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的物化特性比较:实验与量子化学结合分析
1
作者 刘晓娟 周乐松 +4 位作者 陈佳玲 柯亮 冯裕杰 肖杰 曹庸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74,共12页
类胡萝卜素顺式异构化通常会改变其性质,因此有必要对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astaxanthin,AST)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光照法和硅胶柱层析制备不同高顺式占比AST,采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和色差仪等技术,结合体外... 类胡萝卜素顺式异构化通常会改变其性质,因此有必要对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astaxanthin,AST)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光照法和硅胶柱层析制备不同高顺式占比AST,采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和色差仪等技术,结合体外抗氧化和秀丽线虫模型,比较全反式和顺式AST的物化特性;同时基于量子化学揭示2种AST异构体色差以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顺式占比增加,AST结晶度降低,从规则几何形态变为不定形态,在有机试剂和植物油中的溶解度提高,在乙醇和橄榄油中,96%-顺式AST溶解度是全反式的491.2倍和59.9倍;顺式AST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以及对秀丽线虫抗氧化应激能力显著高于全反式AST(P<0.05);量子化学结果进一步表明,AST顺式异构化后,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强度显著衰减,摩尔吸光系数降低,AST的红值显著下降;端环的羟基键长增强、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力的变化提高了AST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顺反AST的性质差异提供理论依据,为AST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全反式异构体 顺式异构体 物化特性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比较研究
2
作者 周乐松 陈佳玲 +3 位作者 贺丽苹 曹庸 肖杰 刘晓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9-80,共12页
探究两种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经纳米乳液包封后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以高压均质法制备全反式虾青素纳米乳液(all-E-astaxanthinnano-emulsions, all-E-ASTNEs)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Zastaxanthin nano-emulsions,Z-AST N... 探究两种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经纳米乳液包封后的物化特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以高压均质法制备全反式虾青素纳米乳液(all-E-astaxanthinnano-emulsions, all-E-ASTNEs)和顺式虾青素纳米乳液(Zastaxanthin nano-emulsions,Z-AST NEs),采用粒度仪、色差仪、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比较两种纳米乳液的物化特征;通过加热、光照和储藏条件多维度表征其稳定性;同时采用扩散模型法对其生物利用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ll-E-AST NEs和Z-AST NEs的外观颜色分别为淡粉色和橙黄色,与all-E-AST NEs相比,Z-AST NEs的L^(^(*))、a^(*)和b^(*)值显著提高(P<0.05),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分别降低30 nm和0.043,包封率显著提高6.1%(P<0.05),具有更强的紫外吸收;两种纳米乳液粉末的微观形态差异显著,取决于全反式虾青素的高结晶度和顺式虾青素的无定形态;all-E-AST NEs在加热、光照和长期储藏条件下的稳定性显著高于Z-AST NEs;Z-AST NEs的分配系数是all-E-AST NEs的3.54倍(P<0.05)。该研究表明全反式虾青素、顺式纳米乳液物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稳定性更好,后者生物利用率更高,为其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纳米乳液 几何异构体 物化特征 稳定性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的均相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冯兆彤 李潇 +3 位作者 赵佳慧 马晓萌 刘晓娟 李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3-581,共9页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肿瘤标志物传感新方法,对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均相电化学方法无需固定化修饰电极界面,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领域获得了广泛应...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肿瘤标志物传感新方法,对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均相电化学方法无需固定化修饰电极界面,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均相电化学传感新方法,从酶辅助核酸水解到DNA构象变化调控电化学信号分子扩散,从亲和力差异到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调控信号转导等4个方面,介绍了肿瘤标志物的均相电化学传感方法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均相电化学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均相电化学 核酸探针 亲和力差异 纳米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虫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晓娟 邓培渊 +1 位作者 范春丽 田云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7,共8页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对非靶标生物具有潜在危害,但对其毒理机理、其在人体内的运输机制等方面缺乏研究。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法、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结合自由能计算和丙氨酸扫描等方法,研究了环氧虫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对非靶标生物具有潜在危害,但对其毒理机理、其在人体内的运输机制等方面缺乏研究。