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提升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量碳是促进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的关键途径
1
作者
蒋海燕
刘毅知
+2 位作者
范钊
荣勤雷
吴建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1504,共14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稻田有机碳的保护路径和固持特征,为提升红壤稻田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F);秸秆全量还...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稻田有机碳的保护路径和固持特征,为提升红壤稻田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F);秸秆全量还田(早晚稻基肥)+化肥(SF);紫云英(早稻季)还田+化肥(MF);紫云英(早稻季)+秸秆(晚稻季)全量还田+化肥(MSF)。4个施肥处理每年总氮磷钾投入量相等。2019年晚稻收割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采用粒径和密度分级方法分析不同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含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PLS-PM)分析土壤有机碳固持及其影响途径。【结果】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各土壤团聚体占比及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相较于F处理,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比例(约13.3%~26.6%)、平均重量直径(约6.2%~31.7%)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约19.2%~37.1%),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效果以MSF处理最佳(23.5 g/kg)。相较于CK和F处理,长期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各有机碳组分含量(P<0.05)。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MSF处理为最高,分别为2.5和1.5 g/kg,而可溶性有机碳以MF处理为最高(0.2 g/kg)。土壤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大团聚体中受物理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平均约占总有机碳含量的38.1%)。此外,大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微团聚体中此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PLS-PM显示,大团聚体各碳组分有机碳含量受到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显著影响(P<0.001),而微生物生物量碳还促进微团聚体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累积。【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大颗粒团聚体的平均质量越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越高,大颗粒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新增加的有机碳的固存。因此,团聚体稳定性及微生物量碳的提升是促进大团聚体各碳组分储量,显著改善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关键途径。长期秸秆全量与紫云英还田结合配施化肥提升红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稻田
长期定位试验
秸秆还田
紫云英翻压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固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稻施用“绿叶牌”配方肥肥效试验总结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毅知
马小燕
石力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7期216-216,共1页
"绿叶牌"配方肥是瑞金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使用的水稻专用肥,瑞金市农业业局土肥站为试验该肥料的肥效及适应性,在晚稻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具有节本增收的效益,较不施肥增产72.6%,较施化肥增产...
"绿叶牌"配方肥是瑞金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使用的水稻专用肥,瑞金市农业业局土肥站为试验该肥料的肥效及适应性,在晚稻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具有节本增收的效益,较不施肥增产72.6%,较施化肥增产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绿叶牌”配方肥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瑞金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小结
3
作者
石力勤
刘毅知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7期120-120,118,共2页
通过田间示范,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可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益,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测土配方
田间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提升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量碳是促进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的关键途径
1
作者
蒋海燕
刘毅知
范钊
荣勤雷
吴建富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瑞金市农业农村局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150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60808,32060728)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20223BBF61016)。
文摘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稻田有机碳的保护路径和固持特征,为提升红壤稻田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F);秸秆全量还田(早晚稻基肥)+化肥(SF);紫云英(早稻季)还田+化肥(MF);紫云英(早稻季)+秸秆(晚稻季)全量还田+化肥(MSF)。4个施肥处理每年总氮磷钾投入量相等。2019年晚稻收割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采用粒径和密度分级方法分析不同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含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PLS-PM)分析土壤有机碳固持及其影响途径。【结果】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各土壤团聚体占比及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相较于F处理,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比例(约13.3%~26.6%)、平均重量直径(约6.2%~31.7%)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约19.2%~37.1%),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效果以MSF处理最佳(23.5 g/kg)。相较于CK和F处理,长期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各有机碳组分含量(P<0.05)。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MSF处理为最高,分别为2.5和1.5 g/kg,而可溶性有机碳以MF处理为最高(0.2 g/kg)。土壤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大团聚体中受物理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平均约占总有机碳含量的38.1%)。此外,大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微团聚体中此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PLS-PM显示,大团聚体各碳组分有机碳含量受到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显著影响(P<0.001),而微生物生物量碳还促进微团聚体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累积。【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大颗粒团聚体的平均质量越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越高,大颗粒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新增加的有机碳的固存。因此,团聚体稳定性及微生物量碳的提升是促进大团聚体各碳组分储量,显著改善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关键途径。长期秸秆全量与紫云英还田结合配施化肥提升红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效果较佳。
关键词
红壤性稻田
长期定位试验
秸秆还田
紫云英翻压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固持
Keywords
red paddy soil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raw return
incorporation of milk vetch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稻施用“绿叶牌”配方肥肥效试验总结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毅知
马小燕
石力勤
机构
瑞金市农业局土肥站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7期216-216,共1页
文摘
"绿叶牌"配方肥是瑞金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使用的水稻专用肥,瑞金市农业业局土肥站为试验该肥料的肥效及适应性,在晚稻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具有节本增收的效益,较不施肥增产72.6%,较施化肥增产22.4%
关键词
晚稻
“绿叶牌”配方肥
肥效
分类号
S147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瑞金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小结
3
作者
石力勤
刘毅知
机构
瑞金市农业局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7期120-120,118,共2页
文摘
通过田间示范,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可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益,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测土配方
田间示范
分类号
S147.2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提升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量碳是促进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的关键途径
蒋海燕
刘毅知
范钊
荣勤雷
吴建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晚稻施用“绿叶牌”配方肥肥效试验总结
刘毅知
马小燕
石力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瑞金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小结
石力勤
刘毅知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