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坡耕地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周一诺 马新 +4 位作者 刘文利 热伊罕古丽·喀迪尔 许冲 吴景贵 李建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2-813,共12页
水土流失是最为典型且长期持续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由于降雨的季节性分布和人为因素,坡耕地会发生水土流失。笔者分析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在时空角度上对坡耕地入渗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有机物料对坡耕地入渗能力调控的路径。结果... 水土流失是最为典型且长期持续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由于降雨的季节性分布和人为因素,坡耕地会发生水土流失。笔者分析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在时空角度上对坡耕地入渗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有机物料对坡耕地入渗能力调控的路径。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提升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相较于对照(CK)处理,鸡粪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和饱和含水量均分别显著提升了134.79%和6.50%;鸡粪处理的土壤容重下降最明显(4.41%);菌渣处理的毛管孔隙度提升最多(2.21%)。随着作物种植时间的增加,在第150天时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较第30天时均有提升,且施用有机物料后坡位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入渗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入渗拟合效果来看,Horton模型对该入渗过程拟合适用性最好。从结构方程模型来看,土壤水分特征、土壤孔隙特征以及土壤容重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起关键作用,且不同有机物料由于自身性质不同,对于土壤入渗调控路径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鸡粪处理对于土壤入渗性能的提升效果以及对土壤容重的减小效果最好,菌渣处理对于土壤孔隙特征以及土壤水分特征的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坡耕地 水分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E-RAGE/MITF-TYR信号通路探究人参发酵液的皮肤美白功效
2
作者 林嘉慧 严建刚 +4 位作者 谢果 刘文利 梅傲宇 李晓敏 刘洪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8-1219,1288,共13页
该研究旨在通过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人参发酵液(Panax ginseng fermentation broth,GFB)中人参皂苷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究GFB美白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GFB共含有15种主要人参皂苷成分,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 该研究旨在通过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人参发酵液(Panax ginseng fermentation broth,GFB)中人参皂苷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究GFB美白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GFB共含有15种主要人参皂苷成分,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GFB主要通过作用于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酪氨酸酶(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tyrosinase,AGE-RAGE/MITF-TYR)通路,调节酪氨酸酶的表达和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从而减少黑色素合成。细胞实验结果表明,GFB除了能显著降低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P<0.001),还能显著抑制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P<0.05)。GFB通过抑制AGE-RAGE/MITF-TYR信号通路,降低皮肤内ROS积累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最终发挥美白活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发酵液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美白 抗氧化 AGE-RAGE/MITF-TY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人参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梁家俊 刘洪霞 +4 位作者 林嘉慧 毛新亮 谢果 刘文利 詹若挺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120-128,142,共10页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人参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查阅文献并利用TCMSP、Uniprot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得到人参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结合OMIM、GeneCards、DisGeNET和TTD等数据库获取肝损伤靶点。通过STR...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人参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查阅文献并利用TCMSP、Uniprot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得到人参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结合OMIM、GeneCards、DisGeNET和TTD等数据库获取肝损伤靶点。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构建人参治疗肝损伤的成分—靶点网络图和PPI网络图。使用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人参的活性成分25个,潜在作用靶点129个。GO和KEGG分析表明,人参可能通过对脂多糖的反应和激酶活性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起到治疗肝损伤的作用,通过TNF、AGE-RAGE和细胞凋亡等通路起到治疗肝损伤的作用。网络分析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人参治疗肝损伤的核心成分可能是人参皂苷Rk3、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CK、山柰酚和β-谷甾醇,涉及的核心靶点是AKT1、NFKBIA、CASP3、VEGFA和STAT3,且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间有较强的结合活性。人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方式起到治疗肝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人参治疗肝损伤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肝损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I 617第9版重要变化解读
4
