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膨胀土基泡沫轻质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
作者 郑舒文 刘松玉 +2 位作者 李迪 童立元 吴恺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膨胀土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特殊黏土,无法直接应用于工程中。为寻找膨胀土路基高效填筑方式,提出了一种采用膨胀土制备泡沫轻质土、完全消除膨胀性的技术思路。通过流值测试、干燥收缩试验、pH值测试、抗压试验,对不同水固比、湿密度、膨... 膨胀土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特殊黏土,无法直接应用于工程中。为寻找膨胀土路基高效填筑方式,提出了一种采用膨胀土制备泡沫轻质土、完全消除膨胀性的技术思路。通过流值测试、干燥收缩试验、pH值测试、抗压试验,对不同水固比、湿密度、膨胀土掺量条件的膨胀土基轻质土(expansive soil-based lightweight soil,简称E-LS)物理力学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无侧限抗压强度qu的影响规律,提出了E-LS强度确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膨胀土制备E-LS从根本上改变了膨胀土结构,完全消除了膨胀土的膨胀性,其强度随湿密度、养护龄期增加而增大。膨胀土掺量为30%~60%时,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q_(u-28 d)在0.21~1.58 MPa之间,其中湿密度为900 kg/m^(3)、膨胀土掺量为50%、水固比为0.8的E-LS,q_(u-28 d)可达到0.92 MPa,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影响抗压强度因素排序为膨胀土掺量>湿密度>水固比,建立了E-LS强度预测模型。E-LS可以满足不同工程填筑要求,并具有去膨胀、免压实、施工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泡沫轻质土 胀缩特性 力学性能 路基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固碳强化再生细骨料的因素及机理研究
2
作者 刘哲汛 何欢 +3 位作者 李蔓 郑舒文 刘松玉 章定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5-742,共8页
路基填筑工程中使用再生细骨料可增加建筑垃圾利用率,减少天然土石消耗量。在再生细骨料(RFA)中掺入活性氧化镁(MgO),通过碳化法同时碳化MgO和RFA中的活性成分,提升其力学性能,拓展再生细骨料应用场景。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设计试验并... 路基填筑工程中使用再生细骨料可增加建筑垃圾利用率,减少天然土石消耗量。在再生细骨料(RFA)中掺入活性氧化镁(MgO),通过碳化法同时碳化MgO和RFA中的活性成分,提升其力学性能,拓展再生细骨料应用场景。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设计试验并分析数据,通过强度试验和微观试验,研究MgO掺量、水灰比和碳化时间对强度的影响机制,建立强度变化经验模型,探明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掺有质量分数10%MgO的RFA在碳化后无侧限抗压平均强度最高可达11.24 MPa。主要碳化产物为棒状水碳镁石、方解石和文石,复合碳化产物为硅酸镁和镁方解石,产物修复并胶结RFA。研究结果对再生细骨料强化方法的优选及低碳岩土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细骨料 碳化 活性氧化镁 建筑垃圾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规范CPT砂土液化判别模型的改进与概率形式
3
作者 赵泽宁 段伟 +2 位作者 蔡国军 武猛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876,共8页
静力触探(CPT)因其高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评估砂土液化势。目前中国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典型CPT方法(岩规法)在涉及细粒和深层土的液化判别结果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并且结果难以整合到概率风险评估中。本研究考虑细粒含量、... 静力触探(CPT)因其高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评估砂土液化势。目前中国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典型CPT方法(岩规法)在涉及细粒和深层土的液化判别结果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并且结果难以整合到概率风险评估中。本研究考虑细粒含量、不确定性和采样偏差的影响,基于贝叶斯加权最大似然估计法,建立CPT双曲线概率模型以改进岩规法,并推荐采用液化概率(PL)=15%所对应的临界锥尖阻力表达式作为确定性方法。最后用实际案例验证所提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CPT双曲线模型中的临界锥尖阻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并稳定,更能反映土体的动力特性。模型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深层土和细粒含量较高的土,准确性高于岩规法和国际通用的Robertson和Wride方法。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场地,概率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确定性模型的替代或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 静力触探 双曲型模型 概率 细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电法的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应用研究
4
作者 陈熠坤 储亚 +3 位作者 蔡国军 闫超 刘松玉 韩爱民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膨胀土原位膨胀性能受自身含水特性和结构特性等天然状态影响显著,高效精准地判别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是工程界的重点难题。针对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问题,采用室内人工配置膨胀土和天然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低频电法测试及膨胀率试... 膨胀土原位膨胀性能受自身含水特性和结构特性等天然状态影响显著,高效精准地判别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是工程界的重点难题。针对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问题,采用室内人工配置膨胀土和天然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低频电法测试及膨胀率试验研究,建立基于低频电法指标的膨胀土无荷膨胀率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荷膨胀率在定干密度情况下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膨胀土膨胀率受初始状态含水率以及孔隙结构特性影响显著,且最终膨胀率与土颗粒矿物吸水性相关。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电阻率指标。电阻率指标具有对土体含水情况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膨胀土矿物颗粒吸水能力的表征性表明,电阻率指标可有效评价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能。在此基础上对电阻率、干密度和含水率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出了归一化水电综合指标Q的原位膨胀土无荷膨胀率评价模型。结合已有试验数据验证,所提出的原位膨胀土膨胀率电学评价模型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可较好地评价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膨胀土 膨胀特性 低频电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率的黄土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
