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变鱼腥藻半稳定状态连续培养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永定 黎尚豪 +1 位作者 Ernst A Bger P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分别使用恒化装置和全玻璃发酵罐连续培养多变鱼腥藻。在稳定条件下加以周期性的光照(L∶D=12∶12),经5—6d得到半稳定状态连续培养物。在光照阶段,培养物的生物量增长速度约等于稀释速度D的两倍,叶绿素的增长速度略小于D的两倍,糖原的... 分别使用恒化装置和全玻璃发酵罐连续培养多变鱼腥藻。在稳定条件下加以周期性的光照(L∶D=12∶12),经5—6d得到半稳定状态连续培养物。在光照阶段,培养物的生物量增长速度约等于稀释速度D的两倍,叶绿素的增长速度略小于D的两倍,糖原的累积速度几乎高出D^5的一个数量级。细胞内糖原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时间过程反映出培养物在光-暗条件下的碳氮物质合成与消耗相互联系的代谢特点。半稳定状态连续培养受培养物内在的生理活性支配,生长参数的变化符合方程X=X_(oe)^((μ-D)~t),但不同于恒浊培养和恒化培养。外界因素的强弱变化只改变生长参量变化的强度。本法适用于研究微藻的生态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培养 多变鱼腥藻 生态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DC-L5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卢兰兰 李根保 +2 位作者 沈银武 胡明明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0-865,共6页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33%,使惠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4种蓝藻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67.6%,最低为58.5%,平均为62.25%。离心沉降后,发现沉淀菌体和无菌上清液对铜锈微囊藻都有溶藻效果,但溶藻效果不及原菌液,推测DC-L5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使藻细胞凝聚下沉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同时存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高温热处理后菌液溶藻作用不明显,推测高温可能使菌体或胞外分泌物质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生物控藻 芽孢杆菌 蓝藻水华 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DC21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被引量:23
3
作者 史顺玉 沈银武 +1 位作者 李敦海 刘永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7-590,共4页
从云南滇池中分离得到一株溶藻细菌DC21,经鉴定为葡萄球菌属的1种(Staphylococcussp.),可溶解铜绿微囊等9种藻.试验表明,经过滤、离心沉降及高温灭菌处理的滤液,均能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说明其溶藻作用的因子之一为该菌的胞外分泌... 从云南滇池中分离得到一株溶藻细菌DC21,经鉴定为葡萄球菌属的1种(Staphylococcussp.),可溶解铜绿微囊等9种藻.试验表明,经过滤、离心沉降及高温灭菌处理的滤液,均能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说明其溶藻作用的因子之一为该菌的胞外分泌物,且这种物质具有热稳定性.细菌DC21使藻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在试验的第1d,受试藻的超氧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高,但在第7d,这两种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显著下降;受试藻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说明该菌促使其发生了膜脂过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胞外分泌物 溶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华藻类的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高鸿 黄家权 +2 位作者 李敦海 刘永定 尹黎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关键词 分子鉴定 藻类 次生代谢产物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狐尾藻断枝上不定根与芽发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莹 余小敏 +3 位作者 刘杰 杨万年 李敦海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6-730,共5页
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节位和不同长度狐尾藻断枝的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及其形成幼苗的频率(本文中的幼苗指最终形成了不定根和芽的断枝)。结果表明:在狐尾藻顶芽以下叶已完全展开的茎段部分,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呈现出随着节位下降而逐... 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节位和不同长度狐尾藻断枝的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及其形成幼苗的频率(本文中的幼苗指最终形成了不定根和芽的断枝)。结果表明:在狐尾藻顶芽以下叶已完全展开的茎段部分,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呈现出随着节位下降而逐渐缩短的趋势,而幼苗形成频率呈现出随着节位下降而增高的趋势;断枝的长度(用断枝所含的茎节数表示)对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及幼苗形成频率也有明显的影响。断枝长度增加,不定根和芽的发生时间缩短,形成幼苗的频率升高。另外与抛掷方式相比,扦插延长多节断枝的不定根和芽形成时间,但提高幼苗的形成频率。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水体生态系统中狐尾藻的恢复和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尾藻 断枝 不定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潘晓洁 常锋毅 +4 位作者 康丽娟 李根保 卫志宏 沈银武 刘永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洱海鱼腥藻水华暴发时期,分离优势种,获得藻株EH-A、EH-B和EH-C,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藻株的种类。选用藻丝的形态、气囊的存在与否、异形胞和孢子的位置、各种细胞的形状以及营养... 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洱海鱼腥藻水华暴发时期,分离优势种,获得藻株EH-A、EH-B和EH-C,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藻株的种类。选用藻丝的形态、气囊的存在与否、异形胞和孢子的位置、各种细胞的形状以及营养细胞、异形胞和孢子的大小等传统的分类特征描述藻株的形态。依据形态特征,初步判断这3个藻株可能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或A.crassa株系成员。