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流ICU病房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沪 张翔宇 +2 位作者 刘煜昊 高成金 王启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0-81,共2页
目的观察层流ICU病房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ICU住院患者2142例,其中普通ICU为641例、层流ICU 1501例,分别观察两种ICU病房VAP的感染率及人工气道建立千导管日呼吸道感染率。结果普通ICU病房VAP感染225例,VAP感... 目的观察层流ICU病房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ICU住院患者2142例,其中普通ICU为641例、层流ICU 1501例,分别观察两种ICU病房VAP的感染率及人工气道建立千导管日呼吸道感染率。结果普通ICU病房VAP感染225例,VAP感染率为10.50%,千导管日呼吸道感染率28.61‰;层流ICU病房VAP感染100例,VAP感染率为6.66%,千导管日呼吸道感染率19.44‰。层流ICU病房VAP感染率、千导管日VAP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ICU病房(χ2=662.19、7.88,P均<0.05)。结论层流ICU病房可明显降低VAP的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层流病房 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子超 高传玉 +7 位作者 刘煜昊 高恩民 牛振民 陈岩 阎新慧 谢建 翟亚平 李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3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行择期PCI术的AMI患者,年龄32~77(48.8±15.2)岁,心肌梗死病史时间小于4周,女性11例,男性21例。随机分为...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3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行择期PCI术的AMI患者,年龄32~77(48.8±15.2)岁,心肌梗死病史时间小于4周,女性11例,男性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PCI+NS)与试验组(PCI+BM-MNCs)。对照组与试验组在PCI术结束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塞相关血管注入NS与BM-MNCs。对所有患者于PCI术前,术后45d、90d行ECG、24h动态心电图、静息Te99mSPECT检查。结果①试验组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1.6×108~5.8×108[(3.5±1.8)×108]个,细胞活性均大于92%。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5d静息Te99m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前分别缩小34.32%和23.05%(P<0.05),且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90d静息Te99m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后45d分别缩小14.77%和3.82%(P<0.05),但两组组内比较仅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4hHolter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在术前,术后45d、90d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疗效,并且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心肌梗塞 细胞移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氧化还原态状态及瑞舒伐他汀对患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彦生 李晓娟 +4 位作者 肖兆良 杨媛媛 李静宇 贺素媛 刘煜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22期4033-4035,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还原态状态及瑞舒伐他汀对患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96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498例为对照组,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还原态状态及瑞舒伐他汀对患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96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498例为对照组,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两组,各248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12周。测定对照组受试者及冠心病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与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水平,并根据Nernst方程计算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NADPH水平低于对照组,NDPN+水平高于对照组,NADPH/NADP+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氧化还原状态向氧化方向偏移。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NADPH高于治疗前,NADP+低于治疗前,NADPH/NADP+氧化还原电位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且患者氧化还原状态向还原方向偏移;依折麦布组患者治疗后3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NADPH/NADP+氧化还原电位高,且氧化还原状态向氧化方向偏移,瑞舒伐他汀能够纠正冠心病患者的电位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氧化还原状态 瑞舒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中远期效果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忠民 高传玉 +3 位作者 彭帮田 吴秀娟 李方坤 刘煜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5期2713-2714,共2页
目的评估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60岁)行介入封堵术后中远期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继发型ASD35例,术前1 d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值、肺动脉压力,行胸部X线检查,... 目的评估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60岁)行介入封堵术后中远期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继发型ASD35例,术前1 d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值、肺动脉压力,行胸部X线检查,测心胸比值(C/T),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于术后1~3 d、1个月、3~6个月、1~3 a对以上指标进行随访。结果与介入封堵术术前相比,术后RVEDD缩小,LVEDD增大,心胸比(C/T)及肺动脉压力下降,活动耐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 a随访中LVEDD、RVEDD、C/T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与3~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在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老年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心功能、心电活动得到改善,中远期随访中未见心脏结构异常、负荷增加及肺动脉压力升高,提示介入封堵术对伴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老年ASD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肺动脉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靳秀 梁首勤 刘煜昊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783-1784,共2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所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67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病人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167例患者中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所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67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病人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167例患者中2例术中发生Ⅲ°AVB放弃介入治疗,4例术后出现Ⅲ°AVB,经小剂量激素治疗一周后恢复窦性心律,由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护理,本组患者介入疗效满意。