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34
1
作者 韩江涛 郭振宇 +5 位作者 刘文玉 侯贺晟 刘国兴 韩松 刘立家 王天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65-2279,共15页
松辽盆地作为东亚裂谷系的一部分,与华北克拉通一起经历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重大地质事件.对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状态和构造的整体认识,是研究大陆岩石圈减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获得过松辽盆地的106个宽频和30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松辽盆地作为东亚裂谷系的一部分,与华北克拉通一起经历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重大地质事件.对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状态和构造的整体认识,是研究大陆岩石圈减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获得过松辽盆地的106个宽频和30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完成测点数据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计算与分析,进一步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对TE和TM模式数据进行二维联合反演,获得了沿剖面的壳-幔电性结构,并依此构建了松辽盆地壳-幔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地区岩石圈厚度约为160km,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约为45km,张广才岭岩石圈厚度在70~100km之间,莫霍面与岩石圈底界面不呈镜像关系.软流圈整体表现为中、低阻异常,电阻率值在30Ωm左右,其形态呈西倾约30°的蘑菇状异常,指示了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形式,有别于软流圈垂直上涌的传统认识.(2)松辽盆地深部存在双层高导异常(电阻率小于5Ωm),上层为壳内高导层,呈"蛇"状分布,推断为岩浆底侵区,下层为幔内高导层,呈"哑铃"状,为软流圈上涌区.软流圈内存在两个"哑铃"状中、高阻异常,推断为拆沉的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的、高密度的下降物质流的堆积以及拆沉块体下插到两侧山岭是促使大兴安岭与张广才岭在中生代伸展环境中快速隆升重要原因;(3)松辽盆地经历了岩石圈减薄事件,与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相比,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减薄了近100km,与东侧张广才岭相比减薄了70km,而与中生代华北地台100km的岩石圈厚度相比,减薄了近50km,其经历了岩石圈伸展期、裂解期、拆沉期和增长期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动力学过程 大地电磁测深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地电结构及对深部缝合边界的讨论 被引量:13
2
作者 韩江涛 袁天梦 +7 位作者 刘文玉 刘立家 刘国兴 侯贺晟 王天琪 郭振宇 康建强 张金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9-1171,共13页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导致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亚造山带,该带内记录了丰富的板块碰撞信息,揭示深部缝合边界对于研究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查干敖包—化德410km大地电磁测...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导致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亚造山带,该带内记录了丰富的板块碰撞信息,揭示深部缝合边界对于研究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查干敖包—化德410km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深部构造形迹、碰撞边界问题提供地电结构的依据.结合人工反射地震及地质资料获得以下认识:(1)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地壳存在多组"U"型低阻异常,多对应弧型、倾斜或"鳄鱼嘴"状反射界面.莫霍面存在两处错断现象,并与深部电性梯度带对应.岩石圈地幔除白乃庙岛弧呈低阻块体外,均为高阻块体,这些电性结构特征反映了南北汇聚所形成的构造形迹.(2)碰撞带可分为二连—贺根山和索伦—西拉木伦河两个不同时期的汇聚体系,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形成的二连—贺根山汇聚体系由二连—贺根山增生杂岩带、宝力岛弧地体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二连浩特.而晚二叠—早三叠的索伦—西拉木伦河汇聚体系由二道井子增生杂岩带和温都尔庙增生杂岩带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苏尼特右旗.(3)在锡林浩特地区软流圈内部存在高阻异常,可能为俯冲消失的洋壳或碰撞造山后拆离的岩石圈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地电结构 中亚造山带 缝合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山火山群深部“拱桥式”岩浆系统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韩江涛 王天琪 +3 位作者 刘文玉 刘国兴 韩松 刘立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0-610,共21页
阿尔山火山群自更新世至近代持续活动,具有潜在喷发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的研究,评价火山群的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阿尔山火山群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经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 阿尔山火山群自更新世至近代持续活动,具有潜在喷发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的研究,评价火山群的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阿尔山火山群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经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成像,发现阿尔山地区岩石圈内部存在大规模的"拱桥式"中、低阻异常(电阻率<320Ω·m),并在伊尔施镇西侧和柴河镇东侧分别存在明显的高导异常(电阻率<40Ω·m);前者体积相对较小,埋藏深度在40~60km,后者体积较大,埋藏深度在60~90km,甚至更深。