5
作者 张超哲 刘松玉 +3 位作者 王厚宇 鲁泰山 孙彦晓 刘宜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29,共8页
针对湿陷性黄土存在的现场取土成本高、扰动大等问题,结合黄土的湿陷特性与电学特性,提出了基于电阻率的黄土湿陷系数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室内湿陷试验,系统研究了含水量、密度和上覆荷载对黄土压缩量和湿陷系数的影响规律,阐明了黄土湿... 针对湿陷性黄土存在的现场取土成本高、扰动大等问题,结合黄土的湿陷特性与电学特性,提出了基于电阻率的黄土湿陷系数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室内湿陷试验,系统研究了含水量、密度和上覆荷载对黄土压缩量和湿陷系数的影响规律,阐明了黄土湿陷系数、电阻率与物理特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含水量和密度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减小,随压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采用室内电阻率测试验证了Keller电阻率模型对湿陷性黄土同样具有适用性,且电阻率与含水量、密度呈幂函数关系。通过消去含水量参数,可直接建立黄土湿陷系数与电阻率的关系,实现了基于电学指标的黄土湿陷系数现场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湿陷性 电阻率 湿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勘察、测试与评价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松玉 蔡国军 +2 位作者 张炜 周宏磊 邓永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24,共17页
文章全面总结了近5年岩土工程勘察测试与评价领域的技术进展,主要包括土工室内试验技术,原位测试技术、模型试验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智能化技术。重点介绍了特殊环境(低温)试验技术、特殊材料(含气土、污染土等)、新型微观分析、技术... 文章全面总结了近5年岩土工程勘察测试与评价领域的技术进展,主要包括土工室内试验技术,原位测试技术、模型试验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智能化技术。重点介绍了特殊环境(低温)试验技术、特殊材料(含气土、污染土等)、新型微观分析、技术原位测试新功能与新应用、水陆域超深原位测试技术、土工离心机技术、大型模型试验技术、智能勘察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智能评价技术以及岩土工程智能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分析表明,重大工程建设、低碳绿色理念、智能技术、极端环境催生了一批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智能化测试与评价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评价技术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 离心机模拟 模型试验 环境岩土 土工监测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复合桩(MCP)原理与应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松玉 王亮 +4 位作者 刘宜昭 杜广印 蔡光华 孙鹤 单彦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9-1367,共9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MgO碳化固化软弱土技术的碳化复合桩(MCP),通过透气管桩向MgO搅拌桩注入CO_(2)气体进行碳化形成新型复合桩。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对碳化过程和碳化后的温度、物理、力学等特性的分析,论证了该技术在粉土和淤泥质土中... 介绍了一种基于MgO碳化固化软弱土技术的碳化复合桩(MCP),通过透气管桩向MgO搅拌桩注入CO_(2)气体进行碳化形成新型复合桩。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对碳化过程和碳化后的温度、物理、力学等特性的分析,论证了该技术在粉土和淤泥质土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MgO充分水化的条件下,不同深度的碳化反应较为均匀;在透气管桩外围存在有效碳化距离和最大碳化距离,在有效碳化距离内可获取良好的碳化效果,揭示了MCP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在室内试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MCP施工工艺方便、成桩效果好且桩身强度均匀,碳化桩体标贯击数均值为39;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1920 kN,相对于PHC管桩提升37%。室内与现场试验表明,MCP复合桩兼具固碳与加固效果,对岩土工程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复合桩 氧化镁 碳化距离 现场试验 工程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渣轻质土路基填筑应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松玉 王正成 +4 位作者 吴恺 杜广印 汪建斌 陈加富 江舜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9-2029,共11页
碱渣是氨碱法制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其大量堆积往往导致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为实现碱渣的再利用,提出了利用碱渣废弃物制备碱渣轻质土(A-LS)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填筑试验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系统试验分析... 碱渣是氨碱法制纯碱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其大量堆积往往导致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为实现碱渣的再利用,提出了利用碱渣废弃物制备碱渣轻质土(A-LS)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填筑试验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系统试验分析,得出了A-LS的材料配比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直剪试验、CBR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冻融循环试验和现场填筑试验,对A-LS的力学特性、耐久性和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LS的抗压强度、割线模量、抗剪强度和CBR均随着湿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亦随着龄期的延长而增大。A-LS抵抗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将A-LS应用于连云港至宿迁高速公路徐圩至灌云段X204桥头,现场试验表明A-LS的抗压强度、CBR、回弹模量和弯沉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A-LS可大量消纳碱渣废弃物,节约70%的水泥,减小碳排放,具有工艺简单、经济环保、密度和强度可调节、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渣 碱渣轻质土 力学性能 耐久性 路基填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基于CPTU的深基坑土压力模型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松玉 赖丰文 +3 位作者 蔡国军 李洪江 鲁泰山 张超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3-1572,共10页
