缺点,所以进一步优化杂交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通过优化杂交体系,最终确定利用溶菌酶处理杂交膜和采用非严紧型洗脱方式洗膜,不仅... 菌落原位杂交法是重组DNA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存在着杂交背景复杂及杂交结果不稳定性等缺点,所以进一步优化杂交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通过优化杂交体系,最终确定利用溶菌酶处理杂交膜和采用非严紧型洗脱方式洗膜,不仅使得杂交体系的杂交结信号清晰,而且杂交背景较干净。研究结果表明,在探针特异性好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的菌落原位杂交体系筛选特定菌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落原位杂交 寡核苷酸探针 地高辛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郫县豆瓣挥发性香气成分剖析及其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黄著 彭熙敏 +2 位作者 刘超兰 韩瑞枝 周荣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11,共6页
采用HS-SPME方法提取郫县豆瓣酱的挥发性组分,经GC-MS分离鉴定出8类共计82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酚类和醇类组分。郫县豆瓣的特殊香味是多种芳香物质相乘作用赋予的,其中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4-乙基... 采用HS-SPME方法提取郫县豆瓣酱的挥发性组分,经GC-MS分离鉴定出8类共计82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酚类和醇类组分。郫县豆瓣的特殊香味是多种芳香物质相乘作用赋予的,其中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及苯乙醇贡献最大。比较不同陈酿年份的酱醅中各类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表明,5-甲基-2-苯基-2-己烯醛、3-蒈烯和β-榄香烯等多种成分是在陈酿过程中形成的。此外,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组分含量先增后减,且不饱和脂肪酸酯降低幅度显著,酚类与醇类组分呈相反的波动趋势,而其他组分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质联用(GC-MS) 陈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明跃 张文学 +1 位作者 王海英 刘超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7-181,共5页
提取20、50、150a窖龄窖泥样品总DNA,构建窖泥细菌16S rDNA文库,经过16S rDNA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对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98个细菌阳性克隆子分成37个可... 提取20、50、150a窖龄窖泥样品总DNA,构建窖泥细菌16S rDNA文库,经过16S rDNA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对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98个细菌阳性克隆子分成37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归为6个门,优势顺序为:厚壁菌门(Firmicute)65.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4%、绿弯菌门(Chloroflexi)4.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8%、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 Bacteria)3.9%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0%,窖泥中的大多数克隆子(73.9%)与未培养细菌亲缘关系近。20a窖泥优势菌是Syntrophomonas、Petrimonas、Proteiniphilum,50a和150a龄窖泥优势菌为Natronoanaerobium和Unclassified Clostrida。随着窖龄的增加,窖泥细菌多样性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从20~50a之间变化幅度较大,50a和150a窖泥的菌群结构最为相似。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窖泥老熟老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16S RDNA序列 克隆文库 系统发育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窖泥中主要产甲烷菌的荧光定量PCR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罗青春 刘超兰 +1 位作者 吴正云 张文学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20,共4页
产甲烷菌是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功能菌。本研究为了探究不同年份窖泥中主要产甲烷菌的变化规律,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龄分别为5年、30年、50年窖泥中的主要产甲烷菌,得到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甲烷八叠球菌属(... 产甲烷菌是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功能菌。本研究为了探究不同年份窖泥中主要产甲烷菌的变化规律,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龄分别为5年、30年、50年窖泥中的主要产甲烷菌,得到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的原始Copies数。结果表明,随着窖泥年份的增加,3种产甲烷菌属的Copies数均呈不同幅度的增加趋势。运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不同年份窖泥中主要产甲烷菌的Copies数,对窖泥质量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生物学信息,为弄清浓香型白酒的微生物发酵机理奠定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不同年份 产甲烷菌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霉培养条件对酯化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彭熙敏 黄著 +2 位作者 刘超兰 韩瑞枝 周荣清 《酿酒科技》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以A13、As3.554和As3.972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培养参数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及以葡萄糖和蔗糖为速效碳源及添加量对底物己酸和乙醇转化为脂肪酸酯的酯化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蒸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对其酯化力均有显著... 