作者 刘文利 陈超 +1 位作者 马诚 吴祥柱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文章介绍了API617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升版情况,详细对比了API 617第8版和第9版的区别,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解读。API617第9版经过近十年的总结和提升,提出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使得标准规范更符合工程实际,能够为广大从业者提... 文章介绍了API617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升版情况,详细对比了API 617第8版和第9版的区别,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解读。API617第9版经过近十年的总结和提升,提出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使得标准规范更符合工程实际,能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更好的选型设计参考。同时,新版本中的一些要求尚未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未来还需各方相互协商、详尽研读、逐步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617 压缩机 离心压缩机 轴流压缩机 膨胀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定量分析
5
作者 张韬略 姜亮亮 +3 位作者 刘冰 刘睿 肖作林 刘文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12-2423,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严重威胁着植被稳定性。目前,植被敏感性研究通常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常常忽略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效应。因此,考虑气候变化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效应下,定量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旨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严重威胁着植被稳定性。目前,植被敏感性研究通常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常常忽略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效应。因此,考虑气候变化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效应下,定量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旨在为预防区域植被退化提供理论支撑。利用AVHRR NDVI3g数据、ERA5-Land数据,运用自回归模型方法,考虑气候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效应,计算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探讨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气候区气候因子(降水、太阳辐射、气温)对植被的累积滞后影响存在差异。在湿润区,因降水充沛,降水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时效长达3个月,而在半干旱区,由于降水较少,降水对植被的累积滞后时效缩减到1个月。中国大部分植被受太阳辐射的累积滞后影响时效为2到3个月,而南方湿润区森林受气温的累积滞后时效为3个月,半干旱区草地受气温的累积滞后时效仅为1个月,而东北森林和华中耕地受气温的累积滞后时效为当月。中国92.60%的植被敏感性较低,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然而,7.40%的植被敏感性极高,主要分布在华东湿润区和东北半湿润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面临着较大的退化风险,均被视为生态脆弱区。在空间上,华东湿润区的耕地敏感性常年较高,而半干旱区的植被敏感性随季节波动变化明显,在春季的敏感性最大。季节尺度上,在春季,西藏、内蒙古高原北部等地区的草地敏感性指数达到最大值,而在夏季,植被敏感性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中湿润区耕地,中国植被的敏感性强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定量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敏感性 气候变化 累积滞后效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热伊罕古丽·喀迪尔 刘文利 +4 位作者 周一诺 许冲 马新 吴景贵 李建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9-1346,共8页
为阐明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 a的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单品种单播(T1)、两品种间作(T2)、三品种间作(T3)和四品种间作(T4)下根质量密度(RMD)、根长密度(RLD)与土壤团聚体粒级和稳定性指标[大于0.25... 为阐明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 a的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单品种单播(T1)、两品种间作(T2)、三品种间作(T3)和四品种间作(T4)下根质量密度(RMD)、根长密度(RLD)与土壤团聚体粒级和稳定性指标[大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单品种单播相比,间作处理(T2~T4)的RMD、RLD、MWD、GMD、R_(>0.25)均呈递增趋势。与T1相比,T2、T3、T4处理的RMD分别显著(P<0.05)提高232%、657%、702%,RLD分别显著提高515%、1508%、1531%;干筛法测定的R_(>0.25)分别显著提高0.65、0.89、1.02百分点,MWD分别显著提高7.2%、10.7%、15.7%,GMD分别显著提高13.1%、21.1%、31.9%;湿筛法测定的R_(>0.25)分别显著提高4.34、9.42、11.81百分点,MWD分别显著提高19.6%、41.2%、54.9%,GMD分别显著提高27.0%、64.9%、87.8%。综上,玉米多品种间作可通过提高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等根系特征,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根系性质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农田生产力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
7
作者 李奇锦 姜亮亮 +2 位作者 刘文利 吴光明 谢崇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1-366,共16页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中国骤旱事件逐渐增加,西南地区尤为突出。成渝地区由骤旱事件引起的农田绝收问题逐渐加剧。然而,国内外关于农田生产力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研究农田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对保护农田具有重...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中国骤旱事件逐渐增加,西南地区尤为突出。成渝地区由骤旱事件引起的农田绝收问题逐渐加剧。然而,国内外关于农田生产力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研究农田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对保护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使用GPP数据和中国土壤水分数据集以及农田类型数据等,采用游程理论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成渝地区农田对骤旱的抵抗性与恢复性,量化了农田生产力对骤旱的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6和2022骤旱年中,成渝地区西北部和东南部骤旱较为严峻,其中德阳市、绵阳市、成都市等地区的骤旱严重度、骤旱持续时间均为高值,而2022年西部区域骤旱次数比2006年明显减少;(2)2022年与2006年相比,大部分农田恢复性提高,但抵抗性下降,其中水稻田、玉米田等抵抗性变化范围从5—6下降到了3—4,恢复性变化范围则由1—2上升至2—3;(3)2022年成渝地区北部农田比2006年抵抗时间增加,但成渝地区大部分农田恢复时间相较于2006年急剧下降;(4)2022年成渝地区西北部农田相较于2006年面对骤旱更加脆弱,且在2022骤旱年中,成渝地区多季作物田脆弱性高于组成轮作的单季作物田脆弱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农田对骤旱的抵抗性和恢复性,以及在农田灌溉制度和种植制度条件下骤旱对农田脆弱性的影响机制,对成渝地区农业生产和抗旱减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事件 农田生产力 农田抵抗性 农田恢复性 成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7
