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底埋藏黄土及沿岸出露黄土的成因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敬圃 赵松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3-368,共6页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部分发生沙漠化,在下风头形成黄土堆积。部分黄土被全新世海相层覆盖形成埋藏黄土,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及山东半岛沿岸则形成出露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沙漠化 埋藏黄土 黄土 海底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中国陆架沙漠化环境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敬圃 于洪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陆架 沙漠化环境 成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及其对陆架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敬圃 林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太平洋 台风 陆架环境 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时干冷环境在陆架区的扩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干冷环境 陆架区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时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古海洋学 西太平 边缘海区 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大气中CO_2含量的变化及其海洋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大气 二氧化碳 海洋因素 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与中国东部“出露陆架大平原”的形成
7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低海面 陆架 平原 晚更新世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科学研究与全球变化
8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海洋科学 全球变化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黏土矿物的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6
9
作者 葛倩 初凤友 +3 位作者 刘敬圃 杜远生 薛佐 方银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6,共10页
南海表层黏土矿物组合主要包括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这些矿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水深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而物源区的不同是导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结合在南海西部和北部的工作以及近年来其他学者发表的南海表层黏土矿... 南海表层黏土矿物组合主要包括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这些矿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水深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而物源区的不同是导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结合在南海西部和北部的工作以及近年来其他学者发表的南海表层黏土矿物资料将其大致分为东南西北4个部分,并确定各自的物源区。台湾和吕宋岛是南海东部表层黏土矿物的主要来源;湄公河、婆罗洲、巽他陆架和印度尼西亚岛弧是南海南部的主要物源区;南海西部表层黏土矿物主要来自红河、湄公河、珠江、台湾、巽他陆架、印度尼西亚岛弧以及婆罗洲;珠江、台湾、长江和吕宋岛则是南海北部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黏土矿物 分布特征 物源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10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事件3与古文化变迁 被引量:6
11
作者 葛倩 刘敬圃 +2 位作者 初凤友 杜远生 薛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2,共8页
全新世事件3是1997年由Bond等提出的、指的是发生在4.2 ka BP左右的冷事件。此后,冰心、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石笋和泥炭等各种地质载体被广泛用于全新世事件3的研究当中。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 全新世事件3是1997年由Bond等提出的、指的是发生在4.2 ka BP左右的冷事件。此后,冰心、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石笋和泥炭等各种地质载体被广泛用于全新世事件3的研究当中。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以冷干的气候条件为主,而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部分地区则以冷湿的气候条件为主。同时,这次冷干或者冷湿的气候波动对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古文化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造成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阿卡德帝国、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全新世事件3的主要成因很可能是当时太阳活动减弱,一方面导致北大西洋表层浮冰增加,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减弱了温盐循环,使海陆温差减小,季风减弱;另一方面使热带幅合带南移,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形成干旱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事件3 古文化变迁 太阳活动 温盐循环 热带幅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的东亚季风记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倩 刘敬圃 +2 位作者 初凤友 薛佐 刘春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106,共6页
东亚季风作为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气候,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分量,所以对于东亚季风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全新世作为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其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 东亚季风作为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气候,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分量,所以对于东亚季风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全新世作为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其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泥质沉积 东海陆架 海平面 全球气候系统 世高 全球大气环流 演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