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推断"拱桥式"异常为新生代来自两侧盆地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运移的通道,其所包含的2处高导异常,极可能为未冷凝或正在聚集的岩浆房,因此阿尔山岩浆系统由"拱桥式"通道和来自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组成,火山群具有统一的岩浆系统。进一步分析表明,"拱桥式"通道物质熔融百分比≥0.5%,岩石圈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其所包含的2处岩浆房熔融程度为2.5%~11.5%,颗粒边界可能已被溶体全部润湿,岩石的流动强度相对较低,岩石圈结构稳定性较差。区域地震分布、温泉的形成与阿尔山火山群岩浆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迹象表明阿尔山群正处于休眠期,并非死火山,有再次喷发的可能,应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群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岩浆系统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江涛 康建强 +6 位作者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8-1158,共11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中亚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共生深部驱动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韩江涛 牛璞 +4 位作者 刘立家 吴懿豪 辛中华 李卓阳 贾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50-1968,共19页
地球内部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控制了全球地质格局的形成演化,也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发生。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讨论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的共生深部驱动机制。首先,总结了全球高温地热带及大型/超大型地震... 地球内部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控制了全球地质格局的形成演化,也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发生。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讨论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的共生深部驱动机制。首先,总结了全球高温地热带及大型/超大型地震带的形成背景,大多数高温地热与大型地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合性,形成于活跃的板块边缘,而板内常形成中—低温地热且周缘伴随地震活动;其次,总结了地热资源及地震活动共生的深部驱动要素,发现流体及断裂构造在热能和地震的释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深部主要的控制要素;再次,总结了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表明大地电磁等方法可揭示地热与地震形成的同源关系与因果关系,地热与地震源于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最后,对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的共生深部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震活动 共生机制 深部控热要素 深部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FT的重力正反演方法及其在漠河盆地油气远景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家姝 刘立家 刘银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3-579,共7页
基于快速傅里叶方法原理改进了Parker和Oldenburg提出的重力数据二维及三维的正反演方法,通过对一组模型使用改进前及之后的两种方法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维重力异常正演计算及三维深度反演计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该方法... 基于快速傅里叶方法原理改进了Parker和Oldenburg提出的重力数据二维及三维的正反演方法,通过对一组模型使用改进前及之后的两种方法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维重力异常正演计算及三维深度反演计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漠河盆地的基底深度反演中,并综合前人论文资料及先验信息,将漠河盆地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并通过详细分析,预测了漠河盆地的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河盆地 重力反演 构造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深部控制因素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11
7
作者 牛璞 韩江涛 +4 位作者 曾昭发 侯贺晟 刘立家 马国庆 管彦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60-4074,共15页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中低温地热场,地热场呈现中间高、四周环状降低的特征.松辽盆地内部形成高地热场的主要因素,一是深部热源供给;二是浅部热能储集.通过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可揭示热源及热储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对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成因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中低温地热场,地热场呈现中间高、四周环状降低的特征.松辽盆地内部形成高地热场的主要因素,一是深部热源供给;二是浅部热能储集.通过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可揭示热源及热储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对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的深部控制因素,本文基于古龙镇至依安县的246 km长大地电磁剖面,对71个宽频测点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Robust估计以及相位张量分解等处理手段,在精细分析维性特征及电性主轴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了剖面40 