土压力计算是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土压力模型难以合理地考虑开挖扰动诱发土体工程性质演化影响。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能够有效避免取样扰动,并快速提供连续的原位土测试参数(锥尖阻力、... 土压力计算是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土压力模型难以合理地考虑开挖扰动诱发土体工程性质演化影响。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能够有效避免取样扰动,并快速提供连续的原位土测试参数(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隙水压力)。基于CPTU原位测试和位移相关土压力模型,结合库仑土压力框架,综合考虑开挖诱发土体工程性质演化、邻近地下结构(受限空间)、土拱效应、地基土强度参数和土-结构界面摩擦角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复杂环境下深基坑土压力统一计算模型(主动状态至被动状态)。分别通过与室内1g模型试验和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进一步将所构建模型应用至太湖冲湖积相软土地区某邻近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工程。现场分别在基坑开挖前后对围护结构的两侧(基坑内外)开展了CPTU原位测试,并监测得到了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与土压力变化。原位测试解译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显著地改变了周边土体状态参数,但对于有效内摩擦角的影响甚微。与现场所测土压力对比指出,基于CPTU的土压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环境下基坑土压力变化,成功实现了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CPTU) 原位土力学 开挖扰动 受限空间 位移相关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U/SDMT原位测试的软弱土HSS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10
作者 刘松玉 蔡国军 +3 位作者 赖丰文 黄明 程月红 鲁泰山 《地基处理》 2024年第6期531-539,共9页
小应变硬化(Hardening Soil-Small,HSS)模型因其能够准确反映土体小应变范围内剪切模量的非线性特性,在地下工程开挖变形计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软弱土的力学特性易受钻孔取样扰动影响,导致常规室内单元试验标定的HSS本构模型参数存在... 小应变硬化(Hardening Soil-Small,HSS)模型因其能够准确反映土体小应变范围内剪切模量的非线性特性,在地下工程开挖变形计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软弱土的力学特性易受钻孔取样扰动影响,导致常规室内单元试验标定的HSS本构模型参数存在一定误差。根据原位测试技术确定土体参数可有效避免取样扰动的思路,提出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和地震波扁铲侧胀仪(Seismic Dilatometer Test,SDMT)的HSS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将所提方法应用至苏州典型软土地区邻轨深基坑工程中,计算得到了全套HSS模型参数,并分别通过与室内固结压缩-回弹曲线和现场动力波速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将所得参数应用于深基坑开挖变形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邻轨基坑开挖变形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一致,证明了基于CPTU/SDMT原位测试的HSS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 地震波扁铲侧胀仪 HSS本构模型 软弱土 地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杆密实法处理筛余回填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广印 徐金涛 +3 位作者 刘松玉 王宇虓 杨泳 刘学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4-1510,共7页
为探究振杆密实法应用于筛余回填土地基的可行性,依托乌鲁木齐市白鸟湖医院建设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振杆密实法设备开展了筛余回填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使用压实度检测、重型动力触探和平板载荷试验及瑞利面波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加固... 为探究振杆密实法应用于筛余回填土地基的可行性,依托乌鲁木齐市白鸟湖医院建设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振杆密实法设备开展了筛余回填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使用压实度检测、重型动力触探和平板载荷试验及瑞利面波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处理后筛余回填土的压实度提高了12.13%~48.08%;处理范围内土层的动力触探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较处理前平均提高2倍以上;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_(ak)为277 kPa,满足设计要求,土层平均波速由136 m/s提升至175 m/s,提高约29%.振杆密实法可以显著提升筛余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均匀性,为筛余回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砂坑 筛余回填土 振杆密实法 深层振动密实 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EM法的黄土地基振杆密实过程大变形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常辉 刘松玉 +2 位作者 杜广印 郁培阳 吴燕开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采用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及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对振杆密实法加固砂质黄土地基的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应力场、速度场以及塑性体应变等分布规律,揭示了砂质黄土地基深层振动密实机理.... 采用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及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对振杆密实法加固砂质黄土地基的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应力场、速度场以及塑性体应变等分布规律,揭示了砂质黄土地基深层振动密实机理.