8
作者 刘文利 吴景贵 +2 位作者 傅民杰 梁运江 赵欣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延边地区典型地域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10mm大团聚体含量和0.25~10mm团聚体含量均随着种植年限显著增加,年增长分别为1.28%,0.078%;种植60年时0.25~... 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延边地区典型地域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10mm大团聚体含量和0.25~10mm团聚体含量均随着种植年限显著增加,年增长分别为1.28%,0.078%;种植60年时0.25~10mm粒级体所占比例由荒地的80.92%增加到88.10%,分形维数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减小,而明显小于荒地土壤,减小幅度为7.73%。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现逐年增大,年增长分别为0.76%,1.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种植年限逐年增加,种植60年时,较荒地增加44.31%,年均增长0.74%;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逐年减小趋势,种植60年时较荒地下降4.65%;水稳性MWD与GMD均明显大于荒地,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大,GMD在种植60年时较荒地增加63.71%;可蚀性K值随着种植年限延长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较荒地减小25.05%。果园土壤〉5mm,〉1mm,〉0.5mm,〉0.25mm粒级的团聚体破坏率均大于荒地;〉0.25mm团聚体破坏率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的团聚体破坏率较荒地减小36.55%,果园土壤容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较荒地下降14.29%。果园土壤结构随种植年限增加日趋稳定,增强了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土壤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种植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园龄果园土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其元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文利 吴景贵 +1 位作者 赵新宇 吕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2,共5页
以长期冻融条件下的典型中国北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园龄果园土壤腐殖质的结合态组分数量及其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质量分数均逐年增加;紧结态腐殖质质量分数逐年减小。土壤重组有机碳、松... 以长期冻融条件下的典型中国北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园龄果园土壤腐殖质的结合态组分数量及其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质量分数均逐年增加;紧结态腐殖质质量分数逐年减小。土壤重组有机碳、松结态腐殖质质量分数60 a间分别增加了11.59%、95.15%;果园土壤松/紧比逐年增大,种植60 a年均增长2.09%。近果园荒地土壤腐殖质以紧结态为主,占49.63%,种植60 a时果园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以松结态和紧结态为主,分别为41.43%、38.50%;种植果树后,松结态、稳结态比例逐年上升,而紧结态比例逐年下降,松结态腐殖质相对质量分数上升了17.74%,紧结态腐殖质相对质量分数下降了11.13%。果园土壤松结态、稳结态胡敏酸(HA)、富里酸(FA)质量分数及其w(胡敏酸)/w(富里酸)均随种植年限逐年上升。种植果树60 a后,土壤松结态HA、FA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31.76%、66.67%。FA、HA中N、C质量分数逐年上升,H、O质量分数则呈下降趋势;FA、HA中N与C原子数量比均逐年上升且大于近果园荒地;H与C、O与C原子数量比均逐年下降且小于近果园荒地;HA中H与O原子数量比果园土壤均大于近果园荒地。果园土壤稳结态腐殖质HA中的N、C和H元素质量分数均大于FA;HA中O元素质量分数小于FA中O元素质量分数。FA、HA中N与C、H与O原子数量比均大于近果园荒地土壤,H与C、O与C原子数量比均小于近果园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结合态腐殖质 种植年限 元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CO气敏双层薄膜材料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利 俞琳 +1 位作者 高建华 李蕾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48,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 CO气敏的半导体薄膜材料——粉末溅射方法制备的表面层掺杂 Sn O2 /Sn O2 ∶ Pt双层膜的气敏特性。分析了双层膜中的导电层厚度对气敏特性的影响 。
关键词 气敏双层薄膜材料 粉末溅射 薄膜 传感器 一氧化碳 半导体 大气监测 监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南方锈病监测与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11
作者 朱秀苗 韩明彬 +1 位作者 薛玲 刘文利 《农业工程》 2025年第7期77-82,共6页
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新泰市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进行系统地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南方锈病主要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引起,该病原菌的传播和发展对玉米生产造成显著的影响... 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新泰市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进行系统地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南方锈病主要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引起,该病原菌的传播和发展对玉米生产造成显著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南方锈病发生情况,开展广泛田间调查,系统收集与气候因素相关数据,并将其与病害发生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19.0~25.8°C、相对湿度70%以上及阴雨天气频繁时,南方锈病扩散和蔓延速度明显加快。4种化学农药对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显示,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高,达84.32%;250 g/L丙环唑乳油防效次之,达80.45%,两者之间差异显著。