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被引量:
11
1
作者
谭延庚(译)
刘梁剑
(
审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8,184,共14页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生成中的人
关系
叙事
焦点—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被引量:
16
2
作者
章含舟(翻译/整理)
+1 位作者
万思艳(翻译/整理)
刘梁剑
(
审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治活动与个人德行之关系。在对"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性回应中,桑德尔阐发了自己研究工作中可能与儒家传统相关联的四个论题:反思西方流行的"无负荷的自我"观念,良好生活的观念,政治与德行,以及自然问题。桑德尔主张,学界的跨文化对话可由当前的"比较式对话"向"合作式对话"迈进,期待对话双方更深地介入文本和彼此的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共和主义
德行
“比较式对话”
“合作式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被引量:
11
1
作者
谭延庚(译)
刘梁剑
(
审订
)
机构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不详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8,184,共14页
文摘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关键词
人
生成中的人
关系
叙事
焦点—场域
Keywords
person
human-becoming
relationship
narrative
focus-field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被引量:
16
2
作者
章含舟(翻译/整理)
万思艳(翻译/整理)
刘梁剑
(
审订
)
机构
哈佛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不详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文摘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治活动与个人德行之关系。在对"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性回应中,桑德尔阐发了自己研究工作中可能与儒家传统相关联的四个论题:反思西方流行的"无负荷的自我"观念,良好生活的观念,政治与德行,以及自然问题。桑德尔主张,学界的跨文化对话可由当前的"比较式对话"向"合作式对话"迈进,期待对话双方更深地介入文本和彼此的思想传统。
关键词
儒家
共和主义
德行
“比较式对话”
“合作式对话”
Keywords
Confucian
republicanism
virtue
'collaborative dialogue'
'comparative dialogue'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谭延庚(译)
刘梁剑
(
审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章含舟(翻译/整理)
万思艳(翻译/整理)
刘梁剑
(
审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