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金淑娟(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4-57,共4页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reuginas,PA)属于条件致病菌,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有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菌血症等。PA的显著特点是可分泌绿脓菌素,它是需氧的、引起医院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属于革兰阴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reuginas,PA)属于条件致病菌,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有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菌血症等。PA的显著特点是可分泌绿脓菌素,它是需氧的、引起医院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普遍存在于大自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药物治疗 抗菌 革兰阴性杆菌 条件致病菌 呼吸道感染 软组织感染 化脓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熊玲霞(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52-55,共4页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固有型及特异型,固有型主要是药物的固有毒性所致肝功能的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特异型与药物剂量无关,与人体基因易感性相关,是药物与人体...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固有型及特异型,固有型主要是药物的固有毒性所致肝功能的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特异型与药物剂量无关,与人体基因易感性相关,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应,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 ALT 肝移植 药物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致肝损害机制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智慧(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0-64,共5页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以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最多见,危害性也最大~([1])。研究显示,我国涉及的主要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占人群总发病率的21...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以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最多见,危害性也最大~([1])。研究显示,我国涉及的主要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占人群总发病率的21.99%,位居第二~([2]),儿童结核患者中ATDH发病率约为8.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害 胆汁淤积型 抗结核药物 利福平 肝细胞凋亡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隐球菌病诊断进展
4
作者 韩东娟(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4-64,I0001,I0002,共3页
儿童隐球菌病临床诊断困难,对儿童危害较大,同时因其难治性,患儿住院时间长,花费高,治疗效果难以确定。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术的广泛开展等,导致隐球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Mof... 儿童隐球菌病临床诊断困难,对儿童危害较大,同时因其难治性,患儿住院时间长,花费高,治疗效果难以确定。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术的广泛开展等,导致隐球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Mofenson L M等[1]的研究提示,相对于成人,儿童隐球菌感染较少见,即使在HIV感染或AIDS人群中,儿童隐球菌感染率仍<1%,明显低于成人的5%~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器官移植术 隐球菌感染 糖皮质激素 诊断进展 免疫抑制剂 临床诊断 HIV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缺陷患儿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5
作者 王文坪(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52-55,共4页
随着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认识的加深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PI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增高,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治疗的人群数量增加,继发性... 随着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认识的加深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PI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增高,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治疗的人群数量增加,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也逐渐上升。儿童严重结核病多发生在PID患儿中[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0~30倍[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感染结核风险较正常人增加20~74倍,病死率升高[3]。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及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中的牛型分枝杆菌的毒力较低,属条件致病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发病率升高,且常难以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相鉴别[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感染 活动性结核 风湿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条件致病菌 基因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