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运河流域人居环境地方性景观演生机制及韧性发展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8,共8页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演生机制与“内生-外源”耦合机理,由此提出面向流域“水-运-城乡”生态景观全要素统筹治理、区域多尺度生态优化布局与地域时序性动态调整的韧性规划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江南运河流域湖荡塘漾自然水系与人工运道河网共同串联起沿运城乡景观空间,体现了流域生境基底、地域生产需求与区域功能统筹对地方性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2)“水-运-城乡”内在演生阶序存在波动性渐进、结构性突变与关联性滞后效应,演生关联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主要自然水系与江南运河主航道碰撞交汇处及沿运重点城镇邻域范围,具有自然风险扰动性与地域发展突进性特征;3)生境维育、交通迁移、城乡聚集、生计流转与文化沿袭等外部影响因素在流域、区县与乡镇尺度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江南运河流域 人居环境景观 地方性 “水-运-城乡”层积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苕溪-运河流域乡村景观特征及空间关联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机制与关联模式缺乏深入研究。【方法】在流域尺度:通过多层级要素空间叠加与影像分割,划分流域乡村景观关联特征分区;借助耦合协调分析,探究水-运-村关联耦合模式。在乡村聚落尺度:通过空间最大期望聚类分析乡村景观类型;通过空间模拟算法进行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映射。【结果】识别出西苕溪-頔塘运河流域、东苕溪-江南运河流域及杭州塘-杭嘉运河流域三大景观特征分区及运河水工营造型、地域农业生产型、乡镇聚落联动型、漕运商贸经营型、水利文化汇集与流域水网生境型6种乡村景观类型,并发现流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空间布局模式及水-运-村耦合关联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结论】厘清江南运河人工航道体系与自然水网体系从被动联系到主动互适的过程中,流域乡村景观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动态适应机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流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韧性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运河 水-运-村关联耦合 乡村景观特征 苕溪-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境场系原理”述要——人境互动三场系耦合机理研究
3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共8页
“人境场系原理”传承冯纪忠、吴良镛等学者的人居思想理论,展开人与自然互动的人境关系基础性研究,旨在发现人居环境的成因元素,探索其相互间作用与量化关系规律。研究“人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构建人居哲学基础,探源人... “人境场系原理”传承冯纪忠、吴良镛等学者的人居思想理论,展开人与自然互动的人境关系基础性研究,旨在发现人居环境的成因元素,探索其相互间作用与量化关系规律。研究“人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构建人居哲学基础,探源人类个体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的人境起因;以“场系”将人境互动的元素、要素、因素及其关系、作用机制、运行规律等从哲学认识、科学知识与人类感性3条线索予以识别、推理、判断和评价。为此,初步建立了由9个元素、27个要素组成的人境三场系。1)“境场系”——人境客观体:宇宙供给生命环境生存/人居生命存在所需的①能量、②信息、③物质/时空;2)“人场系”——人境主观体:人居生命个体对于生存环境/人类个体环境生存所需的④感受、⑤认知、⑥应对;3)“人居场系”——人境客观体与主观体的合一体:自然与人居生命群体社会组成/人类群体环境生存所需的⑦人居背景、⑧人居活动、⑨人居营造。发现人境场系是流动变化的,三场系不仅各自在流动变化,并且通过相互间的传输、交流、流变,形成了三场系之间相互耦合的机制原理:3个流变、2个转移跃迁、1个理想终极。进而,论述了“三场系”设计的“中心”、规划的“边界”、演进的动向、富有的地方性,并简述了长三角水网地区的若干研究。人境场系原理的初步研究结果,深化了人居环境发展第一性规律的研究,为人居环境学及相关学科提供了共享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推进了人居的跨学科研究,为自下而上地指引城市、乡村、原野等人居环境的人居规划设计开辟了一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人境 人境互动 人境场 人境场系 地方性 人居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主客观植物多样性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滨谊 常青 +1 位作者 张琳 殷雨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4,共9页
高密度城市中公园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主、客观生物多样性与可能引发的健康促进作用之间存在复杂影响,相关研究迄今仍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大部分既有研究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所受到的主、客观... 高密度城市中公园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主、客观生物多样性与可能引发的健康促进作用之间存在复杂影响,相关研究迄今仍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大部分既有研究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所受到的主、客观生物多样性影响,而针对体力活动等生理健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以客观实际测量及人们主观感知的植物群落丰富度作为生物多样性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上海市6所公园绿地内客观和主观生物多样性对使用者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群落的客观多样性与主观植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且二者均对人们在公园绿地内的健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主观植物多样性在公园绿地使用者健康行为与客观植物多样性之间产生了中介效应,即客观植物多样性通过影响主观植物多样性,提升了人们到访公园绿地的频次和时长。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还为在设计实践中推动植物多样性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共同提升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生物多样性 人本感知 健康行为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美感探究——景的人境感应机制与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美感 风景园林美感流变性 人-境感应 八景 景感流变 景境回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城市价值观引领新区创新的探索——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规划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许熙冉 刘滨谊 吕婉玥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77,共7页