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喷雾防治后玉米产量最高,达9219.6kg/hm^(2);250g/L丙环唑乳油喷雾防治后玉米产量次之,为9021.15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监测 防治药剂 新泰市 植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土壤中结合态腐殖质组成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文利 付民杰 +1 位作者 梁运江 吴景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3,共6页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延边地区典型苹果梨园盛果期土壤剖面中结合态腐殖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1层(0-22cm)松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高出荒地42.61%,至A2层(22-53cm)2种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60....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延边地区典型苹果梨园盛果期土壤剖面中结合态腐殖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1层(0-22cm)松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高出荒地42.61%,至A2层(22-53cm)2种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60.79%,36.45%;苹果梨园土壤A1层的松结态腐殖质表聚现象比荒地土壤剧烈;在A1、A2层,松结态FA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HA/FA比以苹果梨园明显高于荒地。(2)苹果梨园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荒地土壤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A1、A2层稳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苹果梨园稳结态FA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升-降-升趋势;苹果梨园稳结态HA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减小,且A2层稳结态FA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明显小于荒地;A2层HA/FA比表现为荒地>苹果梨园。(3)2种土壤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A1层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A2层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4)A1层松结态腐殖质相对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A2层相反;A1、A2层稳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紧结态腐殖质含量相当。苹果梨园松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A1>A2,稳结态腐殖质含量表现为A1<A2。松/紧比在A1层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A2层表现为苹果梨园<荒地;苹果梨园土壤A1层松结态∶稳结态∶紧结态为3.4∶2.0∶4.6,A2层为2.1∶3.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结合态腐殖质 组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文利 刘东红 李蕾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1-53,共3页
大学物理实验改革是当今培养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必然需求。本文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性尝试。... 大学物理实验改革是当今培养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必然需求。本文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性尝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物理教学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文利 李蕾 刘东红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59-60,共2页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物理学实验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套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物理学实验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套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是基础科学的典型范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为现代科技进步代表的纳米技术、计算机、超导、生物工程等全部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物理学是一切科技文化的基础科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 教学改革 物理学实验 学生 基础学科 自然科学 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保护地连作土壤肥力性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文利 马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4987-4988,共2页
为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采集了蔬菜保护地土壤及其邻近的露地土壤、露地菜园土壤及耕地土壤,共计60个样品,分别对其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处于较高的... 为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采集了蔬菜保护地土壤及其邻近的露地土壤、露地菜园土壤及耕地土壤,共计60个样品,分别对其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处于较高的养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保护地 连作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天类和马齿苋类植物耐旱性快速评价方法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文利 叶建军 +3 位作者 余世孝 孙淑玲 李恒威 魏道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3907-13910,13917,共5页
