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粒度黄大茶粉的添加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歌兴 钟杨 +6 位作者 汪钰祺 万超华 张雪婷 孙玥 李雪玲 刘政权 梁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为探究不同粒度黄大茶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粗粉、细粉、超微Ⅰ、超微Ⅱ和超微Ⅲ5种茶粉分别等量加入到面粉中制成含茶面团。采用粉质仪、质构仪、流变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不同粉体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 为探究不同粒度黄大茶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粗粉、细粉、超微Ⅰ、超微Ⅱ和超微Ⅲ5种茶粉分别等量加入到面粉中制成含茶面团。采用粉质仪、质构仪、流变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不同粉体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黄大茶粒度的减小,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提高(P<0.05),而混合面团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值提高,且G′值占主导地位。蛋白弱化度、峰值黏度、回生值和糊化焓主要呈现下降趋势,拉伸阻力和拉伸长度先上升后下降。本研究显示添加不同粒度的黄大茶粉会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产生影响。尤其是超微Ⅱ的添加能够有效改善面团的热机械学及流变特性。本研究结果有望为含茶面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超微粉 小麦面团 流变特性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抹茶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政权 张惠 +3 位作者 王会芳 肖志鹏 程淑华 张正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8-204,共7页
以抹茶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温度(-18、4、25、37℃)条件下抹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并构建抹茶货架期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各贮藏温度下抹茶的叶绿素含量、绿度、茶多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感官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而水分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 以抹茶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温度(-18、4、25、37℃)条件下抹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并构建抹茶货架期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各贮藏温度下抹茶的叶绿素含量、绿度、茶多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感官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而水分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抹茶各品质指标中水分质量分数、叶绿素含量与感官评分相关性最高。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抹茶货架期预测模型,水分和叶绿素预测模型中活化能Ea分别为10269.77、7140.86 kJ/mol,指前因子k0分别为0.6594、0.0262,且理论货架期与实际货架期较为相符,因此建立的模型可以以水分质量分数和叶绿素含量为品质指标对抹茶的货架期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货架期 水分 叶绿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和HS-SPME结合GC-MS分析霍山黄大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34
3
作者 朱晓凤 刘政权 +3 位作者 宛晓春 陶勐 肖志鹏 程淑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4-221,共8页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霍山黄大茶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对2种方法所得的香气成分进行...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霍山黄大茶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对2种方法所得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有很大差异,SDE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74种,HS-SPME法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有76种,2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组分有44种。糠醛、5-甲基呋喃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水杨酸甲酯等是构成霍山黄大茶香气的重要物质,2种方法测出的相对含量都在2%以上。2种方法特有香气化合物分别有30、32种,苯乙烯、苯乙醛、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亚麻酸等仅在SDE法中检出,HS-SPME法中特有苯甲醛、十四烷、香叶基丙酮等香气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黄大茶 香气 同时蒸馏萃取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话银行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刘政权 张玉昭 《中国信用卡》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1993年6月,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五年多的建设,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已基本竣工。主要为银行ATM网络互联系统和直联或间联POS网络系统,实现银行卡业务联营和终端设备共享,其业务是传统跨行ATM提款和POS刷卡消... 1993年6月,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五年多的建设,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已基本竣工。主要为银行ATM网络互联系统和直联或间联POS网络系统,实现银行卡业务联营和终端设备共享,其业务是传统跨行ATM提款和POS刷卡消费业务。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银行卡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银行卡网络中心要适应形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银行服务系统 系统设计 银行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上个人支付服务系统介绍
