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1
作者 吴凤萍 何玲 +3 位作者 刘晨瑞 王文浩 李茹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IHC患者455例,分为治疗组210例,自愿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IHC对照组245例,仅随访观察72周。分别于研究的0、12、24、48、72周时检测血清TNF-α水平,并在72周时将治疗组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NF-α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s Ag清除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TNF-α预测HBsAg清除的cut-off值。结果 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46.2%)和血清学转换率(34.8%)均显著高于IHC对照组(HBsAg清除率为1.2%;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8%)(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较基线均显著升高,在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12、24及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HBs Ag清除组>HBs Ag未清除组>IHC对照组(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时血清TNF-α水平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4~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81.0%;24周时AUC为0.912(95%CI:0.758~0.9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96.2%。结论 PEG-IFN-α治疗可导致IHC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可有效预测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din蛋白在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怡恺 吴凤萍 +5 位作者 刘晨瑞 郝苗 吕莎莎 张苗苗 党双锁 张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治愈组(n=12)。分别采集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基线、12周和24周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和Mindin蛋白含量。分析比较各时间点HBsAg、ALT、AST及Minidn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Mindin蛋白与HBsAg、ALT、AS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BsAg、ALT水平对Mindin蛋白的影响。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发现,未治愈组和治愈组HBsAg、抗-HBe、Alb和白/球比值(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4周时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P<0.05)。24周时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治愈组(P=0.019)。治愈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且组内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治愈组ALT和AST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P值均<0.05)。未治愈组24周ALT和AST水平均显著高治愈组(P值均<0.05)。未治愈组12周时Mindin蛋白水平与ALT呈现出较强的直线相关性(r=0.760 8,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为1.571,P=0.019)。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24周时的Mindin蛋白水平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通过检测Mindin蛋白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Mindin蛋白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晨瑞 李亚萍 +4 位作者 罗森 冯丹丹 吴凤萍 翟嵩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CS1在慢性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晨瑞 崔丹丹 +5 位作者 李静 张苗苗 李粉香 许丽红 党双锁 李亚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4-929,共6页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及HBV相关性慢加急...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及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associated chronic acute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5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SOCS1 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性肝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浆中SOCS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各组患者SOCS1相对表达量、SOCS1 mRNA表达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如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之间的差异,并分析SOCS1 mRNA表达水平与上述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SOCS1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SOCS1在HBV-ACLF组最高,其次为肝硬化组,在健康对照组最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65,P<0.001);SOCS1 mRNA相对表达量与TBil(r=0.89,P<0.001)、ALT(r=0.89,P<0.001)、AST(r=0.84,P<0.001)、IL-6(r=0.93,P<0.001)呈正相关,与PTA(r=-0.89,P<0.001)呈负相关,与HBV DNA无显著相关性(P=0.28)。结论SOCS1在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与评价肝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 慢性乙型肝炎 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血清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鲁瑞 党双锁 +5 位作者 刘怡欣 王怡恺 刘晨瑞 李亚萍 吴凤萍 李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24-2229,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3年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TDF治疗≥3年157例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基线HBeAg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3年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TDF治疗≥3年157例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基线HBeAg水平分为HBeAg阳性组(n=73)和HBeAg阴性组(n=84)。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时的血清HBV DNA定量、HBsAg定量资料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TDF治疗第1年和2年时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第1年:65.8%vs 81.0%,χ^(2)=4.676,P<0.05;第2年:87.7%vs98.8%,P<0.05),TDF治疗3年两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3%vs 100%,P>0.05)。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分别为10633.6(2084.8~24005.7)IU/mL和1402.8(311.0~2863.5)IU/mL,经过TDF治疗3年后HBsAg水平分别降至1534.9(912.7~5885.9)IU/mL和677.8(119.4~1974.8)IU/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56,P<0.001)。HBeAg阳性患者第1年中位HBsAg下降值[1856.5(158.4~12103.1)IU/mL]显著高于第2年[879.8(130.5~2382.5)IU/mL]和第3年[479.9(95.0~1662.4)IU/mL](F=10.972,P<0.001),HBeAg阴性患者HBsAg下降速度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3,P>0.05)。此外,TDF治疗3年,59.2%的患者达到HBsAg<1500 IU/mL,HBsAg转阴率为1.3%。结论TDF治疗3年,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定量全部转阴,而HBeAg阳性患者中97.3%实现HBV DNA转阴,仍然有2.7%的患者病毒定量可测及。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均不断下降,且HBeAg阳性患者HBsAg水平下降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特点。单用TDF治疗3年,59.2%的患者达到HBsAg<1500 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