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区地埂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魏思雨 张延玲 +1 位作者 刘滨辉 付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了表层(0—15 cm)土壤物理性质基本指标,量化有、无地埂措施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修筑地埂后,土壤含水率、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7.89%,30.15%,17.83%,19.41%;(2)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均高于无措施对照样地,且随坡位的下降,土壤的持水能力也在逐渐增大;(3)修筑地埂后,土壤容重和分形维数分别降低12.04%,0.58%,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增大14.02%,17.83%,17.74%,28.48%,21.31%;(4)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结构较无措施对照样地更好,尤其是坡上位置主要影响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坡中和坡下位置主要影响WR>0.25,较无措施对照样地增大18.5%,17.89%。[结论]坡耕地修筑水土保持措施后,能有效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尤其在坡下位置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 空间变化特征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楸品系嫁接成活率研究初报 被引量:5
2
作者 汤伟权 张迎新 刘滨辉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7期14-15,共2页
通过对大果花楸(Sorbus megalocarpa)、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百花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欧洲花楸(Sorbus aucuparia)的11个品种在寒冷地区的进行嫁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果花楸、百花花楸、欧洲大黄果、欧洲小黄果、... 通过对大果花楸(Sorbus megalocarpa)、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百花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欧洲花楸(Sorbus aucuparia)的11个品种在寒冷地区的进行嫁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果花楸、百花花楸、欧洲大黄果、欧洲小黄果、百花小黄果、水榆花楸、欧洲小红果的嫁接成活率较高,欧洲黄皮的嫁接成活率最低,欧洲红芽、百花小红果、百花大红果的嫁接成活率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楸品系 嫁接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海棠植物花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迎新 丰绪霞 +1 位作者 刘滨辉 杜瑞茹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2期20-22,共3页
在寒冷地区哈尔滨,通过对绚丽海棠(Malus‘Radiant’)、红丽海棠(Malus‘Red Splender’)、钻石海棠(Malus‘Sparkler’)、粉芽海棠(Malus‘Pink Spire’)等4种海棠植物花的外部形态特征等的研究,得到各种海棠的花在外部形态上适应寒冷... 在寒冷地区哈尔滨,通过对绚丽海棠(Malus‘Radiant’)、红丽海棠(Malus‘Red Splender’)、钻石海棠(Malus‘Sparkler’)、粉芽海棠(Malus‘Pink Spire’)等4种海棠植物花的外部形态特征等的研究,得到各种海棠的花在外部形态上适应寒冷地区的基本特性,在观花方面为品种选育以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地区 海棠植物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1965~2007年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4
作者 刘洋 刘滨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1期11021-11023,11140,共4页
利用吉林省20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5~2007年逐日地表温度以及气温的相关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吉林省43年来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5~2007年吉林省地表平均温度、地... 利用吉林省20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5~2007年逐日地表温度以及气温的相关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吉林省43年来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5~2007年吉林省地表平均温度、地表最高、地表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62、0.50、0.85℃/10a,且地温的升温幅度高于相应气温的升温幅度;2000年以后地表平均温度与平均气温之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化,这主要是由于地表最低温度的快速上升引起的;地表日较差与气温日较差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地表日较差的下降发生在2000年之后,气温日较差的下降发生在1985年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地温 变化趋势 昼夜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对红松树木的干旱适应性及生长衰退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阎弘 孙滢洁 刘滨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揭示竞争是否对红松干旱适应性及生长衰退存在影响,为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中取样,通过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竞争强度的红松径向生长变化率和树木生长对极端干旱的适应性,采用的指标包括... 【目的】揭示竞争是否对红松干旱适应性及生长衰退存在影响,为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中取样,通过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竞争强度的红松径向生长变化率和树木生长对极端干旱的适应性,采用的指标包括抵抗力(R_(t))、恢复力(R_(c))和恢复弹力(R_(s))。【结果】小兴安岭南部地区红松树轮宽度指数和树木径向生长变化率反映出在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2-2017年期间树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生长衰退;不同竞争强度的红松发生生长衰退时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低竞争强度红松发生生长衰退的时间相对一致,在1990-2000年快速升温期间,高竞争强度的红松没有出现生长衰退,而低竞争强度的红松生长衰退最为严重,最低值达-40.28%;3组不同竞争强度的红松标准年表与上年6月至当年8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高竞争指数组在上年9月至当年2月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高竞争强度的红松对干旱的抵抗力和恢复弹力较弱,尤其在严重干旱年,竞争加剧了树木对干旱的敏感性,竞争指数越高(竞争压力越大)的红松对干旱的抵抗力和恢复弹力越弱;不同竞争强度下的红松对极端干旱的恢复力在2000年前快速升温期间均呈下降趋势,2000年左右伴随着升温减缓红松对干旱的恢复力出现反弹。【结论】未来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红松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生长衰退。竞争影响树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高竞争强度下的树木对干旱更加敏感,适应能力更弱,但没有导致更加严重的生长衰退。进一步研究还需要结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深入分析,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树木对干旱响应的相关研究,对森林管理与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生长衰退 适应性 干旱 气候变暖 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对昼夜不对称增温及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峰源 苏远航 刘滨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8,共15页
