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断面配准的骨折自动复位技术
1
作者 袁钦辉 刘梦星 +2 位作者 郭楚 安宇坤 周平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程序中的关键步骤,对恢复骨骼的结构完整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骨折复位技术主要依赖半自动交互方法或健康侧骨骼模板进行配准,然而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为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文提出...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程序中的关键步骤,对恢复骨骼的结构完整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骨折复位技术主要依赖半自动交互方法或健康侧骨骼模板进行配准,然而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为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文提出了骨折自动复位算法。该算法利用骨折块断面的相似度进行配准,在解放医师劳动力的同时,摆脱了对健康侧骨骼模板的依赖。首先,基于骨折块表面变化量和粗糙度热值图提取闭合边缘;其次,以提取的闭合边缘为约束进行区域增长,得到骨折块断面并对其进行相似性匹配;接着,在配准阶段,由于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对距离高度敏感,为降低噪声的影响,该文提出将点云几何特征融合到目标函数中,并对骨折块断面逐一进行配准;最后,在180例模拟数据和16例临床数据集上对该文所提算法进行了详尽的测试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所提算法在复位精度上有显著提升,在临床骨折病例中将复位误差控制在1.7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 边缘检测 断面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医疗电子仪器设计中的MCU选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梦星 叶树明 +1 位作者 许志 陈杭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02-206,共5页
围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低功耗与高集成度的设计特点,对比了当前半导体厂商的主流低功耗MCU系列。分析结果表明,以低成本、高能效的ARM Cortex-M系列为内核的32 bit MCU,在功耗水平、运算性能和集成外设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
关键词 便携式医疗仪器 可穿戴式设备 低功耗设计 MCU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L的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优化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梦星 周乐川 +2 位作者 黄超 叶树明 陈杭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45-349,共5页
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32 bit超低功耗微控制器STM32L151RBT6,研制出由两节5号电池供电的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提出运用超级电容技术解决电源稳定性问题,并设计新型安全逻辑电路来防止袖带过压。实验结果表明,该解决方案准确稳定且... 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32 bit超低功耗微控制器STM32L151RBT6,研制出由两节5号电池供电的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提出运用超级电容技术解决电源稳定性问题,并设计新型安全逻辑电路来防止袖带过压。实验结果表明,该解决方案准确稳定且安全系数高,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便携式医疗仪器 STM32L 超级电容 安全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心冲击图的床垫式睡眠姿态检测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梦星 秦丽平 叶树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9年第4期243-247,共5页
睡姿识别是诊断和治疗体位相关性睡眠呼吸障碍的核心指标,为实现对人体睡眠姿态的无扰检测,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心冲击图(Ballistocardiogram,BCG)形态差异的便携式睡姿识别系统。通过集成压电薄膜传感器的床垫采集人体胸廓部位BCG信号,... 睡姿识别是诊断和治疗体位相关性睡眠呼吸障碍的核心指标,为实现对人体睡眠姿态的无扰检测,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心冲击图(Ballistocardiogram,BCG)形态差异的便携式睡姿识别系统。通过集成压电薄膜传感器的床垫采集人体胸廓部位BCG信号,利用三次B样条小波变换和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实现波形特征的提取和睡姿样本的预测。对11名健康受试者进行模拟睡眠实验,结果表明:心率特征值的估计与参照方法之间差异均值为0.04±1.3beats/min(±1.96SD),分段校正后的四种基本睡姿识别准确度超过97%,平均正确识别率达97.9%。该系统在测量舒适性和准确度上表现优异,对日常睡眠监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冲击图 睡眠姿态 睡眠呼吸暂停 小波变换 贝叶斯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丁民伟 杜雄 +2 位作者 刘梦星 张建恒 崔彦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0-1107,共8页
以郑单958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氮素运筹能显著提高夏玉米果穗的穗粒数、粒重、容重以及整个生育时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经济产量增加16.4%。施氮量与夏玉米秸秆、子粒的氮素... 以郑单958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氮素运筹能显著提高夏玉米果穗的穗粒数、粒重、容重以及整个生育时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经济产量增加16.4%。施氮量与夏玉米秸秆、子粒的氮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在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对其无显著影响。施氮量超过N 300 kg/hm2,且于花粒期施氮,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显著降低,营养器官和子粒的含氮量及累积量升高,出现了氮素奢侈吸收现象,导致氮素的表观利用率、农艺效率、生理效率、干物质和子粒生产效率显著降低。转运氮贡献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N 300 kg/hm2,采用种肥配合大喇叭口期一次追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素运筹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被引量:21