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邻接树分析了藻株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藻株EH-A、EH-B和EH-C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且与A.circicular和A.crassa藻株组成一个群(cluster),其藻株间的序列相似度高达100%,进一步说明藻株EH-A、EH-B和EH-C为相同的物种,且均为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或A.cras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优势种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卷曲鱼腥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细胞PCR扩增用于鱼腥藻种类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家权 王高鸿 +2 位作者 李敦海 刘永定 尹黎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传统鉴定藻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加以判断。蓝藻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过程中 ,其形态、代谢能力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同时该过程需要的时间长 ,难以区分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亦难以在水华暴发早期阶段准确鉴定。本文利... 传统鉴定藻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加以判断。蓝藻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过程中 ,其形态、代谢能力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同时该过程需要的时间长 ,难以区分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亦难以在水华暴发早期阶段准确鉴定。本文利用rDNA通用引物扩增 ,表明在 5 0 μL的反应体系中加入 2 0个鱼腥藻细胞能扩增出目的条带 ;对已知的鱼腥藻PC基因的分析设计引物 ,在BSA浓度为 0 2 %— 1% (w/v)下 ,全细胞扩增出实验室保存的四种鱼腥藻的部分PC以及PC IGS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鉴定 鱼腥藻 测序 全细胞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MC-RR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翠云 刘永定 +2 位作者 夏传海 刘苏静 周世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29-834,共6页
从云南滇池水样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有机磷细菌P-2,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初步鉴定.用0.01、5mg·L-1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有机磷细菌P-2,研究了MC-RR对其生长、细胞内酸碱磷酸酶活性(ACP和AKP)以及培养液中可溶性磷... 从云南滇池水样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有机磷细菌P-2,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初步鉴定.用0.01、5mg·L-1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有机磷细菌P-2,研究了MC-RR对其生长、细胞内酸碱磷酸酶活性(ACP和AKP)以及培养液中可溶性磷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MC-RR能显著抑制有机磷细菌的生长,延缓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内酸碱磷酸酶活性以及培养液中可溶性磷酸盐含量的升高,因而可能改变或减缓生态系统中磷循环的进程,这表明微囊藻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调节水体细菌功能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RR) 生长 酸碱磷酸酶 可溶性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Anabaena sp.PCC7120羧体碳酸酐酶的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天福 宋立荣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9-413,共5页
在丝状蓝藻AnabaenaspPCC7120细胞租提液的碳酸酥酶(CA)分析中,发现了两种形式的CA活性.高CO2下生长的细胞,在35pmol/LEZ(Ethoxyzoamide,碳酸醉酶的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CA总活性的85%左右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50为7.4μmol... 在丝状蓝藻AnabaenaspPCC7120细胞租提液的碳酸酥酶(CA)分析中,发现了两种形式的CA活性.高CO2下生长的细胞,在35pmol/LEZ(Ethoxyzoamide,碳酸醉酶的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CA总活性的85%左右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50为7.4μmol/L;随着EZ浓度的继续增加,CA活性在EZ浓度达到约150μmol/L处出现了第二个抑制峰,在250μmol/L处抑制程度达到最大,使CA总活性的15%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50为190μmol/L.在空气条件下生长的细胞中也出现了CA的两个抑制峰:低I50为6μmol/L,高I50为120μmol/L.对核体的分离及体外测试表明,在波体制备物中的CA活性只有一个EZ的抑制峰,而且在EZ浓度达到35μmol/L,正如所期望的那样,该CA活性全部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150为5.2μmol/L左右.这个值跟空气或高CO2条件下生长的细胞粗提物中的低I50(6μmol/L或7.4μmol/L)十分相似.说明低浓度的EZ可以特异性地抑制定位于校体的CA活性.另外一种形式的CA,具有高I50(120-190μmol/L),约占CA总活性的15-20%,则有可能定位于细胞质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Anabaenasp.PCC7120 羧体碳酸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鸡输卵管子宫部初级感觉神经元的CB-HRP法定位研究
10
作者 张德禄 崔燕 +1 位作者 胡春香 刘永定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0-1363,共4页