聚焦公园城市价值观的实践应用,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规划》项目为例,探讨公园城市价值为引领的新区发展路径。构建“生态环境、数字产业、规建管控”三元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建立了5项评价标准、15项评价准则、36项... 聚焦公园城市价值观的实践应用,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规划》项目为例,探讨公园城市价值为引领的新区发展路径。构建“生态环境、数字产业、规建管控”三元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建立了5项评价标准、15项评价准则、36项指标评价体系及其实践的项目库。同时,构建了与评价体系相对应的制度管理体系,以求各责任单位、部门之间协同、决策、公众参与的协调一致。项目区域12 km2的空间规模决定了不能将全域或全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案例直接照搬,需要建设规划、评价体系、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新探索。项目结果显示,建设公园城市价值理念同样适用于人居环境局部规模小、周期短的实践。对于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公园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城市 人居环境 公园城市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新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园“人-花感应”机制研究——以萱草花园为例
7
作者 郑丽 裘江 +2 位作者 刘滨谊 黄宇欣 陈天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4,共6页
以萱草花园为例,基于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理论,以情绪认知、情感、行为ABC理论模型为原模型,围绕花园环境中人对花卉的感知和情感行为反应,展开花园元素如何影响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人-花感应”机制理论及实证研究。... 以萱草花园为例,基于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理论,以情绪认知、情感、行为ABC理论模型为原模型,围绕花园环境中人对花卉的感知和情感行为反应,展开花园元素如何影响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人-花感应”机制理论及实证研究。建立“情绪ABC理论的花园要素拓展模型”,以此推导基于身体参与的感知递进和情感反应的花木促进健康之作用路径,其中花园为其提供了空间、能量和信息的场域。观赏与种植养护萱草的康健园艺实验结果显示,在以抑郁值、焦虑值、压力值、睡眠质量指数和孤独感为监测指标的研究体系中,对照组在整个实验前后所有指标数据无差异,而实验组在萱草主题康健园艺实验前后的所有身心变化指标均在P<0.001水平上呈现极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理解花园的治疗潜力及花园设计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并为将花园元素应用于情绪健康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萱草花园 人-花感应 情绪健康 环境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02
8
作者 刘滨谊 张德顺 +1 位作者 刘晖 戴睿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0,共5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生态支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途径,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在服务功能、技术途径、政府参与等方面,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基于"城市之绿"(Greening of the Cities)国际...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生态支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途径,20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在服务功能、技术途径、政府参与等方面,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基于"城市之绿"(Greening of the Citie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内容,综述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场地、城市和乡村特殊人居环境3种尺度下的实践活动内容,及其在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作用。提出绿色基础设施在未来的发展设想。最后,针对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发展目标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研究与实践 生态服务功能 研究发展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基础调查研究 被引量:65
9
作者 刘滨谊 张德顺 +1 位作者 张琳 匡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22,共6页
作为“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实验工作,以寻找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开敞空间布局间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1000~100000m2为研究尺度,对广场、滨水... 作为“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实验工作,以寻找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开敞空间布局间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1000~100000m2为研究尺度,对广场、滨水带和街道的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要素进行了实测。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广场空间平面布局及竖向、滨水带空间断面形式、街道空间形态与小气候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进一步提出以调节改善小气候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气候要素 基础调查 广场 滨水带 街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 被引量:56
10
作者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46,共5页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空间 城市空间 耦合 评价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 被引量:94
11
作者 刘滨谊 姜允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6-80,共5页
在分析中国现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分类应逐步规范化 ,规划环节步骤阶段化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化结合的建议 ,以期加快形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法律文本文件。
关键词 城市绿地 规划误区 指标体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水·营城——南宁建设公园城市图径探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滨谊 陈楠 +2 位作者 余露 廖宇航 王红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1,共6页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建设公园城市 山水城市 人居环境科学 公共开敞空间 南宁城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88
13
作者 刘滨谊 刘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81,共5页
本文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 ,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本文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 ,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对策。最后对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 ,指出影视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将向着旅游客体多元化、旅游主体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影视城 主题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居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小气候要素与人群行为关系测析 被引量:75
14