[目的]建立快速、标准化测定景天类、马齿苋类植物耐旱性的评价方法。[方法]以佛甲草、松叶景天、毛马齿苋为试验对象,比较了它们的叶片结构,研究了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干旱胁迫对它们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对... [目的]建立快速、标准化测定景天类、马齿苋类植物耐旱性的评价方法。[方法]以佛甲草、松叶景天、毛马齿苋为试验对象,比较了它们的叶片结构,研究了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干旱胁迫对它们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对快速评价3种植物抗旱性的有效性。[结果]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干旱胁迫能显著提高3种植物耐旱性的筛选效率,建议以此为基础建立景天类、马齿苋类植物快速评价方法;叶片结构特征和形态变化与水分代谢紧密相关,可作为3种植物耐旱性评价的基本依据;干旱胁迫后,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反映了3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可作为耐旱性评价的参考;SOD、POD活性与3种植物对干旱的抵抗力不一致,不宜作为耐旱性评价的指标。[结论]综合叶片解剖学、形态变化及复水试验结果,得到耐旱性强弱为毛马齿苋>佛甲草>松叶景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顶绿化 人工气候箱 景天类 马齿苋类 抗旱性 快速评价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失重对IL-2诱导的人NK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文利 朱霞 +4 位作者 赵莉 杨喜玲 曹菲 黄勇 穆沛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97-1300,1305,共5页
目的明确模拟失重对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的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回转细胞模拟失重条件培养人NK细胞,CCK-8法检测NK细胞增殖活性、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明确模拟失重对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的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回转细胞模拟失重条件培养人NK细胞,CCK-8法检测NK细胞增殖活性、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γ干扰素(IFN-γ)产生水平,反转录PCR检测NK细胞IL-12β1和IL-12β2受体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重力组相比,模拟失重培养24 h和48 h后,IL-2诱导的NK细胞增殖水平分别下降13.6%和31%,凋亡率分别增加8%和19%,IFN-γ分泌水平分别降低25.2%和47.8%,杀伤活性分别下降7%和18%,IL-12刺激IL-2预处理NK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分别降低21.8%和58.8%,同时,NK细胞IL-12β1和IL-12β2受体mRN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模拟失重抑制IL-2诱导的NK细胞增殖、IFN-γ产生和杀伤活性,并进一步通过下调IL-12受体mRNA表达抑制IL-12诱导的IFN-γ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杀伤活性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地区农村校外青少年出路和生产技能需求状况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文利 姜景一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36,共5页
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干农活、做家务和外出打工是贫困地区青少年辍学或初中毕业后的主要出路;对城市的不信任感成为他们进城打工的最大障碍,正确引导势在必行;他们学习生产技能的需求有较大... 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干农活、做家务和外出打工是贫困地区青少年辍学或初中毕业后的主要出路;对城市的不信任感成为他们进城打工的最大障碍,正确引导势在必行;他们学习生产技能的需求有较大缺口,需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贫困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相对匮乏,亟待加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校外青少年 生产技能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地区农村校外青少年教育状况调查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文利 姜景一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通过对我国十省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农村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遇到挑战,要实现国家对农村地区"普九"的既定目标任重而道远;家庭贫困依然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但厌学是辍学不容... 通过对我国十省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农村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遇到挑战,要实现国家对农村地区"普九"的既定目标任重而道远;家庭贫困依然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但厌学是辍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校外青少年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碳源/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文利 姜亮亮 +3 位作者 刘冰 刘睿 肖作林 张议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6-1467,共12页
植被生态系统对植被碳汇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选择1981-2019年全球逐日NEP模拟数据产品,对1981-2019年中国植被碳源/汇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确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碳源/汇的影响区域,并量化生态修复... 植被生态系统对植被碳汇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选择1981-2019年全球逐日NEP模拟数据产品,对1981-2019年中国植被碳源/汇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确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碳源/汇的影响区域,并量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植被碳汇的成效。(1)通过使用BFAST模型监测NEP年际突变范围,确定2001年为时间断点,对比分析1981-2001年与2001-2019年NE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2)1981-2001年段植被碳汇大范围呈现递减趋势。2001-2019年,中国整体植被碳汇增加,尤其是北部地区NEP增长趋势显著。(3)1981-2001年中国北部地区植被固碳能力下降,受降水、辐射影响为主。2001-2019年,大部分地区NEP变化与降水相关性显著。(4)1981-2001年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碳源/汇变化占总面积的4%,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2001-2019年中国植被碳源/汇变化由人类活动影响占比提高至26.23%,其中植被固碳能力提升占比25.22%。气候变化负向影响植被固碳能力较于1981-2001年减少约30%。说明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减少气候变化对植被的负面影响。(5)2019年相较于2001年净碳储量价值明显增长,大多地区生态修复与治理投资经济效率呈正比。此外,中国北部地区植被碳汇得到有效改善。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投资,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源/汇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生态工程 BFAS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