6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3 位作者 李雁鸣 孙亚辉 张馨文 刘梦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7-1047,共11页
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5年、2005~2006年2个小麦生长季主要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小麦各器官氮的含量,总结出超高产冬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 小麦全生育期各... 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5年、2005~2006年2个小麦生长季主要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小麦各器官氮的含量,总结出超高产冬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 小麦全生育期各器官的氮含量为0.22%~3.55%(干重)。生育前期叶片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籽粒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小麦生育期间氮的总积累量为232.48~285.18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氮2.63~3.13 kg。小麦吸收的氮孕穗期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一般都在50%以上, 成熟期氮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最高,各品种均在80%以上。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氮68.02%~73.31% 来自营养器官中氮的再分配。出苗到起身期、拔节到孕穗期、开花到成熟期都是小麦氮素吸收的重要阶段。根据小麦的氮素吸收积累特点,河北平原冬小麦实现9000 kg/hm2的超高产,需要土壤全氮不低于0.75 g/kg,秸秆全量还田后施N 26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冬小麦 氮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素营养对青饲玉米产量品质形成与肥水利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杜雄 边秀举 +3 位作者 刘梦星 窦铁岭 张维宏 张立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4-489,共6页
在华北农牧交错区旱滩地条件下,以饲用玉米"白马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磷肥不同施用量对青饲玉米产量品质、形成与肥水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使饲用玉米的生物产量增产10.5%~25.1%;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氮素和磷素的吸... 在华北农牧交错区旱滩地条件下,以饲用玉米"白马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磷肥不同施用量对青饲玉米产量品质、形成与肥水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使饲用玉米的生物产量增产10.5%~25.1%;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氮素和磷素的吸收,使植株比不施磷分别多吸收氮素26.03~51.10kg/hm^2和磷素8.63~28.95kg/hm^2;植株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的产量也增加显著,增幅分别为9.26%~37.82%和14.95%~33.33%。试验结果还表明,施磷比不施磷显著提高了青饲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10.44%~16.77%,相当于多供水27.51~47.36mm。因此,施用磷肥是提高饲用玉米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肥水利用效果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饲玉米 磷素营养 生物产量 营养品质 肥水利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工艺的多孔植入物的设计制造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言 王聿栋 +3 位作者 刘梦星 石杜芳 胡楠 冯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通过有限元模拟不同类型多孔结构,进行分析并筛选出适用骨科医疗器械的多孔结构,并用3D打印技术对该多孔结构(泰森多边形结构)进行加工制造。该文对3D打印的泰森多边形多孔结构的力学性能(拉伸、压缩和弯曲)和骨长入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有限元模拟不同类型多孔结构,进行分析并筛选出适用骨科医疗器械的多孔结构,并用3D打印技术对该多孔结构(泰森多边形结构)进行加工制造。该文对3D打印的泰森多边形多孔结构的力学性能(拉伸、压缩和弯曲)和骨长入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学测试结果表明,3D打印泰森多边形结构的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明显优于人体皮质骨,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相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植入比格犬后3个月,多孔结构内有明显的骨长入。该研究为多孔结构在骨植入医疗器械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 泰森多边形 3D打印 拉伸性能 骨长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性导航的髓内钉进钉点定位装置研究
9