【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 【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1)近20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35,其中混交林增加趋势最大,每10年增加0.037,阔叶林最小。东北森林以改善为主,占总面积55.59%,另有43.84%的森林保持基本不变,仅有0.57%的区域森林属于退化状态。(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NDVI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与最高气温关系不密切,同时生长季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增加;不同林型对气候响应不完全相同:3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生长主要受最低气温影响,阔叶林生长由降水和最低气温共同控制,混交林生长对降水最为敏感。(3)从逐月特征来看,生长季前期(4-5月)NDVI主要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共同影响,旺盛生长期(6-8月)对降水敏感性较高,生长季末期(9-10月)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共同控制;NDVI对降水、温度敏感性均呈现明显的时滞性特征。(4)利用Hurst指数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显示东北森林将由改善转为退化,有71.94%的森林将面临退化风险,尤其是中部和北部气候变化剧烈区域。【结论】白天和夜晚升温的不对称性和NDVI对最高、最低气温差异性响应特征,导致白天和夜晚温度对东北森林NDVI近20年变化具有不对称影响;2000-2019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未来面临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NDVI 气候变化 东北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苏远航 张峰源 刘滨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7,共14页
【目的】采用遥感提取植被物候的方法,以小兴安岭为研究区,构建森林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分析森林植被物候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GIMMS NDVI 3g影像,运用一元六次多项式拟合植被生长曲线,并结合逐像元动态阈值法提取小兴安岭1... 【目的】采用遥感提取植被物候的方法,以小兴安岭为研究区,构建森林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分析森林植被物候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GIMMS NDVI 3g影像,运用一元六次多项式拟合植被生长曲线,并结合逐像元动态阈值法提取小兴安岭1982-2015年森林植被生长开始期(SOS)、生长结束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共3种物候参数;利用ArcGIS软件,将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数据与植被物候参数逐像元分析,得到物候参数与气象因子偏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植被SOS逐渐提前,植被EOS逐渐推迟,植被LOS逐渐延长的规律。(2)小兴安岭森林植被SOS集中在日序第112.1~128.3天,年际变化在1998年前后出现转折,1998年前呈显著提前趋势(R^(2)=0.284,P=0.028),1998年后呈不显著推迟趋势(R^(2)=0.002,P=0.86),导致整个时间段(1982-2015年)变化不显著,变化幅度为每10年提前0.12 d(R^(2)=0.001,P=0.872);森林植被EOS集中在第277.3~294.8天,年际变化呈现显著推迟趋势,变化幅度为每10年推迟2.33 d(R^(2)=0.294,P<0.01);森林植被LOS集中在149.5~167.5 d,年际变化呈现显著延长趋势,变化幅度为每10年延长2.45 d(R^(2)=0.231,P<0.01)。(3)小兴安岭森林植被SOS对当年4月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其次是当年2月温度;植被EOS对当年8月降水响应最明显,其次是当年6月温度。【结论】(1)小兴安岭森林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与水热条件多年平均值呈现出比较一致的空间规律特征。(2)研究期植被EOS的变化主要受8月降水的变化驱动,8月降水的下降是导致植被EOS显著推迟的主要原因。(3)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变暖停滞引起2月温度在1998年前后呈现由显著上升转变为不显著下降,引起植被SOS变化趋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导致整个时间段植被SOS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植被物候 GIMMS 3g NDVI 变暖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近47年生长季浅层地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会 刘滨辉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12期13-17,共5页
利用黑龙江省15个国家气象站1965—2011年生长季(5—9月)0、5、10、15、20cm处逐日平均地温资料,计算黑龙江省各站点生长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倾向率和年际变化,分析黑龙江省47年来生长季平均地温随纬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黑龙江省15个国家气象站1965—2011年生长季(5—9月)0、5、10、15、20cm处逐日平均地温资料,计算黑龙江省各站点生长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倾向率和年际变化,分析黑龙江省47年来生长季平均地温随纬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各月份平均地温的垂直变化形式基本一致,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地温逐渐降低,在0-5cm热量衰减较快,而在5-10cm、10-15cm、15-20cm的热量衰减速率基本相同,衰减相对较慢;生长季各月份各层平均地温均呈升高趋势,0cm处平均地温气候倾向率在5个深度中最高,5cm、10cm、15cm、20cm平均地温升温率相差不大;5—7月平均地温的升温趋势比8—9月明显,8—9月的升温对整个生长季的升温趋势贡献较小;地温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生长季 浅层地温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牡丹江市森林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孙玉成 刘滨辉 +2 位作者 张峰源 苏远航 崔长健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基于ArcGIS、SAS软件,利用MOD17A3数据,研究2000—2019年牡丹江市境内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牡丹江森林NPP值较高,主要分布范围为500~800 g·m^(-2);南部区域NPP值较高,北部区域NPP值较低;20年... 基于ArcGIS、SAS软件,利用MOD17A3数据,研究2000—2019年牡丹江市境内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牡丹江森林NPP值较高,主要分布范围为500~800 g·m^(-2);南部区域NPP值较高,北部区域NPP值较低;20年来牡丹江森林NPP以平均3.65 g·m^(-2)·a-1的速率显著增加,从空间上看,森林NPP以显著增加为主,NPP减少区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NPP主要受当年6月和8月温度影响,降水对其影响不大。总体而言,牡丹江市森林生态环境总体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驱动因素 时空分布 牡丹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WTH OF MONGOLIAN OAK
10
作者 赵惠勋 王传宽 刘滨辉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0-17,共8页
The height fast growing period of oak seedling (Quercus mongolica) was between 25 to 30 years old but the diameter varied greatly. The maximum diurnal height increment of the investigated oak tree reached 3. 3 cm, but... The height fast growing period of oak seedling (Quercus mongolica) was between 25 to 30 years old but the diameter varied greatly. The maximum diurnal height increment of the investigated oak tree reached 3. 3 cm, but at daytime it was much greater than at night. The oak trees usually sprouted twice and even treble in the growing season. In natural oak stands. the volume rarely exceeded 200 m3/hm2 and the mean volume increment was only about 2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oak Grand period of growth Seasonal growth Diurnal height growth Stand grow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