以A13、As3.554和As3.972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培养参数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及以葡萄糖和蔗糖为速效碳源及添加量对底物己酸和乙醇转化为脂肪酸酯的酯化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蒸米坯的初始水分、培养时间对其酯化力均有显著的影响,其最适水分为50%,培养时间为24d,葡萄糖可作为其培养初期的速效碳源,添加量视其菌株性能而存在一定差异。HS-SPME耦联GC-MS剖析不同红曲菌株制成的曲粉所催化得到的产物组分表明,其主要产物与总酯化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其酯化物的种类取决于菌株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红曲霉 培养条件 酯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甲烷菌的检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劲 刘超兰 +1 位作者 吴正云 张文学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101,104,共4页
甲烷菌是窖泥中重要的功能菌,也是标志老窖生产性能的指示菌之一。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精确定量甲烷菌在20年、50年、150年窖龄窖泥中的数量,分析甲烷菌随窖龄增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窖泥中,由于窖泥质量比较相近... 甲烷菌是窖泥中重要的功能菌,也是标志老窖生产性能的指示菌之一。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精确定量甲烷菌在20年、50年、150年窖龄窖泥中的数量,分析甲烷菌随窖龄增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窖泥中,由于窖泥质量比较相近,甲烷菌数量较为稳定。在老窖形成过程中,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在50年达到最多;50年至150年窖龄窖泥中,甲烷菌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并趋于稳定。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窖泥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判断窖泥的老熟程度提供了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窖泥 甲烷菌 荧光定量PCR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在研究白酒发酵糟醅优势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丹 刘超兰 张文学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2,共4页
耐酸乳杆菌和伊萨酵母属分别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糟醅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白酒质量息息相关。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时期、不同窖池部位糟醅中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结果... 耐酸乳杆菌和伊萨酵母属分别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糟醅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白酒质量息息相关。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时期、不同窖池部位糟醅中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结果表明,同一发酵时期同一窖池位置的耐酸乳杆菌数量都高于东方伊萨酵母;在同一发酵时期靠近窖壁糟醅中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均比窖池中部的多,在窖池同一位置发酵中期耐酸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的数量也均比发酵后期数量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控制发酵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荧光定量 发酵糟醅 优势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发酵窖泥中一株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代谢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丹 刘超兰 +3 位作者 张文学 邓宇 赖登燡 范鏖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24,共4页
利用Hungate严格厌氧技术从窖齡为20年的老熟窖泥中分离到1株菌株S11-18-8。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其与NCBI中的Clostridium mesophilum strain SW408(NR_044386)的同源性最高,高达99%。研究了该菌株在乳酸钠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黄... 利用Hungate严格厌氧技术从窖齡为20年的老熟窖泥中分离到1株菌株S11-18-8。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其与NCBI中的Clostridium mesophilum strain SW408(NR_044386)的同源性最高,高达99%。研究了该菌株在乳酸钠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黄水培养基和葡萄糖-糟醅浸提液培养基等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各发酵条件下均能够产生H2、乙酸和丁酸。在黄水培养基中细菌S11-18-8不仅能够发酵代谢产生丁酸和乙酸等有机酸,还能起到很好的"降乳"作用。在葡萄糖糟醅培养基中主要也是代谢产生乙酸和丁酸,同时起到"增己"的作用。因此,推测该菌株在白酒发酵过程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氢细菌 分离 代谢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窖龄窖泥中放线菌的荧光定量PCR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裴乐乐 罗青春 +2 位作者 刘超兰 吴正云 张文学 《酿酒科技》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放线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发酵窖泥中普遍存在。为了探究不同窖龄窖泥中放线菌的变化规律,选取了两个知名酒厂窖龄分别为5年、20年、50年和1年、20年、50年的窖泥样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泥中放线菌的原始Copies数。结果表... 放线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发酵窖泥中普遍存在。为了探究不同窖龄窖泥中放线菌的变化规律,选取了两个知名酒厂窖龄分别为5年、20年、50年和1年、20年、50年的窖泥样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泥中放线菌的原始Copies数。结果表明,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的不同窖池窖泥中,放线菌数量较为接近。随着窖泥窖龄的增加,放线菌的Copies数随之增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窖泥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判断窖泥的老熟程度提供了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放线菌 荧光定量PCR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晒醋功能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雪娇 刘超兰 +4 位作者 王李 章宇丹 张小辉 李丽 付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1-144,149,共5页