5
作者 刘政权 张玉昭 《中国信用卡》 2000年第2期64-66,共3页
1993年6月,国家启动了银行卡工程(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工程),经过了六年多的建设,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已基本竣工。系统主要为银行ATM网络互联系统和直联或间联POS网络系统,可实现银行卡业务联营和终端设备共享,其业务是传统... 1993年6月,国家启动了银行卡工程(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工程),经过了六年多的建设,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系统已基本竣工。系统主要为银行ATM网络互联系统和直联或间联POS网络系统,可实现银行卡业务联营和终端设备共享,其业务是传统跨行ATM提款和POS刷卡消费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卡 网上个人支付服务系统 INTERNET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抹茶粉体物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惠 王会芳 +3 位作者 艳艳 范正荣 张正竹 刘政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4-473,共10页
以物化特性为指标,利用生产型球磨机将碾茶进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径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μ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径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细... 以物化特性为指标,利用生产型球磨机将碾茶进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径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μ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径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细胞破碎程度显著增加,但茶粉主要成分的官能团结构并未见改变;当粒度细化到一定程度后,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大,颗粒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粘附及团聚现象;粉体的容重减小,这与粉体的孔隙率增大有关;由于茶样比表面积增大,粉体内部物质暴露,使得水分有所减少,总含水量降低;茶粉亮度逐渐升高,绿度增加;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样品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坏血酸和EGCG等物质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过程对抹茶的物化特性总体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茶 抹茶 超微粉碎 物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抹茶掺伪定性判别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开飞 王敬涵 +2 位作者 张惠 黄萧 刘政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41-244,249,共5页
本实验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法(PCA-LDA)和K最邻近法,对抹茶中添加白砂糖、麦芽糊精、桑叶粉、大麦苗粉的现象进行定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PCA-LDA的定性判别结果优于K最邻近法,纯抹茶与掺伪抹茶、纯抹茶... 本实验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法(PCA-LDA)和K最邻近法,对抹茶中添加白砂糖、麦芽糊精、桑叶粉、大麦苗粉的现象进行定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PCA-LDA的定性判别结果优于K最邻近法,纯抹茶与掺伪抹茶、纯抹茶与掺糖抹茶、纯抹茶与掺糊精抹茶、纯抹茶与掺桑叶粉抹茶、纯抹茶与掺大麦苗粉抹茶、4种掺伪抹茶的定性分析模型的校正集识别率为98.3%、100%、91.7%、100%、100%、100%;预测集识别率为96.5%、100%、87.5%、95.8%、90.3%、95.3%。由此可知,通过PCA-LDA建立的定性判别模型准确度和识别率都很好,能够快速、准确的对抹茶中是否掺伪进行定性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近红外光谱 品质判别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K最邻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脱除绿茶咖啡碱过程中茶叶香气变化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紫燕 刘政权 李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86-289,294,共5页
超临界CO2萃取是脱除茶叶中的咖啡碱的一种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它也会脱去茶叶中的一些香气物质。通过SDE香气萃取法和GC-MS香气分析的方法测定脱咖啡碱前后绿茶样品和萃取物的香气,结果表明脱咖啡碱前绿茶茶样的香气物质含量为21.44μg... 超临界CO2萃取是脱除茶叶中的咖啡碱的一种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它也会脱去茶叶中的一些香气物质。通过SDE香气萃取法和GC-MS香气分析的方法测定脱咖啡碱前后绿茶样品和萃取物的香气,结果表明脱咖啡碱前绿茶茶样的香气物质含量为21.44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β-紫罗兰酮、橙花叔醇、正己醛、α-紫罗兰酮、青叶醛和芳樟醇等。脱咖啡碱后绿茶茶样的香气物质含量为9.27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芳樟醇、正己醛、间二甲苯、青叶醛和β-紫罗兰酮等。萃取物的香气物质含量高达31.80μg/g,主要香气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二氢猕猴桃内酯、β-紫罗兰酮、正戊酸和苯乙醛等。香气物质总的损失率为56.76%,其中苯甲醛、甲基庚烯酮、反-2-辛烯醛、香叶醇和(E,E)-2,4-癸二烯醛损失严重。