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潜水面及控储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屈海洲 刘茂瑶 +4 位作者 张云峰 王振宇 张正红 李世银 邓兴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827,共11页
综合岩心、测井、岩溶古地貌等资料,研究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多期次潜水面的识别方法、分布及控储模式。研究区鹰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第1、2、3等3期潜水面,相应水平潜流带的典型判识特征分别为:囊状溶蚀孔洞层或近水平溶缝等单一... 综合岩心、测井、岩溶古地貌等资料,研究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多期次潜水面的识别方法、分布及控储模式。研究区鹰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第1、2、3等3期潜水面,相应水平潜流带的典型判识特征分别为:囊状溶蚀孔洞层或近水平溶缝等单一岩溶组构,出现小型洞穴及不同岩溶组构之间的叠置组合,多层洞穴及孔径更大的不同岩溶组构的叠置组合。平面上,阶段上升的海平面使得岩溶洼地、斜坡、高地分别发育第1期、第1、2期、第1、2、3期潜水面,受控于岩溶期鹰山组近水平的地层产状,3期岩溶潜水面及之下水平潜流带内的缝洞体与各亚段地层夹角极小,导致岩溶储集层呈"区域穿层、局部顺层"的展布特征。各期的潜水面与不整合面之间距离、水平潜流带厚度、储集层平均厚度等参数均具有随着岩溶地貌升高而变大的趋势,具有2~3期潜水面及更大厚度水平潜流带的岩溶高地和斜坡,储集层套数更多、厚度更大,Ⅰ、Ⅱ类储集层更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潜水面判识方法 期次及分布 控储模式 奥陶系鹰山组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 被引量:5
2
作者 曾琪 胡欣 +4 位作者 屈海洲 李泯星 刘茂瑶 李彦锋 张祎蕾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第4期33-47,共15页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岩,顶界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吴二段、吴三段)。②吴家坪组厚度介于37~249 m,由南西至北东方向先减薄再增厚再减薄,在lg70井区附近厚度可达249 m。③吴家坪组有利的储集岩主要有颗粒灰岩、白云岩与凝灰岩三大类,颗粒灰岩累计厚度2~48 m,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双鱼石—龙岗西一带,往周边逐渐变薄;白云岩累计厚度1~25 m,主要分布在双鱼石st12井-st10井一带;凝灰岩累计厚度2~82 m,较厚的区域在sy001-1井和lg70井一带,向南西、北东向厚度逐渐减薄。本次研究将对后期遴选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部地区 晚二叠世 吴家坪组 地层划分 储集岩分布 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