结果表明: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获得的地面垂直振动速度峰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验证了粒子有限元方法的可靠性;垂直激振的振杆能够同时引起土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位移场、应力场和速度场的变化;在距振源水平距离5R(R为振杆半径)范围内,土颗粒以半梭形向外扩展并趋于密实,同时水平应力大幅增加并产生预压效果;以塑性体应变作为加固范围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土体径向加固范围随振杆贯入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大,最大径向加固范围约为3.2R,且振杆底端以下1R~2R范围亦有密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有限元 振杆密实法 大变形 数值模拟 砂质黄土 结构性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振杆密实法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常辉 刘松玉 +3 位作者 杜广印 庄仲旬 杨泳 何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气动振杆密实法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一项全新技术。采用自行研制的气动振杆密实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单一激振力、气体射流协同激振力两种条件下的模型试验,评价了土体加固效果,研究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土体水平向土压力、土颗粒垂直振... 气动振杆密实法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一项全新技术。采用自行研制的气动振杆密实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单一激振力、气体射流协同激振力两种条件下的模型试验,评价了土体加固效果,研究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土体水平向土压力、土颗粒垂直振动速度和土体中气体压力值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处理后各深度土层的密度均有明显提高,湿陷系数降低;增设气体射流后,100 mm深度以下土层密度进一步提高,水平向土压力最大提高20.4%,同时放大了振杆密实法引起的土体振动响应。研究揭示了气体射流在土体加固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气动振杆密实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机理,为推广气动振杆密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杆密实法 气体射流 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循环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U的承压水位勘察测试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彦晓 刘松玉 +5 位作者 张国超 王勇 何欢 童立元 陈稳 吴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8-42,共5页
基坑隧道等工程中承压水突涌、渗漏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经济、便捷、准确地获取承压水位对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析江阴靖江过江隧道和海太过江通道工程中的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及地勘资料,提出了一种基于CPTU的承... 基坑隧道等工程中承压水突涌、渗漏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经济、便捷、准确地获取承压水位对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析江阴靖江过江隧道和海太过江通道工程中的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及地勘资料,提出了一种基于CPTU的承压水位测试方法,可在获取CPTU原位测试参数的同时,通过测量的孔隙水压力计算承压水位。将CPTU测试获取的承压水位与观测井水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测试值与观测值较为一致;CPTU方法具有操作便捷、快速、施工成本低的优点,值得在基坑隧道工程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水 孔压静力触探 原位测试 孔隙水压力 承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掌乾 李天任 +5 位作者 李强 段伟 赵泽宁 蔡国军 路钊驰 刘松玉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4期689-702,共14页
小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理论分析方面具有显著的适用性和重要性。本文主要总结和阐述了小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领域如静力触探(cone penetration test,CPT)、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旁压试验(pressuremeter te... 小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理论分析方面具有显著的适用性和重要性。本文主要总结和阐述了小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领域如静力触探(cone penetration test,CPT)、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旁压试验(pressuremeter test,PMT)等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包括锥贯阻力、孔隙水压力和基于CPT/PMT法的桩基承载力预测,以及相关土性参数(强度参数,如不排水抗剪强度、内摩擦角;状态参数,如超固结比与相对密度等)解译方面的应用。最后结合室内及现场试验的应用实例分析,对基于孔扩张理论在原位测试应用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作了相应的总结,并指出该理论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孔扩张理论 静力触探 孔压静力触探 旁压试验 桩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漫滩区明挖隧道基坑降承压水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峻 刘松玉 +4 位作者 张心源 徐海源 王晓琼 李世龙 孙彦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21-225,共5页