应用CB-HRP溶液注入母鸡输卵管子宫部浆膜下,四甲基联苯胺(TMB)组织化学呈色,以探察母鸡输卵管子宫部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定位。结果表明:母鸡输卵管子宫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双侧T1-LS13脊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标记细胞... 应用CB-HRP溶液注入母鸡输卵管子宫部浆膜下,四甲基联苯胺(TMB)组织化学呈色,以探察母鸡输卵管子宫部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定位。结果表明:母鸡输卵管子宫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双侧T1-LS13脊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标记细胞数分布不均,在体左侧多于体右侧,在脊神经节多于颈静脉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在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有T5-LS1和LS8-LS11前后两个相对集中区,峰值分别在T7和LS11。说明尽管母鸡输卵管子宫部是单侧发育成熟脏器,但其感觉沿双侧脊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以体左侧传入为主;且感觉经脊神经传入较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鸡 初级感觉神经元 输卵管子宫部 定位 CB-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姣姣 陈冬 +7 位作者 黄立成 李杨 董晋延 黄超 王纯波 刘永定 杜劲松 潘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2-1764,共13页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浓度显著低于外海,草海理化因子浓度介于大泊口与外海之间。研究期间3个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1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8属、轮虫21属),轮虫种类和密度均占较大比例。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大泊口(7771.3 ind./L)>草海(2901.1 ind./L)>外海(634.8 ind./L);年平均生物量草海(3.72 mg/L)>大泊口(2.15 mg/L)>外海(2.09 mg/L)。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与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表明,滇池3个区域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导致大泊口与草海、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轮虫类群的种类,导致草海与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枝角类和轮虫类群的种类。此外,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经过生态修复后水质有所改善的湖区其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反而有所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溶解氧、pH和叶绿素a。本研究结果发现滇池异质生境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生态修复后短期内水环境的变化会降低以耐污种为优势所形成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浮游动物 群落稳定性 多样性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土壤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永定 沈银武 +3 位作者 宋立荣 朱运芝 庄惠如 钦绳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34-442,共9页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实验站研究了粘土、沙壤上、轻壤上等土壤中的藻类组成、分布和营养需求.结果表明共有56个种,其中分离纯化了33个种.藻类物种多样性随土壤中有机肥料或无机N.P.K肥的增多而增加.相同的种类在不同时间有不同...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实验站研究了粘土、沙壤上、轻壤上等土壤中的藻类组成、分布和营养需求.结果表明共有56个种,其中分离纯化了33个种.藻类物种多样性随土壤中有机肥料或无机N.P.K肥的增多而增加.相同的种类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可以据此阐明土壤藻类群落组成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藻类 种类组成 黄河中游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类P2P流量的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永定 阳爱民 +1 位作者 周序生 邹豪杰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68-3471,共4页
P2P应用的快速增长,带来网络拥塞等诸多问题,而传统的基于端口与有效载荷的P2P流量分类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以抽取独立于端口、协议和有效载荷的P2P流的信息作为特征,用提出的基于ReliefF-CFS的方法选择流的特征子集,研究使用机器学习... P2P应用的快速增长,带来网络拥塞等诸多问题,而传统的基于端口与有效载荷的P2P流量分类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以抽取独立于端口、协议和有效载荷的P2P流的信息作为特征,用提出的基于ReliefF-CFS的方法选择流的特征子集,研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P2P流量进行分类的方法,也研究了利用流的前向N个报文的统计信息作为特征,分类P2P流量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分类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网 流量分类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藻类及其生理生态 被引量:43
14
作者 刘永定 黎尚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2-277,共6页
人类对土壤藻类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我国诗经时代。Prescott引用Porterfield的研究并阐述说:尽管藻类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文化中诞生的,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著作中,在诗经中人们可以发现采集和食用念珠藻(... 人类对土壤藻类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我国诗经时代。Prescott引用Porterfield的研究并阐述说:尽管藻类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文化中诞生的,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著作中,在诗经中人们可以发现采集和食用念珠藻(Nostoc)的文献记录……。他们还提到,古希腊的贤哲对念珠藻也有过观察。但是,尽管十七、十八世纪前后在我国和欧洲对土壤藻类都有了较细微的描述性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藻类 生理生态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中水生生物二元生命封闭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永定 张晓明 +3 位作者 陈浩峰 宋立荣 胡章立 戴玲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73-77,共5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近;第3种组合基本运行正常,其中的异养藻仍具有捕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二元生命系统 封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蛋白生产基地的平菇高产轮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永定 王乾麟 +1 位作者 沈银武 桂寿祺 《中国食用菌》 1990年第3期18-19,共2页