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法、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结合自由能计算和丙氨酸扫描等方法,研究了环氧虫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1)环氧虫啶能有效猝灭HSA荧光,不同温度下环氧虫啶与HSA的结合常数在0.76×10^(5)~1.57×10^(5)L/mol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2)环氧虫啶结合在HSA的IIA疏水腔内,有1个结合位点;3)结合自由能分析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显示,环氧虫啶和H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4)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结合自由能为-25.90 kJ/mol,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复合物;5)丙氨酸突变扫描结果显示,氨基酸残基Gln459是环氧虫啶与HS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该研究结果可为阐明环氧虫啶在人体内的毒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虫啶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荧光猝灭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园内涝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5
作者 刘晓娟 王俊娴 +3 位作者 向远美子 李明华 张恒 柴照强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4期110-114,共5页
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也是大学校园面临的难题。以某高校校区为调查对象,从竖向设计不完善、绿地生态效益欠佳、雨水口堵塞、地面沉降和透水铺装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校园内涝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 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也是大学校园面临的难题。以某高校校区为调查对象,从竖向设计不完善、绿地生态效益欠佳、雨水口堵塞、地面沉降和透水铺装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校园内涝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减少内涝,提高校园的美观性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园 内涝 竖向设计 绿色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妇幼保健院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儿童使用情况及合理性评价
6
作者 刘晓娟 潘霞 +2 位作者 刘莎莎 龚晓辉 陈娜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7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评价某妇幼保健院儿童住院患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IVIG提供参考。方法:抽取该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儿科、新生儿科使用IVIG住院患儿的病历14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 目的:分析评价某妇幼保健院儿童住院患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IVIG提供参考。方法:抽取该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儿科、新生儿科使用IVIG住院患儿的病历14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IVIG剂量及疗程等资料,依据IVIG药品说明书及国内外相关治疗指南,分析与评价IVIG使用的合理性。结果:142例使用IVIG的患儿中男70例(49.30%),女72例(50.70%),以新生儿为主(87例,61.27%),>28 d~1岁患儿使用IVIG的总量最大为290 g;使用人数最多的疾病为新生儿ABO溶血,使用剂量最大的疾病为川崎病;IVIG用药适应证符合其说明书的39例(27.46%),适应证超说明书但符合指南推荐的82例(57.75%),说明书及指南均未提及或不推荐的21例(14.79%)。结论:该院IVIG临床使用存在没有得到指南推荐的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应进一步加强对IVIG的用药监护,干预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IVIG的临床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适应证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分析--以苏科版力学部分复习为例
7
作者 刘晓娟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年第8期101-103,共3页
复习课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整合与应用,都需要通过复习课来完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在复习课中创设情境,以构建物理模型为主线,通过连续提问达到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 复习课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整合与应用,都需要通过复习课来完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在复习课中创设情境,以构建物理模型为主线,通过连续提问达到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复习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次生壁发育调控转录因子基因ClNAC40的生物学功能
8
作者 刘明彤 庄和必 +5 位作者 王紫彤 石帅宾 刘晓娟 林二培 胡现铬 黄华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目的】在挖掘杉木次生壁发育相关NAC调控因子基础上,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表达模式,以及在拟南芥中过表达的作用,以期为杉木次生壁发育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基于杉木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 【目的】在挖掘杉木次生壁发育相关NAC调控因子基础上,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表达模式,以及在拟南芥中过表达的作用,以期为杉木次生壁发育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基于杉木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木质化相关的NAC基因,克隆其全长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应压木形成中的表达模式;构建NAC基因过表达重组载体,利用花序侵染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并进行转基因植株花序茎横切面染色观察和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分离得到1个杉木NAC基因(ClNAC40),其cDNA序列长度为155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344 bp,编码447个氨基酸。获得ClNAC40基因组序列共3430 bp,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进化树分析发现ClNAC40与已报道的次生发育相关NAC转录因子聚为一类。ClNAC40基因在木质部(XY)优势表达,而在根(RT)、雌球花(FC)、雄球花(MC)和皮层(BK)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同时,在茎中表达呈现随木质化程度升高而递增趋势,在木质化茎(S3)中的表达量是未木质化茎(S1)的3.2倍。在应压木诱导形成过程中,ClNAC40在应压木中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斜放处理30天和60天时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直立木(对照)。在拟南芥中过表达Cl NAC40导致花序茎的高度和直径均明显增加;花序茎横切面经间苯三酚染色,显色较野生型深且染色区域占比更大,表明木质素沉积更多。RT-qPCR分析结果表明,ClNAC40过表达显著提高了拟南芥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论】杉木ClNAC40基因通过激活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参与调控次生壁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NAC转录因子 基因功能 次生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高粱苗期冷害的缓解作用研究