作者 郭楚 米博斌 +6 位作者 王俊文 焦竞 吴石磊 夏天 李景峰 刘国辉 刘梦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髓内钉进钉点定位装置,利用多维角度信息辅助实现股骨顺行髓内钉理想进钉方向的快速精准定位,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定位装置的定位模块与显影板2个组件组配后放置于患侧股骨近端体表,进...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髓内钉进钉点定位装置,利用多维角度信息辅助实现股骨顺行髓内钉理想进钉方向的快速精准定位,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将定位装置的定位模块与显影板2个组件组配后放置于患侧股骨近端体表,进行正位透视,基于X线片选择理想进钉方向对应的显影角度后将定位模块的偏航角归零。归零后将定位模块与手术器械组配,实现导针进钉角度的指引,基于角度指引完成理想进钉方向的精准定位。通过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手术试用,分别记录有无定位装置使用时的导针打入次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导针打入次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位装置可辅助医生快速完成髓内钉进钉点的定位,通过提高导针打入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可有效减少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备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创伤 髓内钉 进钉点 惯性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 Cortex-M0+内核的穿戴式医疗设备MCU选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灶全 刘梦星 +2 位作者 秦丽平 叶树明 陈杭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2-196,共5页
根据穿戴式医疗设备低成本、高性能、高集成度和续航时间长的特点,对比了当前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系列,分析得出ARMCortex M0+内核的MCU系列适合该领域的产品开发。在功耗水平、运算性能、外设集成和产品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将各... 根据穿戴式医疗设备低成本、高性能、高集成度和续航时间长的特点,对比了当前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系列,分析得出ARMCortex M0+内核的MCU系列适合该领域的产品开发。在功耗水平、运算性能、外设集成和产品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将各大半导体公司基于Cortex M0+内核的MCU系列展开参数对比,为穿戴式医疗设备的MCU选型提供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医疗设备 MCU选型 CORTEX M0+ 高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走向与改革策略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梦星 张红霞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4,共8页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科研分类评价未得到明确体现、科研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完备、科研内涵评价不突出、科研评价方法整合不到位、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高校科研...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科研分类评价未得到明确体现、科研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完备、科研内涵评价不突出、科研评价方法整合不到位、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高校科研评价应使分类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内容更注重内涵、评价方法更科学合理、评价管理制度更为完善。基于此,文章提出构建多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主体,实施多层面的科研内涵评价,采用多向度的科研评价方法,健全多方位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等具体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研评价 科研评价管理 科研评价主体 科研评价方法 科研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病人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梦星 林艺文 +7 位作者 肖科 孙白雷 何先梁 金星亮 孙泽辉 钟荷仙 李烨 庄一渝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年第6期662-669,共8页
生理参数监测是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定量评估、诊断和治疗重症患者的必要手段。心电、血压、血氧、呼吸和体温等是ICU病人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目前监测方法相对成熟,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是精准化、舒适化和无线化。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微循环... 生理参数监测是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定量评估、诊断和治疗重症患者的必要手段。心电、血压、血氧、呼吸和体温等是ICU病人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目前监测方法相对成熟,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是精准化、舒适化和无线化。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微循环等指标是急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需要深入关注的内容,相关监测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发展趋势是减少创伤以及提高准确度和易用性。随着机器视觉和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病人行为和病情恶化等状态的自动识别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前沿热点。该研究聚焦物理测量,针对ICU中的主要病症对象,分析和总结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日后重症监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生理参数 人工智能 血流动力学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护系统报警疲劳优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梦星 孙泽辉 +4 位作者 叶文宇 刘三超 何先梁 王澄 李烨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0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为改善报警疲劳,研究监护系统的算法优化策略,以减少误报警和临床无价值报警。方法采用多导心电分析、多参融合分析、智能阈值提醒和不应期延迟四种策略对多中心收集的28 679次报警进行测试。结果抽样数据显示,多导心电分析可减少80... 目的为改善报警疲劳,研究监护系统的算法优化策略,以减少误报警和临床无价值报警。方法采用多导心电分析、多参融合分析、智能阈值提醒和不应期延迟四种策略对多中心收集的28 679次报警进行测试。结果抽样数据显示,多导心电分析可减少80.8%的心电类误报警;多参融合分析可减少55.9%的心电和脉搏类误报警;智能阈值提醒和不应期延迟可分别减少28.0%和29.8%的重复无价值报警;四种优化方法共同作用下,可将总报警数减少为12 724次。结论增加参数同步分析的信息维度以及合理控制报警限与报警时间,有助于改善重症监护的报警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报警疲劳 护理管理 多参融合 智能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病人监护仪报警的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璞娉 徐萌 +4 位作者 汪惠芝 皮花 谢培益 李烨 刘梦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年第4期450-453,共4页
