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归芍生腺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韦金秀 刘礼剑 +2 位作者 黎丽群 杨成宁 钟焕英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5期94-100,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归芍生腺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归芍生腺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a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归芍生腺汤各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从TCMSP、传统中药集成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获取主要化学成分的靶点信息。采用Cytoscape构建网络模型并进行网络分析,用STRING和RStudio软件进行靶点功能富集分析。通过Auto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归芍生腺汤共12味中药,包含145个活性化合物、340个化合物预测靶点、105个化合物和疾病相关共同靶点,其中归芍生腺汤治疗CAG的关键基因有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缺氧可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和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 1,AKT1)。富集分析提示归芍生腺汤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CAG,其中包括PI3K-AKT、HIF-1、JAK-STA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归芍生腺汤活性化合物与IL-6、TNF、STAT3、EGFR、HIF-1α和AKT1关键靶点具有较高结合能力。结论:归芍生腺汤治疗CAG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药效特点,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归芍生腺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胃枢机谈补中益气法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刘礼剑 刘杰 +4 位作者 胡鑫 黄锦华 梁兰琪 何旗 谢胜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9-12,共4页
补中益气法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补中益气法属补法范畴,是补益脾胃之气、升提中气的一种治法。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枢机平衡失调会导致脾升无力和胃降不通,治疗上不仅要关注脾升无力,也要注重胃降不通。同时,脾升带动肝升,... 补中益气法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补中益气法属补法范畴,是补益脾胃之气、升提中气的一种治法。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枢机平衡失调会导致脾升无力和胃降不通,治疗上不仅要关注脾升无力,也要注重胃降不通。同时,脾升带动肝升,胃降促进肺降,即为肝肺枢机;肝升之极成心火,肺降之极成肾水,肾水随肝脾之升上济心火,心火随肺胃之降下达肾水,即为心肾之枢。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任降督升则任督交会。脾胃枢机为轴,肝肺枢机、心肾枢机、任督枢机为轮,调脾胃枢机可运肝肺、心肾、任督枢机,调肝肺、心肾、任督枢机也可以复脾胃枢机,以达“轴轮互运”之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运转有度,亦为治疗脾胃病证的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枢机 补中益气法 以枢调枢 轴轮互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礼剑 谢胜 +3 位作者 黄晓燕 杨成宁 陈广文 李建锋 《江西中医药》 2019年第6期18-20,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团队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不离"火热",然"火"分虚实。从虚火而论,可分为"阴火""相火""阴火相火相兼"三种情况,临床上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辨证施方取得较好疗效,并从病案举例浅谈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阴火 相火 阴火相火相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景温经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谢胜 黄晓燕 +5 位作者 周晓玲 纪云西 刘礼剑 杨成宁 祁树浩 廖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仲景温经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活动期UC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23例,西药组22例。中药组给予仲景温经汤(吴茱萸15 g,生姜10 g,桂枝10 g,法半夏15 g,川芎12 g,牡丹皮15 g,麦冬15 g,红参10... [目的]观察仲景温经汤加味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活动期UC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23例,西药组22例。中药组给予仲景温经汤(吴茱萸15 g,生姜10 g,桂枝10 g,法半夏15 g,川芎12 g,牡丹皮15 g,麦冬15 g,红参10 g,阿胶10 g,当归10 g,白芍15 g,甘草6 g,三七3 g,肉桂3 g,黄柏6 g)口服;西药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UC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的积分降低较西药组显著(P<0.01)。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中,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药组降低比西药组明显(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西药组的86.36%,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仲景温经汤加味治疗UC可很好地改善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诱导病情缓解,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经汤 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临床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通腑泻下法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韦熔煌 梁雅琳 +3 位作者 蒙华莹 刘礼剑 谭金晶 谢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15,共5页
急性胰腺炎(AP)是胰酶被激活后引起胰腺自身炎症反应的消化系统危重疾病,与肠-肝轴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以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治疗具有相应优势。中医学认为,AP病机为邪毒结聚中... 急性胰腺炎(AP)是胰酶被激活后引起胰腺自身炎症反应的消化系统危重疾病,与肠-肝轴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以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治疗具有相应优势。中医学认为,AP病机为邪毒结聚中焦,枢机不利,致腑气不通。治以通腑泻下法可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基于肠-肝轴理论就通腑泻下法在AP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相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肠-肝轴 通腑泻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调和枢机浅谈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4 位作者 刘礼剑 刘园园 杨成宁 陈广文 李建锋 《江西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7-9,共3页
肝肺之气枢升降失和、脾胃中枢功能失常、心肾少阴枢失态,常常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以调和“三枢”(肝肺之气枢、脾胃中枢、心肾少阴枢)为目标,使肝升肺降有序、脾胃升降有常、心肾既济,而促任督二脉交汇达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目... 肝肺之气枢升降失和、脾胃中枢功能失常、心肾少阴枢失态,常常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以调和“三枢”(肝肺之气枢、脾胃中枢、心肾少阴枢)为目标,使肝升肺降有序、脾胃升降有常、心肾既济,而促任督二脉交汇达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目的。现从枢机的角度出发,以枢机调脏腑,将脏腑论治与经络论治相结合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肝肺之气枢 脾胃中枢 心肾少阴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洪远 梁雪 +5 位作者 刘礼剑 王道刚 杨成宁 李建锋 王萌 陈广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期26-33,共8页
目的评价中药(TCM)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单纯PPI治疗的优势,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诊疗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 目的评价中药(TCM)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单纯PPI治疗的优势,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诊疗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发表的TCM联合PPI治疗GERD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22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员进行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15篇文献,最终纳入28项研究,总样本量26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CM联合PPI可显著提高GERD患者的总有效率[RR=0.16,95%CI(0.13,0.19),P<0.00001]、临床治愈率[RR=1.85,95%CI(1.51,2.27),P<0.00001]、胃镜下有效率和治愈率[RR_(有效)=1.15,95%CI(1.06,1.24),P=0.001];RR_(治愈)=[1.46,95%CI(1.11,1.93),P=0.008],显著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SMD=-1.06,95%CI(-1.17,-0.94),P<0.00001]、中医症状积分[SMD=-1.06,95%CI(-1.17,-0.94),P<0.00001]、Gerd Q量表评分[SMD=-0.96,95%CI(-1.33,-0.59),P<0.00001]、Rd Q评分[SMD=-1.76,95%CI(-2.69,-0.83),P=0.0002]、复发率[RR=0.42,95%CI(0.31,0.57),P<0.00001]。但在不良反应[RR=0.36,95%CI(0.09,1.44),P>0.05]方面,TCM联合PPI与单纯PP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M联合PPI不仅可以显著提高GERD患者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胃镜下有效率和治愈率,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症状积分、Gerd Q量表及Rd Q量表评分、复发率,但仍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药 质子泵抑制剂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