9
作者 周光怡 刘晓娟 +4 位作者 王睿 安玉霞 覃显娇 任明见 王运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低温对高粱幼苗往往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为明确外源褪黑素(MT)预处理对低温下高粱幼苗冷害的缓解效应,本研究首先进行不同浓度褪黑素对低温胁迫下高粱幼苗生态生理影响试验,以筛选出最适褪黑素浓度,之后再设置常温对照(CK)、常温+褪黑素(C... 低温对高粱幼苗往往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为明确外源褪黑素(MT)预处理对低温下高粱幼苗冷害的缓解效应,本研究首先进行不同浓度褪黑素对低温胁迫下高粱幼苗生态生理影响试验,以筛选出最适褪黑素浓度,之后再设置常温对照(CK)、常温+褪黑素(CK+MT)、低温对照(LT)、低温+褪黑素(LT+MT)共4个处理,研究褪黑素预处理对低温下高粱幼苗冷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200μmol/L褪黑素预处理对高粱幼苗冷害的缓解效果最好,外源褪黑素通过促进高粱幼苗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加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AsA-GSH循环效率来缓解其在低温胁迫下的损伤并促进植株生长。此外,外源褪黑素预处理下高粱幼苗的生长素、吲哚丁酸、赤霉素A1、赤霉素A7以及脱落酸这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大多显著上升,吲哚甲酸、赤霉素A3、茉莉酸和二氢茉莉酸这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都显著下降。该研究结果可为使用褪黑素缓解高粱幼苗冷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褪黑素 低温胁迫 生理机制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审核中异常数据判定及处置机制
10
作者 李世维 刘晓娟 +2 位作者 韩佰辉 莫晓聪 王峰 《水利信息化》 2025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当前各级数据审核员在水质自动监测中对异常数据的处置标准存在不统一的情况,为提升数据审核质量,同时有效指导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紧密结合水质自动监测站过往数据审核及运维工作经验,对水质自动监测中异常数据的全流程进行规范,涵... 针对当前各级数据审核员在水质自动监测中对异常数据的处置标准存在不统一的情况,为提升数据审核质量,同时有效指导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紧密结合水质自动监测站过往数据审核及运维工作经验,对水质自动监测中异常数据的全流程进行规范,涵盖审核、判定、核实及处置机制,实现异常数据的标准化审核与处理。显著减小异常数据对监测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不良影响,有效避免无效、重复的工作,节约人力、物力和成本。规范水质自动监测中异常数据审核的相关机制,不仅能优化数据审核工作,还能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高效节约,进而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自动监测 数据审核 异常数据 处置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寒旱区生态居住环境的构建与分析——以张掖市润泉湖商业居住区为例
11
作者 赵钰劼 刘晓娟 宋捷 《艺术科技》 2024年第8期198-202,共5页
目的:西北寒旱区生态居住环境的构建,是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是为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法:文章首先对西北寒旱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其次,通过对张掖市润泉湖商业居住区的... 目的:西北寒旱区生态居住环境的构建,是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是为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法:文章首先对西北寒旱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其次,通过对张掖市润泉湖商业居住区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特点和居住环境现状。结合生态学、建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提出适合西北寒旱区的生态居住环境构建方案。结果:经过深入分析和精心构建,润泉湖商业居住区生态居住环境的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果,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结论:西北寒旱区生态居住环境的构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润泉湖商业居住区的居住环境成功得到改善,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研究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加适合西北寒旱区的生态居住环境构建模式,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寒旱区 生态居住环境 张掖市 润泉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毛虾酶解液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晓娟 杜征 +2 位作者 赵力超 周爱梅 刘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75-180,共6页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毛虾酶解液,将毛虾经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单酶水解,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毛虾提取液及不同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探讨酶解对毛虾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样品分别...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毛虾酶解液,将毛虾经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单酶水解,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毛虾提取液及不同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探讨酶解对毛虾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样品分别检出48、65、67、70种成分,主要有醇类、醛类、酮类和吡嗪类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毛虾及其酶解液的特征气味。