因此超临界CO2萃取脱除咖啡碱的过程中香气损失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咖啡因绿茶 超临界CO2萃取 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抹茶酱的制作工艺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敬涵 赵开飞 +2 位作者 黄潇 李晓娅 刘政权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4-97,105,共5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指标为评定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抹茶酱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抹茶酱的最佳工艺为:牛奶150%、淡奶油100%、白砂糖45.97%、抹茶6.13%、增稠剂0.38%,熬制时间16.87min生产出的抹茶酱色泽亮绿,茶味浓郁,具有独特...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指标为评定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抹茶酱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抹茶酱的最佳工艺为:牛奶150%、淡奶油100%、白砂糖45.97%、抹茶6.13%、增稠剂0.38%,熬制时间16.87min生产出的抹茶酱色泽亮绿,茶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酱 感官评定 响应面 最佳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汁红茶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洪涛 王敬涵 +1 位作者 冯巩 刘政权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5-69,共5页
生姜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以新鲜生姜和红茶为主要原料,将生姜汁与红茶结合在一起研制成姜汁红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姜汁与红茶的比例,红茶的种类,姜汁的提取方法,烘干... 生姜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以新鲜生姜和红茶为主要原料,将生姜汁与红茶结合在一起研制成姜汁红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姜汁与红茶的比例,红茶的种类,姜汁的提取方法,烘干时间以及烘干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姜汁最佳提取方法是用鲜姜削皮榨汁,最佳红茶是斯里兰卡红茶BOP1,最佳烘干温度与时间分别为75℃与70 min,红茶比姜汁最佳比例为1∶2(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红茶 姜汁提取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榴莲酥的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敬涵 黄潇 +2 位作者 张惠 唐旭怡 刘政权 《食品工程》 2017年第2期35-39,共5页
以小开酥制作工艺为基础,在普通酥类糕点中加入抹茶粉、榴莲,研制出具有保健功效的抹茶榴莲酥,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出其最佳配方为:水油皮比例1∶0.3∶0.4,油酥比例1∶0.5,抹茶粉添加量4%,白糖添加量33%,烘烤时间22 min。
关键词 抹茶粉 榴莲 酥类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丽红 刘政权 +2 位作者 紫燕 李真 陈勇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1期35-38,47,共5页
为科学分析比较球磨工艺和研磨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的品质,选择一级碾茶、余杭蒸青片、烘青绿茶片三种绿茶作为原料,分别采用球磨和研磨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通过感官审评、叶绿素含量分析、粒径测量及色泽检测对加工的绿茶粉进行品质分... 为科学分析比较球磨工艺和研磨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的品质,选择一级碾茶、余杭蒸青片、烘青绿茶片三种绿茶作为原料,分别采用球磨和研磨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通过感官审评、叶绿素含量分析、粒径测量及色泽检测对加工的绿茶粉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球磨机加工的超微绿茶粉粒径、色泽、香气、滋味均优于研磨机,基本保存了原料绿茶的风味特征,球磨工艺较为适合加工超微绿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绿茶粉 球磨机 研磨机 加工工艺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的陈皮六堡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巩 杨兰 +2 位作者 蒋菁云 黄桂华 刘政权 《饮料工业》 2018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了消除主观因素对陈皮六堡茶饮料配方确定的影响,得到较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采用感官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六堡茶、陈皮、维生素C、碳酸氢钠对陈皮六堡茶饮料综合评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陈皮六堡茶饮料的最佳配方:六堡茶质量浓... 为了消除主观因素对陈皮六堡茶饮料配方确定的影响,得到较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采用感官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六堡茶、陈皮、维生素C、碳酸氢钠对陈皮六堡茶饮料综合评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陈皮六堡茶饮料的最佳配方:六堡茶质量浓度5g/L,陈皮质量浓度2g/L,维生素C质量浓度0.2g/L,碳酸氢钠质量浓度0.15g/L。该研究结果将为六堡茶饮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陈皮 六堡茶 饮料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糖黄大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巩 朱晓凤 刘政权 《饮料工业》 2016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以黄大茶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既具有黄大茶独特风味,又有益健康的无糖饮料。以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浸提条件:茶水比1∶20、温度75℃、时间60min。在此基础上,将按最佳浸提条件得到的浸提液... 本文以黄大茶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既具有黄大茶独特风味,又有益健康的无糖饮料。以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浸提条件:茶水比1∶20、温度75℃、时间60min。在此基础上,将按最佳浸提条件得到的浸提液按一定的浓度梯度加入纯水稀释,确定最佳稀释量,并进行调配,筛选出该饮料的最佳配方:黄大茶浸提液20%、茶氨酸0.1g/L、VC0.05g/L、Na HCO30.03g/L。本研究结果将为黄大茶饮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无糖饮料 浸提 饮料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豇豆接茬秋黄瓜高效栽培技术