迄今尚未见将藻类生产与食用菌生产结合研究的报导。1983年以来,我们在研究发展藻类生物技术,进行藻类蛋白工厂化生产试验的同时,利用生产藻类蛋白的塑料大棚冬闲时间生产食用菌,连续五年获得平菇大面积高产丰收,取得显著效益。1987年... 迄今尚未见将藻类生产与食用菌生产结合研究的报导。1983年以来,我们在研究发展藻类生物技术,进行藻类蛋白工厂化生产试验的同时,利用生产藻类蛋白的塑料大棚冬闲时间生产食用菌,连续五年获得平菇大面积高产丰收,取得显著效益。1987年平菇培养面积1680平方米,产菇42.1吨,产值5.31万元。同时,我们还发现藻类提取物与菌块提取物在分别促进菌、藻生长中的一些生物学作用。这里,将大棚生产平菇阶段的结果报导如下。材料与方法生产基地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采用菌株系由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中经选育得到的品系。菌种经二级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食用菌 平菇 轮作 栽培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1996—1997)Ⅰ.当前热点和对重力感受传导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永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8,共8页
通过1996-1997年间涉及空间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文献综述研究,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飞行或微重力条件下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行为、细胞和组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神经和免疫、重力感受传导、种群和系统、方法、应... 通过1996-1997年间涉及空间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文献综述研究,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飞行或微重力条件下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行为、细胞和组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神经和免疫、重力感受传导、种群和系统、方法、应用等10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侧重说明空间生物学领域中微重力生物学、空间生理学、空间细胞和组织工程、空间探索几个热点的最近研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物学 研究进展 重力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实验及其竞争参数的计算 被引量:79
18
作者 陈德辉 刘永定 +3 位作者 袁峻峰 章宗涉 宋立荣 陈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08-913,共6页
以Lotka-Volterra 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共培养试验中,两种藻类的增长行为是不同的,培养前期共培养中栅藻的数量大于纯培养中栅藻的数量,而在后期则相反,微囊藻则是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的数量都小于... 以Lotka-Volterra 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共培养试验中,两种藻类的增长行为是不同的,培养前期共培养中栅藻的数量大于纯培养中栅藻的数量,而在后期则相反,微囊藻则是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的数量都小于纯培养中的数量。通过纯培养取得参数K 和r,变模型的微分形式为差分形式,以生长曲线拐点(密度制约起始点)出现的时间作为计算竞争参数的起始时间。经模拟计算获得竞争参数,表明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栅藻对微囊藻抑制能力的7倍。并以此作为微囊藻可能爆发成为“水华”的理由之一。应用所得的参数,拟合共培养中藻类的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竞争参数 共培养 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棕囊藻的形态特征与毒素分析 被引量:60
19
作者 何家菀 施之新 +4 位作者 张银华 刘永定 江天久 尹伊伟 齐雨藻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2-179,共8页
于1997年11月,在广东省汕头地区饶平县海面采集棕囊藻,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方法,进行形态特征与毒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藻具有两种不同的藻体形态:一种是不运动的球形群体(直径0.1一3cm),外具胶质被,群体内的细胞... 于1997年11月,在广东省汕头地区饶平县海面采集棕囊藻,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方法,进行形态特征与毒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藻具有两种不同的藻体形态:一种是不运动的球形群体(直径0.1一3cm),外具胶质被,群体内的细胞有近千至数万个,每个细胞(直径3-7.5μm)有2-3个黄褐色的叶绿体;另一种是游动的单细胞,具有两根几乎等长的鞭毛和一根短的定鞭丝(也称为附着鞭毛或触丝),常呈球形。将反复冻融或冷冻干燥的藻细胞经有机溶剂提取,用新鲜牛血球测定显示出具有强的溶血毒素特性。溶血毒素经硅胶柱层析纯化,被分成5个组分,对溶血活性高的组分进行化学结构测定的结果表明,该藻溶血毒素是一个以1’-O-十七碳二烯酸基-3’-O-)6-O-α-D-吡喃半乳糖-μ-D-吡喃半乳糖基)-甘油为主的糖脂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属 形态特征 溶血毒素 红潮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动态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58
20
作者 董静 李艳晖 +3 位作者 李根保 李耀迪 刘永定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6-843,共8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对东江水系进行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三次浮游藻类采集,以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东江水系浮游藻类在样品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物种归入14个功能群,分别... 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对东江水系进行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三次浮游藻类采集,以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东江水系浮游藻类在样品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物种归入14个功能群,分别是J、X2、P、W2、H1、MP、D、F、C、LO、W1、N、X1和M。其中优势功能群是J、X2、P、W2、H1、MP、D、F、C、LO和M。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明显随季节变化,枯水期时功能群MP、D、P、X2、F、J和W2占优势;丰水期时,功能群MP、J、H1、LO占优势。除功能群理论中提到的营养(碳氮硅)、光照强度和生物作用(滤食)外,水体物理因子溶氧、水温、pH、TDS也是影响浮游藻类功能群季节动态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温带湖泊调查提出的浮游藻类功能群概念用于河流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研究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水系 浮游藻类 功能群 季节动态 物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