酶解后酮类、吡嗪类和含氮、含氧、含硫化合物的增加,刺激性气味的醛类物质含量的减少是酶解液风味优于提取液的主要原因。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不同是不同酶解液风味差异的原因,木瓜蛋白酶酶解液的风味最佳。酶解液能够保持并改善毛虾风味,所制备的酶解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虾 酶解液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晓娟 李云峰 +5 位作者 茹辉军 吴湘香 张燕 沈子伟 李荣 倪朝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 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2.45-44.95)×10^4ind./L和0.050 5-1.282 mg/L,其中繁殖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0.465-38.58)×10^4ind./L和0.371 8-0.811 3 mg/L;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665-11.82)×10^4ind./L和0.228-0.497 2mg/L;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8.562 5-20.765 8)×10^4ind./L和0.225 2-0.558 8 mg/L。调查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变幅分别为3.807-4.375(均值4.094)和0.796-0.911(均值0.871)。两种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均表明调查水域为轻污或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江上游 保护区 干流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兰科植物3个分布新记录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晓娟 王建宏 +3 位作者 孙学刚 张怀全 陈旭东 李文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94,94,共10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甘肃省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现状,为甘肃省野生兰科植物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甘肃省白水江林区内通过实地踏查结合线路调查的方法,对该区域分布的野生兰科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并拍摄图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 【目的】进一步明确甘肃省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现状,为甘肃省野生兰科植物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甘肃省白水江林区内通过实地踏查结合线路调查的方法,对该区域分布的野生兰科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并拍摄图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标本馆馆藏腊叶标本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类确认和分布区资料的核定.【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兰科3个分布新记录种,即:细花虾脊兰(Calanthe mannii J.D.Hooker)、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 Tang&F.T.Wang)和剑唇兜蕊兰[Androcorys pugioniformis(Lindl.ex Hook.f.)K.Y.Lang].【结论】在甘肃省境内首次发现了兰科3个种:细花虾脊兰、峨边虾脊兰和剑唇兜蕊兰的自然个体和居群,为甘肃省的植物区系补充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甘肃省 兰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下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大鼠Müller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娟 惠延年 +2 位作者 郭斌 张乐 郝晓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395-399,共5页
目的:观察缺氧条件下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大鼠Müller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酶消化法纯化培养并鉴定大鼠Müller细胞。台盼兰染色测定细胞活性。应用光镜、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MTT法、原位细胞凋亡等... 目的:观察缺氧条件下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大鼠Müller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酶消化法纯化培养并鉴定大鼠Müller细胞。台盼兰染色测定细胞活性。应用光镜、细胞计数、免疫细胞化学、MTT法、原位细胞凋亡等方法分析Müller细胞在不同的缺氧时间(0~24h)、添加不同浓度VEGF(10~100μg/L)及VEGF受体Flk-1阻断剂SU1498处理后,细胞中VEGF和Flk-1,Flt-1的表达、细胞活性及凋亡等变化。结果:纯化培养至第3代的Müller细胞,经鉴定其纯度为90%,活力是87.3%。缺氧8~12h时Müller细胞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增强,VEGF和Flk-1,Flt-1表达增加,可见细胞肿胀、脱落。缺氧20h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生降低到79.3%,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了6.5倍。缺氧24h前加入75μg/LVEGF使细胞活性增强了1.3倍,凋亡指数下降到2/3。VEGF在10~75μg/L范围内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正常情况下,Flk-1,Flt-1表达很少,但是缺氧后,表达量明显上升,Flt-1更显著。加入SU1498后能部分抑制VEGF对Müller细胞的作用。结论:短时间缺氧使Mü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VEGF和Flk-1,Flt-1表达增加,外源性VEGF可能部分地借助于受体Flk-1和Flt-1对缺氧的Müller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ÜLLER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缺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短时气流膨化后薏米的煮熟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晓娟 杨磊 +3 位作者 毛新 赵力超 周爱梅 刘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53-156,共4页
