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离与对话:1930年代“京派”的鲁迅叙述
1
作者 刘振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1930年代,“京派”留下一笔数量可观的评论鲁迅的文字。与对左翼文学运动的态度相纠缠,“京派”对鲁迅的评价可作分期处理,肯定创作《呐喊》《彷徨》时期的“文学鲁迅”,批评加入“左联”后的“政治鲁迅”。当文坛出现“神”化鲁迅的倾... 1930年代,“京派”留下一笔数量可观的评论鲁迅的文字。与对左翼文学运动的态度相纠缠,“京派”对鲁迅的评价可作分期处理,肯定创作《呐喊》《彷徨》时期的“文学鲁迅”,批评加入“左联”后的“政治鲁迅”。当文坛出现“神”化鲁迅的倾向时,“京派”主张把鲁迅当作“人”而非“神”看待,强调鲁迅的个人主义心理。在“京派”纯正、严肃的文学批评观下,鲁迅文学的“抒情性”而非“政治性”成为“京派”理解鲁迅的突出概念。总的来说,1930年代“京派”的鲁迅叙述有着强烈的与左翼文坛对话的意味。鲁迅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资源,是“京派”针砭文坛、张扬自身文学理念的方法。但是,在日益政治化的1930年代,“京派”自觉与时代拉开距离,并对鲁迅的文学行动与左翼思潮加以指责,反映出其“非纯文学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鲁迅叙述 对话性 “非纯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