目的基于国产监护仪,探究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的报警现状,了解护理人员对于报警的关注和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半结构化问卷的方式,调查护理人员对监护仪报警的感受和认识;指派专人跟踪和标注报警事件,并基于中央监护... 目的基于国产监护仪,探究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的报警现状,了解护理人员对于报警的关注和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半结构化问卷的方式,调查护理人员对监护仪报警的感受和认识;指派专人跟踪和标注报警事件,并基于中央监护系统,收集和分析科室12台监护仪的报警数据。结果经过67 d的有效数据记录,共导出72130次报警,其中生理报警占75.7%,平均每床患者每天产生约128次报警,中低级报警的误报率低于10%。结论CCU科室依然存在报警疲劳问题,新技术的运用可显著减少误报警和临床无意义报警;在某些场景下,临床更关注参数的趋势报警和组合报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重症监护 报警疲劳 病人监护仪 心律失常 误报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和NICU病人监护仪报警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先梁 刘梦星 +3 位作者 刘三超 孙泽辉 王澄 李烨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年第5期585-590,共6页
目的基于病人监护仪.研究成人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报警现状.了解医护人员对于报警的反应和感受。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医护访谈.调查医护人员对科室监护仪报警的认识和处理态度;通过现场跟踪和报警统计.收集和分析科室监护设备的报警... 目的基于病人监护仪.研究成人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报警现状.了解医护人员对于报警的反应和感受。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医护访谈.调查医护人员对科室监护仪报警的认识和处理态度;通过现场跟踪和报警统计.收集和分析科室监护设备的报警数据。结果ICU共收集到235387次报警.平均每人每天约142次;NICU共收集到67783次报警.平均每人每天约96次。结论目前,ICU和NICU科室仍存在报警疲劳问题,误报警和临床无意义报警过多是主要原因。此外.监护系统仍处于简单阈值报警和参数组合报警水平.其数据完整性和智能化程度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报警疲劳 病人监护仪 状态报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科 刘梦星 +3 位作者 金星亮 何先梁 钟荷仙 李烨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2年第1期68-75,共8页
生理参数监测是医护人员评估、诊断及治疗危重新生儿的必要手段。NICU监测包括基础生命特征监测以及功能监测。基础生命特征监测(心电、呼吸、血氧、血压、体温)技术成熟,目前以易用、连续监测以及抗干扰研究为主。功能监测(呼吸功能、... 生理参数监测是医护人员评估、诊断及治疗危重新生儿的必要手段。NICU监测包括基础生命特征监测以及功能监测。基础生命特征监测(心电、呼吸、血氧、血压、体温)技术成熟,目前以易用、连续监测以及抗干扰研究为主。功能监测(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脑功能)相关参数及其监测技术仍旧以测量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研究为主。近年来视频监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也应用到NICU提升监测的精度以及抗干扰性能。就NICU所涉及的主要物理性监测参数及技术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生理参数 呼吸功能 循环功能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护仪房颤综合管理应用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关则宏 刘梦星 +4 位作者 孙泽辉 何先梁 姚静 刘麟 刘琮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2年第6期602-606,620,共6页
目的为了提高心房颤动(房颤)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度,实现对房颤的科学化管理和评估,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房颤综合管理工具,方便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进行系统评估管理。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房颤专业视图(AF View),将房颤的事件报警和负荷等信... 目的为了提高心房颤动(房颤)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度,实现对房颤的科学化管理和评估,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房颤综合管理工具,方便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进行系统评估管理。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房颤专业视图(AF View),将房颤的事件报警和负荷等信息统一,集中呈现患者监测周期内的房颤事件统计分布数据和心率、血压、ST值等其他生理参数/特征的趋势数据,通过一份界面图,获取多个维度的汇总信息。同时AF View中的监测周期和监测参数/特征可以调整,便于获取不同时间周期下和不同参数/特征下的汇总信息,了解房颤患者的病情发展。结果实现了房颤的精准检测和综合管理。结论该研究所提出的房颤综合管理应用,有助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房颤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综合管理 AF View 房颤负荷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