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Ⅲ°AVB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术中和术后严密心电监护,力争早发现早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而影响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Ⅲ°房室传导阻滞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股静脉穿刺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平栓 王瑞宗 +4 位作者 卢潘霞 刘福喜 刘煜昊 杨喜山 宋润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1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救治的新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于床边行紧急起搏。结果 :电极到位率 97 5 % ,心脏有效起搏率 97 5 % ,除 3例病... 目的 :探讨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救治的新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于床边行紧急起搏。结果 :电极到位率 97 5 % ,心脏有效起搏率 97 5 % ,除 3例病人死于非起博因素外 ,其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结论 :此法简便有效、并发症少 ,为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起搏术 标测电极导管 体表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因子对CD34+骨髓干细胞心肌归巢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许辉 高传玉 刘煜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8期608-610,共3页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迁移归巢的机制,探讨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边缘区注射基质细胞因子(SDF-1),通过病理学检测方法,研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迁移归巢的机制,探讨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边缘区注射基质细胞因子(SDF-1),通过病理学检测方法,研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与骨髓干细胞迁移归巢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后1dSDF-1表达最高,为(2.62±0.28)ng/ml,7d时为(0.24±0.11)ng/ml,浓度迅速降低,两者比较P<0.01,至14d时已检测不到SDF-1的表达;假手术组始终无SDF-1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SDF-124h后,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为(22.48±4.36)个/高倍视野;未注射SDF-1的心肌梗死区也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但仅为(8.03±1.14)个/高倍视野,P<0.01。心肌梗死后14d,注射SDF-1组与未注射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9.47±2.4)和(2.77±1.64)个/高倍视野,两者比较,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SDF-1,可以促进CD34+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归巢,可能参与毛细血管增生和坏死心肌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心肌梗塞 间质细胞 抗原 CD34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煜昊 熊琰 宋协娜 《人文天下》 2021年第12期4-11,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又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支撑,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为新的形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又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支撑,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为新的形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实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煜昊 董平栓 +2 位作者 杨喜山 赵狄 刘福喜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16期754-755,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病理 病因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亚鹏 孙子瑞 +3 位作者 陈同峰 刘煜昊 韩艳 韩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12例PIVSR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12例PIVSR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短期(2周)内是否存活分为短期死亡组(n=42)及短期存活组(n=70),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分析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短期存活患者随访1年,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不同治疗方法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5.63,95%CI:1.68~18.83)、入院时心率快(OR=4.52,95%CI:1.33~15.37)、心尖部穿孔(OR=3.30,95%CI:1.01~10.73)为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数值高(OR=0.88,95%CI:0.82~0.94)、合并室壁瘤(OR=0.24,95%CI:0.08~0.67)为短期存活的获益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直径(HR=2.44,95%CI:1.12~5.32)为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HR=0.05,95%CI:0.02~0.12)、LVEF数值高(HR=0.91,95%CI:0.84~0.97)为随访期存活的获益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P<0.001)。