km深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电阻率模型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以水热性温泉富集的林甸地区为界,剖面南北两侧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南侧呈现“低阻-高阻-低阻”的三元电性结构,北侧呈现“低阻”的一元电性结构,这两种结构与地温场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林甸以南的三元电性结构区对应高地热异常,以北的一元电性结构区热异常下降明显;林甸地区位于这两种端元的分界区,地表温泉丰富,且发育有基底断裂,为水热型地热发育的“热点”地区;林甸南北两侧深部存在两个高导体C1、C2,这与普遍认识的松辽盆地存在软流圈隆起有关,说明盆地下方具有统一的热源,部分熔融热物质作为深部热源向上传递热量,不同之处在于林甸以南地区,中地壳存在巨厚高阻特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R1,为地热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林甸以北地区深部缺少聚集热量的结晶基底,导致地热异常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地热场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懿豪 韩江涛 +5 位作者 刘云鹤 刘立家 郭磊 管烨 张颖慧 李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1304,共14页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反演,获得了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三维精细电性结构.结合重磁、区域地质、钻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得到如下结论:(1)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的高阻区,可能为与成矿有关的早白垩纪侵入岩的反映,在兴隆山矿段西北侧及西南侧(A、B区)、双尖子山矿段西部(C区)表现为高侵位特征;(2)矿集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断裂系统由1条北东向深断裂(F1)和北西向、北东向以及近南北向的浅层断裂组成;(3)赋矿地层大石寨组电性特征为中低阻,主要分布在1000 m以浅,在兴隆山矿段以及双尖子山矿段东部较厚,与矿集区断裂系统组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成矿流体上涌通道;(4)建立了矿集区2000 m以浅的成矿模式:在兴隆山矿段,早白垩世侵入岩高度侵位至上覆大石寨组下方,侵入岩就位后析出含矿热液,并在浅部北东、北西向断裂及断裂交汇处成岩成矿,而在双尖子山矿段,成矿流体主要受北东向深断裂F1的控制,在F1断裂以及其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富集,导致矿体主要分布于矿段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集区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含源三维反演 电性结构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 被引量:2
9
作者 慕倩 韩江涛 +6 位作者 刘立家 侯贺晟 刘文玉 刘国兴 梁宏达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3-1617,共15页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兴蒙造山带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兴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兴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兴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山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带.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造模式:在地幔转换带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兴蒙造山带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带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樟树—宁德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深部电性结构及热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帅 韩江涛 +4 位作者 刘立家 孟凡文 康建强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4-1375,共22页
华南地区武夷隆起带及东南沿海陆缘带具备中高温地热的储藏条件,而深部热源及热通道对于揭示中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西樟树—福建宁德包含37个宽频测点的一条410 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及三维反演... 华南地区武夷隆起带及东南沿海陆缘带具备中高温地热的储藏条件,而深部热源及热通道对于揭示中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西樟树—福建宁德包含37个宽频测点的一条410 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及三维反演,获得了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扬子地块东缘、武夷隆起带以及东南沿海陆缘带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性;武夷隆起带广泛存在地壳尺度的高导体,东南沿海陆缘带存在壳幔尺度的高导体.结合地表大地热流及华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武夷隆起带和东南沿海陆缘带具有不同的热源机制,即武夷隆起带的热源主要分布在Moho以上,而东南沿海陆缘带热源来自岩石圈地幔,二者的热通道具有统一的形式,均受控于华南地区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基于热源与热通道分析,本文认为华南地区高温地热的深层动力学机制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挤压环境及后撤作用下的伸展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反演 三维反演 热源 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和沟灌方式对农田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洁 焦燕 +4 位作者 杨文柱 谷鹏 白曙光 刘立家 于俊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0-968,共9页