15
作者 管锋 刘政权 杨连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春豇豆 秋黄瓜 高效栽培 接茬 技术 经济效益 年产值 黄瓜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湘粤赣边村民政治文化及其引导培育
16
作者 唐中明 王常德 +1 位作者 朱力强 刘政权 《船山学刊》 2005年第1期90-92,96,共4页
本文分析了湘粤赣边村民政治文化特质及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趋势,并就如何认识这一特质,引导这一变化趋势,培育村民现代政治文化理念作了探讨。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培育方式 文化理念 政治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电网现状和“十五”发展规划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政权 《湖北水力发电》 2002年第3期4-7,共4页
分析华中电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华中地区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的“十五”发展规划。
关键词 华中电网 电源建设 电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泡用水中Mg^2+对红茶茶汤滋味品质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艳艳 许勇泉 +4 位作者 陈建新 汪芳 陈根生 尹军峰 刘政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4-20,共7页
研究水中Mg^2+对红茶茶汤滋味品质与理化成分浸出的影响,通过Mg^2+与主要味感物间的滋味互作效应分析探索其中的机制。研究表明,高质量浓度Mg^2+的水(≥16 mg/L)冲泡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并随着水中Mg^2+质量浓度的提高,冲泡茶汤的鲜味... 研究水中Mg^2+对红茶茶汤滋味品质与理化成分浸出的影响,通过Mg^2+与主要味感物间的滋味互作效应分析探索其中的机制。研究表明,高质量浓度Mg^2+的水(≥16 mg/L)冲泡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并随着水中Mg^2+质量浓度的提高,冲泡茶汤的鲜味、甜味、苦味下降,而涩味明显增强;茶汤中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以及Al^3+、B^3+、K^+、Na^+、S^6+等主要成分浸出含量呈下降趋势,部分解释了茶汤苦味、鲜味下降的成因。进一步研究发现,Mg^2+可增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咖啡碱和谷氨酸钠溶液的涩味,削弱EGCG和咖啡碱溶液的苦味、谷氨酸钠溶液的鲜味和蔗糖溶液的甜味,具有明显的滋味互作效应;随着Mg^2+质量浓度的增加,EGCG-蛋白质混合液形成的浊度显著上升,验证了Mg^2+可以增加红茶茶汤涩味强度的结论。本研究结果建议日常冲泡红茶应选用Mg^2+质量浓度较低的水(≤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 红茶茶汤 滋味品质 滋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滇红工夫茶汤综合感官品质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佳瑜 袁海波 +5 位作者 沈帅 邓余良 刘政权 谢佳灵 杨艳芹 江用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94-301,共8页
依据专家感官评价,将21个滇红工夫茶汤综合品质由好到差依次划分为甲、乙、丙三类,基于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得到112维的数据集用以表征茶汤综合品质。结果表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R^(2)_(Y)=0.937,Q^(2)=0.900... 依据专家感官评价,将21个滇红工夫茶汤综合品质由好到差依次划分为甲、乙、丙三类,基于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得到112维的数据集用以表征茶汤综合品质。结果表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R^(2)_(Y)=0.937,Q^(2)=0.900)可以实现3类茶汤的有效区分,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5筛选出S1(AHS)、S5(NMS)、B71和B32(橙花醇)、B27(月桂烯)、S4(CTS)、B29(柠檬烯)7个变量对分类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实现了对茶汤综合品质得分的定量预测:前者绝对误差在1.86分之内,相对误差在2.06%以内;后者绝对误差在3.57分之内,相对误差在4.07%以内。结果表明,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实现滇红工夫茶汤综合品质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为茶汤的品质控制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电子舌 电子眼 多源信息融合 滇红工夫茶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感官科学技术在茶叶风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燕红 尹军峰 +1 位作者 刘政权 许勇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2期5922-5929,共8页
分子感官科学是分析化学、感官鉴评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其主要内容是在分子水平上定性、定量地研究食品感官质量。分子感官科学技术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检测分析。茶叶风味主要是指香气和滋味,本文针对分子感官科学技术在茶叶风味... 分子感官科学是分析化学、感官鉴评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其主要内容是在分子水平上定性、定量地研究食品感官质量。分子感官科学技术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检测分析。茶叶风味主要是指香气和滋味,本文针对分子感官科学技术在茶叶风味上的应用,本文对分子感官科学技术中的香气提叐物稀释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以及定量描述分析法、滋味稀释分析法、半舌测试法、偏好性测试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在茶叶香气和滋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分子感官科学技术在茶叶感官质量分析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感官科学 茶叶风味 感官评价 检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