作者 刘滨谊 梅欹 匡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以上海居住区"SVA·世博花园"为调查对象,测试居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小气候要素数据,问卷调查居民小气候感受,旨在寻找风、湿、热小气候要素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布局及人群行为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1)风景园林空间朝向、绿... 以上海居住区"SVA·世博花园"为调查对象,测试居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小气候要素数据,问卷调查居民小气候感受,旨在寻找风、湿、热小气候要素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布局及人群行为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1)风景园林空间朝向、绿化覆盖率及水体是影响居住区小气候的主要空间要素;2)太阳辐射与风速是影响居住区人群行为的主要小气候要素;3)遮阴是夏季人群休憩空间遴选的关键因素。研究提出了小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策略,包括:1)合理设置风景园林空间朝向;2)合理增加风景园林空间绿量与水体面积;3)合理设计休息设施区的遮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居住区 小气候要素 行为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87
15
作者 刘滨谊 范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0,共6页
围绕人眼被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借助医学生理构造和计算机视觉注意机制前沿研究成果,提出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机制概念。基于风景园林视觉观赏特性和案例比较,提出视觉吸引概念、视觉吸引机制及其吸引的四要素:"空间尺度和距离"... 围绕人眼被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借助医学生理构造和计算机视觉注意机制前沿研究成果,提出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机制概念。基于风景园林视觉观赏特性和案例比较,提出视觉吸引概念、视觉吸引机制及其吸引的四要素:"空间尺度和距离"要素,"实体景物"要素,"色彩"要素,"综合"要素,分析了四者之间不同组合对吸引力的影响,发现不同的要素组合引发不同的景观空间感受。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从人类生理心理感知的基础层面,探究揭示风景园林景观视觉感受的内在动因、外在影响等基本规律,为风景园林美学研究提供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美学 景观空间感受 视觉注意 景观视觉吸引机制 景观视觉吸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头绿地的新发展及规划设计对策──以安庆市纱帽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滨谊 鲍鲁泉 裘江 《规划师》 2001年第1期76-79,共4页
介绍城市建设中街头绿地的新发展,着重从形成方式、生态、使用、景观四个方面讨论,提出了新发展对街头绿地规划设计的新要求;结合安庆市纱帽公园的规划实例,探讨了为适应和推动街头绿地的新发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街头绿地 景观规划设计 纱帽公园 安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效能”与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形态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刘滨谊 吴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70,共5页
将绿地融合于整体城市,探索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的发挥与其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绿网的空间构成及"网络效能"体系的构建,提出各效能要素的功效指标;通过对其空间关联的分析并进行形态学转换,进而构建城市绿... 将绿地融合于整体城市,探索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功效的发挥与其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绿网的空间构成及"网络效能"体系的构建,提出各效能要素的功效指标;通过对其空间关联的分析并进行形态学转换,进而构建城市绿网空间格局与空间形态的指标体系,以期基于生态学过程以及空间效能的视角引导一种科学务实的规划设计方法,最终构建合理高效的城市以及区域绿化网络,并促进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生态网络 效能 功效指标 空间形态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被引量:258
18
作者 刘滨谊 王云才 《中国园林》 2002年第5期76-79,共4页
乡村景观是景观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势在必行,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为此,从乡村景观理论的核心乡村景观评价入手,本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 乡村景观是景观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势在必行,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为此,从乡村景观理论的核心乡村景观评价入手,本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村景观 理论基础 景观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以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45
19
作者 刘滨谊 余露 《规划师》 2003年第10期99-104,共6页
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它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分项标准。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 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它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分项标准。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提高风景旅游地的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效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旅游地 承载力 评价 生态环境 游客居民 AVC三力理论 风景旅游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风景园林为引领的城市化--山地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滨谊 钟元满 欧阳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共6页
面对中国城市化的大课题,以山地景观格局下的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从打造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目标出发,秉承区域协调的理念,综合考虑了基地风水、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探讨从宏观区域、中观市域,以... 面对中国城市化的大课题,以山地景观格局下的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从打造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目标出发,秉承区域协调的理念,综合考虑了基地风水、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探讨从宏观区域、中观市域,以及城市边缘地带3个尺度定位的城市发展模式,从风景园林的学科角度出发,合理保护和开发山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引导土地利用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转型,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山水城市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化 山地景观格局 城市边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