研究了2016和2017年传统灌溉(沟灌)和节水灌溉(喷灌)方式氨(NH_3)挥发的季节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进行原位监测,分析了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以及气温降水等因素对NH_3挥发的影... 研究了2016和2017年传统灌溉(沟灌)和节水灌溉(喷灌)方式氨(NH_3)挥发的季节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进行原位监测,分析了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以及气温降水等因素对NH_3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H_3挥发速率的峰值出现在施用氮肥后1~2周,喷灌有效降低NH_3挥发峰值,喷灌和沟灌的NH_3挥发速率峰值在2016年分别为2.67kg/(hm^2·d)和11.11kg/(hm^2·d),2017年分别为2.42kg/(hm^2·d)和11.73kg/(hm^2·d);马铃薯生长季NH_3挥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挥发高峰主要发生在7~8月,追肥期高于基肥期.2016~2017年农田土壤NH_3累积挥发量均表现为喷灌<沟灌,与沟灌相比,喷灌分别减少58.15%和43.55%.NH_3挥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体积含水量、NH_4^+-N、NO_3^--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NH3挥发 土壤温度 水分 NH4^+-N NO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旱田土壤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于亚泽 焦燕 +5 位作者 杨文柱 宋春妮 于俊霞 刘立家 张婧 刘宇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3-825,共13页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灌+N 500kg/hm^(2))、FG(沟灌+N 1000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不同灌溉方式对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N_(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与沟灌相比可有效降低N_(2)O排放,2018和2019年FCK、FD、FG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3.79,45.73kg/hm^(2)和2.08,6.23,13.93kg/hm^(2),而DCK、DD、DG分别降低了35%、80.9%、75.6%和26.7%、66.4%、21.5%.2018和2019年旱田土壤氮素淋溶量均表现为:滴灌<沟灌,80cm深度土壤溶液氮素淋溶量<40cm.2018和2019年相同施氮量下滴灌与沟灌相比,在40cm和80cm分别能减少氮素淋溶量36.95%~63.10%和54.93%~8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N_(2)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NO_(3-)-N含量和降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96;影响氮素淋溶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频率和灌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29.滴灌可有效减少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可减轻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沟灌 氮素淋溶 N_(2)O NO_3^(-)-N 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M状态转换检测XSS漏洞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丹 刘立家 +2 位作者 林九川 赵文兵 杜晓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08-1216,共9页
为提升跨站脚本(cross site scripting,XSS)漏洞检测中对隐藏注入点的扫描覆盖率,有效判定是否存在XSS漏洞攻击,提出构建Web应用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状态转换图搜索XSS漏洞注入点的方法.该方法以DOM状态为节点,以... 为提升跨站脚本(cross site scripting,XSS)漏洞检测中对隐藏注入点的扫描覆盖率,有效判定是否存在XSS漏洞攻击,提出构建Web应用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状态转换图搜索XSS漏洞注入点的方法.该方法以DOM状态为节点,以浏览器事件为边对Web应用建模,结合页面分析和代理技术来识别漏洞注入点,提高XSS漏洞注入点判定准确率.首先分析页面中带参数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和Form表单,并尝试触发页面元素的浏览器事件来检测其是否含有数据请求,以判定Web页面是否有疑似漏洞注入点;进一步利用探子向量进行测试,并根据探子向量的输出位置,对注入点进行分类并保存.之后,基于变异操作和过滤逃逸技术对XSS过滤逃避欺骗备忘单进行转换来设计攻击向量,对已发现的漏洞注入点进行测试,并设计多种方法对不同响应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站脚本(XSS)漏洞 文档对象模型(DOM) 状态转换图 爬虫 Selen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终端基于机器视觉的器材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新 黄少罗 +1 位作者 刘立家 卜昭锋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59,165,共6页
提出了单兵移动终端离线状态下基于机器视觉的装备器材识别的方法,从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及数据匹配3个模块展开分析。简要介绍了手持终端图像采集的相关考量。通过畸变校正、降噪、轮廓提取等,得到器材的轮廓图像,为特征提... 提出了单兵移动终端离线状态下基于机器视觉的装备器材识别的方法,从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及数据匹配3个模块展开分析。简要介绍了手持终端图像采集的相关考量。通过畸变校正、降噪、轮廓提取等,得到器材的轮廓图像,为特征提取做好准备。选取器材的几何形状特征作为识别依据,通过ORB算法得到图像的特征向量,并进行匹配,达到识别器材的目的。实验测试数据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良好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终端 机器视觉 器材识别 形状特征 O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力驱动及电气控制的卷盘式喷灌机调速系统设计
15
作者 郑宇光 邸云 +3 位作者 刘佳音 刘立家 赵晓顺 李亚芹 《农业工程》 2023年第4期36-41,共6页
针对当前卷盘式淋灌齿轮箱排挡结合水涡轮调速控制方案的缺点,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了基于喷灌机水涡轮进水量的回收速度电气闭环自动控制方案。阐述了卷盘式淋灌机在该办法下的回收调速原理及其调速涉及的机、电控制方案... 针对当前卷盘式淋灌齿轮箱排挡结合水涡轮调速控制方案的缺点,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了基于喷灌机水涡轮进水量的回收速度电气闭环自动控制方案。阐述了卷盘式淋灌机在该办法下的回收调速原理及其调速涉及的机、电控制方案,并介绍了控制电路、控制器功能和内部运行的程序流程。同时对样机实地测验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测定样本的偏差比例均值及变异系数均<6%,相关数值均小于改进前的普通调速方案测试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盘式喷灌机 调速系统 自动控制 水力驱动 电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