采用高温短时气流膨化对薏米进行处理,分析膨化前后的薏米蒸煮时间、糊化度、煮熟后薏米的营养成分含量、体外消化性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膨化薏米比薏米原料直接煮熟时间缩短了63min;淀粉糊化度提高了4.77%;膨化后薏米煮熟比... 采用高温短时气流膨化对薏米进行处理,分析膨化前后的薏米蒸煮时间、糊化度、煮熟后薏米的营养成分含量、体外消化性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膨化薏米比薏米原料直接煮熟时间缩短了63min;淀粉糊化度提高了4.77%;膨化后薏米煮熟比直接煮熟的薏米中脂肪含量略有下降,多糖的损失量明显减少;在相同消化时间内,膨化后煮熟比直接煮熟的薏米淀粉消化性极显著提高(p<0.01),蛋白质消化性差异不显著(p>0.05);微观结构上形成了较大的空洞。膨化后煮熟的薏米较直接煮熟的薏米品质明显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短时气流膨化 薏米 蒸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含油污泥微波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晓娟 张宁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7-289,共3页
对油田污水处理中产生的高含水污泥的微波处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污泥样取自陕北靖边油田靖北油区,经静置沉降、除去上清液后,含水(以质量计,下同)78.3%,含油11.6%,含固相(干污泥)10.1%,pH值7.5,开始沸腾温度随含水率升高而升高,含水率在... 对油田污水处理中产生的高含水污泥的微波处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污泥样取自陕北靖边油田靖北油区,经静置沉降、除去上清液后,含水(以质量计,下同)78.3%,含油11.6%,含固相(干污泥)10.1%,pH值7.5,开始沸腾温度随含水率升高而升高,含水率在75%左右变化时,该温度在70~85℃范围。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法,用功率0.9~3.0kW的微波处理含水污泥1~8小时,使污泥总量和含水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含油则大体不变;由处理后含水与作用时间、微波能耗关系,估算出用功率20kW的微波将10m3污泥处理15小时,含水可由85%降至45%,耗电量为300kW·h。污泥用最小功率的微波加热30分钟后上部形成占总量1/5的乳状液,该乳状液含油42.6%,含水~50%,含固相<10%,在60℃加热20小时基本不破乳,用150W和700W功率微波处理20小时,破乳率分别为25%和>7%。微波处理法可用于含水污泥的油、水、渣三相分离。图4表1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含油污泥 微波处理技术 测定方法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域限制对牡丹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晓娟 朱丽娟 +1 位作者 杨秋生 栗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3-57,共5页
以‘洛阳红’牡丹为材料,研究根域限制(盆栽)对牡丹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域限制能显著降低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根域限制下,牡丹叶片中SPS和AI活性的降低表明其源强和库强都... 以‘洛阳红’牡丹为材料,研究根域限制(盆栽)对牡丹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域限制能显著降低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根域限制下,牡丹叶片中SPS和AI活性的降低表明其源强和库强都受到抑制。盛花期之前,牡丹叶片中蔗糖、淀粉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大田栽培);从盛花期到开花后期,库强拉动蔗糖运输到库器官的动力不足,淀粉水解少,蔗糖、淀粉在叶片中累积;盛花前后己糖变化平稳,含量总体低于对照。库强小是牡丹Pn降低的主要原因,还与叶面积小和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的累积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域限制 牡丹 碳代谢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因子对微藻3种培养方式生产EPA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晓娟 段舜山 李爱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85-188,共4页
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的重要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微藻是生产EPA的最佳来源。许多微藻具有利用有机碳进行兼养和异养的能力,可以弥补自养培养光限制的不足,并且提高了EPA产量。综述了碳、氮和磷等几种重要营养因子对微藻自养、兼养和... 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的重要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微藻是生产EPA的最佳来源。许多微藻具有利用有机碳进行兼养和异养的能力,可以弥补自养培养光限制的不足,并且提高了EPA产量。综述了碳、氮和磷等几种重要营养因子对微藻自养、兼养和异养3种培养方式生产EPA的影响,阐明兼养和异养是微藻生产EPA的有效培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二十碳五烯酸 自养 兼养 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寒漠带3种垫状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晓娟 张玉斌 +6 位作者 马志兵 达布西力特 乌力吉 纪东红 孙学刚 张志勇 闫成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94,100,共5页
在青藏高原北缘海拔4 000m以上高山寒漠带选择典型的垫状植被设置研究样地,在样地中分别选取直径大于40cm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Camb.)Schischk.)、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 Max-im.)、钻叶风毛菊(Saussurea subulat... 在青藏高原北缘海拔4 000m以上高山寒漠带选择典型的垫状植被设置研究样地,在样地中分别选取直径大于40cm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Camb.)Schischk.)、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 Max-im.)、钻叶风毛菊(Saussurea subulata C.B.Clarke)3种垫状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样地中随机选取无垫状植物生长的区域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了3种垫状植物覆盖下的土壤和对照区域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结果表明:测定的6个指标在3种垫状植物和对照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垫状植物和对照间差异最为显著,3种垫状植物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提高了312.8%~479.6%;垫状植物对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的提高程度也较大,均比对照提高了1倍以上;与速效养分相比,3种垫状植物对其覆盖下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促进作用较小,但都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对于土壤养分的促进效应在3种垫状植物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垫状植物 土壤养分 高山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