以市售8种晒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总酸、还原糖、总黄酮、抗氧化能力、总酚、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成分等功能特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还原糖、总酸、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都分别达到了2.7~3.3g/dL,5.2~7.0g/dL,3.1~4.0mg/mL,1.0~... 以市售8种晒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总酸、还原糖、总黄酮、抗氧化能力、总酚、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成分等功能特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还原糖、总酸、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都分别达到了2.7~3.3g/dL,5.2~7.0g/dL,3.1~4.0mg/mL,1.0~1.2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30%左右;17种游离氨基酸;5种有机酸;晒醋中挥发性成分中酯类、醇类、酸类、吡嗪类分别为23,16,11,6种;由此可以看出晒醋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醋 功能特性 抗氧化 游离氨基酸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3 位作者 李永裕 郜祥雄 吴芸芸 刘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9,共6页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3%;各因素对其得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氯化钠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主成分为桉叶油醇(19.26%)、樟脑(11.65%)、喇叭烯氧化物-(I)(9.10%)、芳樟醇(7.74%)、蛇麻烯(7.50%)等。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含量丰富,其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蜡梅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种仁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陈爱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8,共7页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16~C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泡条件对福鼎白茶茶汤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卓雄标 《中国茶叶》 2020年第3期38-43,共6页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冲泡温度方面显著正相关,而在冲泡时间和次数方面相关性较弱。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汤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冲泡时间,最高茶多酚含量(146.37 mg/g)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时间7 min、冲泡次数1次、冲泡温度100℃。各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顺序为: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冲泡次数,最高清除率(93.59%)的冲泡条件为90℃下冲泡5 min、冲泡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冲泡条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典型水域表层水体抗生素残留特征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18
作者 巫明毫 沙菁洲 +4 位作者 侯永斌 刘超兰 郭义东 张力 林家富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8-85,共8页
为评价四川4个典型湖泊/水库的抗生素残留特征及相关风险等级,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水体中15种抗生素的残留水平进行测定,并通过熵值法和蒙特卡洛法对残留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4个水体样本共检出14种抗生素,以兽用抗... 为评价四川4个典型湖泊/水库的抗生素残留特征及相关风险等级,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水体中15种抗生素的残留水平进行测定,并通过熵值法和蒙特卡洛法对残留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4个水体样本共检出14种抗生素,以兽用抗生为主,其中四环素浓度最高。黑龙滩水库抗生素残留水平较高,且存在高选择性耐药风险,其他3地抗生素残留水平与国内部分湖泊河流相比处于普通水平,且选择性耐药风险水平低;4个水体监测点均存在高环境风险。成人、儿童经饮水途径摄入抗生素的累积健康风险指数在9.5×10^-5~4.03×10^-3之间,且儿童要高于成人。4个典型水域兽用抗生素残留量与检出率相对较高,且环境风险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湖泊/水库 表层水 抗生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洛美利嗪的合成新工艺研究
19
作者 侯明 董宏波 +3 位作者 罗红兵 伟宏 刘超兰 曹胜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76,共4页
本论文研究了一条哌嗪类脑血管扩张药物洛美利嗪的合成新路线,以双(4-氟苯基)甲基酮(2)为原料经还原,氯代,再与哌嗪反应得1-[双(4-氟苯基)甲基]哌嗪(5),此化合物与2,3,4-三甲氧基苄醇经"一锅法"还原氨化实现醇与氨基的直接氮... 本论文研究了一条哌嗪类脑血管扩张药物洛美利嗪的合成新路线,以双(4-氟苯基)甲基酮(2)为原料经还原,氯代,再与哌嗪反应得1-[双(4-氟苯基)甲基]哌嗪(5),此化合物与2,3,4-三甲氧基苄醇经"一锅法"还原氨化实现醇与氨基的直接氮烷基化从而制得洛美利嗪。该方法是新型"一锅法"还原氨化方法在此类药物上的首次应用,实现了以更加温和、经济的条件合成此类药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烷基化 洛美利嗪 合成工艺 还原氨化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