长江漫滩区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位高,明挖隧道基坑降承压水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沉降,进而引起建构筑物破坏及生命财产损失。针对该问题,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江南标段明挖隧道基坑工程降水施工为例,建立了降承压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邻近... 长江漫滩区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位高,明挖隧道基坑降承压水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沉降,进而引起建构筑物破坏及生命财产损失。针对该问题,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江南标段明挖隧道基坑工程降水施工为例,建立了降承压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邻近敏感别墅区的水位降深、沉降及倾斜特性,并研究了不同止水帷幕设计对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承压水引起的地表沉降稳定速度较慢,降水10,30,60,120 d时,别墅区最大沉降为2.5,4.3,5.4,6.1cm。倾斜稳定相对较快,最大倾斜约0.0002,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止水帷幕设计变更方案可使别墅区最大沉降降低63.5%。在基坑主线将第二承压含水层隔断可最高效地进一步降低别墅区最大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隧道基坑 承压水 降水 环境影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原则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热导率理论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张家铭 周逸文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4,共9页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中计算参数的意义和确定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热导率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模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颗粒和孔隙液的导热能力相似,可将两者归属为相似类传热介质应用于Wiener串、并联模型中;模型综合考虑了橡胶掺量、粒径比、饱和度和孔隙率等对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准确描述了混合物热导率和橡胶掺量、粒径比的相关关系,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精确度。探明复杂应力状态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刚-柔性颗粒混合物导热性能的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本文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 热传导 颗粒接触 土体结构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杆密实法加固粗粒混合土模型试验
18
作者 王宇虓 杜广印 +3 位作者 刘松玉 杨泳 周同和 徐金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8,共10页
中国中西部地区粗粒混合土分布广泛,但其松散性和不均匀性导致这些散体材料难以作为构筑物的地基。以提高粗粒混合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消除不均匀性为主要目标,提出使用振杆法处理粗粒混合土地基,以室内模型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分别进行了... 中国中西部地区粗粒混合土分布广泛,但其松散性和不均匀性导致这些散体材料难以作为构筑物的地基。以提高粗粒混合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消除不均匀性为主要目标,提出使用振杆法处理粗粒混合土地基,以室内模型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分别进行了振动加固试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和密度测量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实时监测振动和沉降指标,探究了振杆密实法对粗粒土的加固效果,分析了k值(d90/振杆直径)和振动频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处理后,式样的轻型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可达13击,较处理前提高了11击,试样底部的平均压实度可达81%,相应的承载力提高200 kPa以上,经振杆密实法处理后变为低压缩性地基土;当k值在1/2.0时,加固效果优于k值为1/10.0的情况,前者的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率比后者分别高出50 kPa和7%左右;粗粒混合土在14 Hz振动频率下的地表振动速度较大,可达36 mm/s,对采集到的振动数据进行了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其HHT能谱图显示振动频率在14 Hz附近时,地震响应较大;以正三角型布置加固点位,群点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基土的不均匀性,地基土的不均匀系数K从试验前的26.40减小到1.39。振杆密实法可为粗粒混合土地基处理提供新思路,也可为现场施工提供关键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杆密实法 粗粒混合土 室内试验 振动频率 压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刘行 邓婷婷 +2 位作者 邓永锋 詹良通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8-904,共7页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桐油改性黏土的液塑限、固化土的经验黏附比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电子显微镜扫描(SEM)、压汞试验(MIP)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试验,探究了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桐油可显著提高固化土的搅拌和易性,最优掺量约为干土质量的4.0%左右;对均匀搅拌的水泥固化土而言,掺入桐油后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升约1/3。综合对搅拌和易性与强度的提升效果,桐油在黏土地层搅拌施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可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固化土 搅拌和易性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106
20
作者 刘松玉 周建 +2 位作者 章定文 丁选明 雷华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110,共18页
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基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文章简要地回顾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发展历史,重点总结介绍近五年涌现出的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工程应用,并分析设计理论和规范发展特点,探讨地基处... 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基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文章简要地回顾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发展历史,重点总结介绍近五年涌现出的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工程应用,并分析设计理论和规范发展特点,探讨地基处理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处理 真空预压 复合地基 设计理论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