结论年龄大、心尖部穿孔、入院时心率快为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穿孔直径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经皮介入封堵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的效果与近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杭永斌 唐跃 +2 位作者 李波 孙子瑞 刘煜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814-818,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经导管封堵治疗效果并进行近期随访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27例不同类型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患者,依据最终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经导管封堵治疗效果并进行近期随访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27例不同类型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患者,依据最终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偏头痛经导管封堵的类型分为简单型组(79例)与复杂型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生理指标和头痛特征,随访1年观察各时间段两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情况.结果简单型组与复杂型组在治疗1个月后的HIT-6评分分别为(59.73±7.13)分、(62.74±3.34)分,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846,P=0.065;t=3.457,P=0.090);简单型组与复杂型组在治疗1个月后的头痛发作频次分别为(4.11±1.42)次、(4.43±1.22)次,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235,P=0.060;t=5.883,P=0.054).在进行治疗3个月后比较简单型组与复杂型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分别为(44.83±4.72)分、(61.79±3.91)分,头痛发生频次分别为(2.21±1.02)次、(3.83±1.31)次,简单型组治疗后的HIT-6评分显著性低于治疗前、复杂型组治疗后(t=21.832,P=0.015;t=15.324,P=0.021),简单型组治疗后的头痛发作频次显著性低于治疗前、复杂型组治疗后(t=19.736,P=0.016;t=15.992,P=0.020);在进行治疗6个月后比较简单型组与复杂型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分别为(35.13±2.52)分、(42.57±3.49)分,头痛发生频次分别为(1.85±1.02)次、(2.31±4.72)次,简单型组治疗后的HIT-6评分显著性低于治疗前、复杂型组治疗后(t=24.587,P=0.013;t=14.234,P=0.022).结论不同类型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在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后,复杂型卵圆孔未闭与简单型卵圆孔未闭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复杂型卵圆孔未闭,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封堵器偏大,完全内皮化所需时间较长,导致改善效果迟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随访观察 经导管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与直视修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杭永斌 唐跃 +3 位作者 李波 郎济禄 孙子瑞 刘煜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与直视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体外...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与直视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残余分流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进行时间(33.27±7.60)min、术后住院时间(3.80±2.30)d、治疗费用(21770.15±1010.00)元,观察组手术进行时间(130.45±31.45)min、术后住院时间(7.25±3.15)d、治疗费用(35699.55±1055.52)元,研究组各项指标低于观察组(P<0.05),研究组修复成功率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100.00%比96.55%)(P>0.05)。手术后患者残余分流情况差异不明显(3.45%比6.25%)(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1.72%低于观察组并发症率2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残余分流情况、修复成功率近似,均可有效修复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但介入封堵手术进行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手术,介入封堵手术并发症率较低,临床应用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直视修补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忠民 毛海艳 +6 位作者 刘煜昊 高传玉 陈岩 吴秀娟 程江涛 郑晓辉 刘伟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电抗休克 反搏动术 心肌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智能下基于强化学习的车联网路由协议
14
作者 刘冰艺 刘煜昊 +3 位作者 韩玮祯 夏振厂 吴黎兵 熊盛武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为实现复杂城市车联网环境下高可靠、自适应的数据包路由协议,提出一个端-边-云边缘智能架构,该架构包括终端用户层、边缘协作层和云计算层。在所提边缘智能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数据包路由协议。实验结果表明... 为实现复杂城市车联网环境下高可靠、自适应的数据包路由协议,提出一个端-边-云边缘智能架构,该架构包括终端用户层、边缘协作层和云计算层。在所提边缘智能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数据包路由协议。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紧急消息传输机制、基于交叉路口雾节点的分布式路由协议和基于双深度Q网络的路由协议,所提协议在消息传输时延和接收率方面分别取得29.65%~44.06%和17.08%~25.38%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智能 车联网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数据包路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
15
作者 董平栓 宋润珞 刘煜昊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5期234-234,共1页
关键词 老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 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治疗进展
16
作者 王真真 刘煜昊 +1 位作者 孙子瑞 吴永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6期3071-3072,F0003,F0004,共4页
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潜在致命的机械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初次心肌梗死后,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极高。目前治疗心肌梗死后VSR的主要方式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修复手术和介入封堵术。不同方式的治疗时机、效果及预... 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潜在致命的机械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初次心肌梗死后,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极高。目前治疗心肌梗死后VSR的主要方式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修复手术和介入封堵术。不同方式的治疗时机、效果及预后也不同。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倾向于经导管VSR封堵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欧洲相关指南也指出其可能很快替代外科手术,成为修复穿孔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修复 经导管室间隔穿孔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