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延庚(译) 刘梁剑(审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8,184,共14页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中的人 关系 叙事 焦点—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被引量:16
2
作者 章含舟(翻译/整理) +1 位作者 万思艳(翻译/整理) 刘梁剑(审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治活动与个人德行之关系。在对"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性回应中,桑德尔阐发了自己研究工作中可能与儒家传统相关联的四个论题:反思西方流行的"无负荷的自我"观念,良好生活的观念,政治与德行,以及自然问题。桑德尔主张,学界的跨文化对话可由当前的"比较式对话"向"合作式对话"迈进,期待对话双方更深地介入文本和彼此的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共和主义 德行 “比较式对话” “合作式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