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腈热稳定化纤维的裂解行为 被引量:6
1
作者 雷帅 张校 +3 位作者 钟珊 刘正博 曹维宇 徐樑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3,共5页
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制备过程中会有40%~50%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300~800℃范围内。对PAN裂解失重行为的研究有利于理解PANCF类石墨结构的形成机理,为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和提高碳化收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热重分析法(TGA)模拟PAN... 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制备过程中会有40%~50%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300~800℃范围内。对PAN裂解失重行为的研究有利于理解PANCF类石墨结构的形成机理,为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和提高碳化收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热重分析法(TGA)模拟PAN纤维的裂解失重过程,结果表明:在空气中进行稳定化的纤维主要有两个阶段的裂解,分别受腈基的环化率和氧含量控制。环化率和氧含量通过影响裂解行为在碳纤维中形成的缺陷结构,最终影响碳纤维的致密性。环化率越高,形成的缺陷结构越少,碳纤维的致密性越好;相反氧含量越高,形成缺陷结构越多,碳纤维的致密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稳定化 裂解 碳纤维 体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法分级聚丙烯腈纤维精细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齐帅 李常清 +3 位作者 贾龙飞 马良 刘正博 徐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4,共6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聚丙烯腈(PAN)初生纤维进行溶解分级处理,利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溶解液中组分含量,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PAN初生纤维中不同组分的分子结构、结晶结构和热性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聚丙烯腈(PAN)初生纤维进行溶解分级处理,利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溶解液中组分含量,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PAN初生纤维中不同组分的分子结构、结晶结构和热性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甲基亚砜浓度的增加,溶解液的吸光度逐渐增大,说明可通过调整溶解能力将PAN纤维分成不同级分;未溶解PAN纤维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110)晶面(29°衍射)出现,表明纤维分子结构链段增长及规整性增加。说明进入低浓度溶液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低且排列规整性差,反之亦然。采用溶解法可将干湿法PAN初生纤维结构逐次分级及定量,再结合常规纤维结构表征方法,可研究纤维更精细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初生纤维 溶解法 结构分级 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单体改性PAN原丝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中泽 钟珊 +2 位作者 张博文 刘正博 徐樑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18,共3页
采用溴化1-烯丙基3-乙基咪唑(VIM-Br)与丙烯腈(AN)自由基溶液共聚,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二甲基亚砜中合成了聚丙烯腈(PAN)纺丝溶液,并用湿法纺丝纺制得了PAN原丝。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FT-IR),13 C固体核磁(13 C-N... 采用溴化1-烯丙基3-乙基咪唑(VIM-Br)与丙烯腈(AN)自由基溶液共聚,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二甲基亚砜中合成了聚丙烯腈(PAN)纺丝溶液,并用湿法纺丝纺制得了PAN原丝。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FT-IR),13 C固体核磁(13 C-NMR)研究了VIM-Br对PAN原丝预氧化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氧化反应过程中,含有强极性Br原子的共聚单体VIM-Br能够催化环化反应,降低预氧化起始反应温度,缓和预氧化反应放热;和传统共聚单体衣康酸(IA)相比,VIM-Br的空间效应为氧气向PAN纤维内部扩散提供了分子级的通道,增加了进入纤维内部的氧气量,提高了预氧化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单体 溴化1-烯丙基3-乙基咪唑 聚丙烯腈 预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正博 《通信电源技术》 2020年第22期191-193,共3页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的不断融合,电气自动化也随之迅速普及,使电力企业能为用电客户提供足够且稳定的电量,为企业生产效益提供了诸多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电气自动化在最初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引入智能化技术,其在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进...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的不断融合,电气自动化也随之迅速普及,使电力企业能为用电客户提供足够且稳定的电量,为企业生产效益提供了诸多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电气自动化在最初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引入智能化技术,其在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阐述智能化技术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带来的有利影响,希望能够发挥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电力系统 自动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