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预测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宇婷 赵磊 刘挨师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3-557,共5页
肺癌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辅助为主,晚期以化学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为主。影像组学检测方法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诊断和定性检... 肺癌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辅助为主,晚期以化学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为主。影像组学检测方法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诊断和定性检测及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其检测与定性、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本文现就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并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帮助等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方式 疗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双源CT大螺距高心率冠状动脉成像的量化与限度:一项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磊 郭佑民 +5 位作者 郝粉娥 杨晓光 吕铁钢 王泽锋 杨振兴 刘挨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5-310,共6页
目的通过小螺距扫描全心动周期重建模拟收缩末期触发大螺距扫描,定量评价收缩末期触发时间窗特征以指导高心率大螺距扫描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2例连续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全心动周期小螺距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层... 目的通过小螺距扫描全心动周期重建模拟收缩末期触发大螺距扫描,定量评价收缩末期触发时间窗特征以指导高心率大螺距扫描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2例连续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全心动周期小螺距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层厚为0.75 mm,层间距为13.75 mm,并以时间间隔10 ms进行0~700 ms拆分,并按0~400 ms组合图像以评价收缩末期触发时间窗。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心率为(75.52±8.73)次/min,平均收缩末期触发时间窗宽(STTW_w)绝对期相为(120.16±75.13)ms,相对期相为(14.70±8.74)%;平均收缩末期触发时间窗位(STTW_c)绝对期相为(148.31±51.79)ms,相对期相为(18.24±5.60)%。心率与STTW_c相对期相呈负相关(r=-0.306,P=0.016)。心率切点为86次/min(AUC=0.933,P=0.038)。结论本研究解释和揭示了高心率大螺距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特征,明确了其在心率大于80次/min患者应用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心率 冠心病 冠状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振兴 杨晓光 +2 位作者 郝粉娥 赵磊 刘挨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840-1842,1860,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腮腺肌上皮瘤的17例患者的CT资料。17例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32~60岁,中位年龄48岁,病程1~18个月。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目的探讨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腮腺肌上皮瘤的17例患者的CT资料。17例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32~60岁,中位年龄48岁,病程1~18个月。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CT平扫密度及三期强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为单发,左侧10例,右侧7例,9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其中腮腺浅叶8例,深叶6例,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肿瘤直径均<3cm,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强化。结论腮腺肌上皮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肌上皮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心率CT冠脉造影成功1例
4
作者 赵磊 刘挨师 王大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9期1317-1317,1320,共2页
患者女,67岁。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方式DDD),接通ECG综合导联后其心率无法被ECG心电监护仪识别(显示为低信号)。遂去除患者心电导联,将ECG心电监护仪设定为70bpm(起搏心率)。患者呈仰卧位,首先扫描正侧位定位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 患者女,67岁。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方式DDD),接通ECG综合导联后其心率无法被ECG心电监护仪识别(显示为低信号)。遂去除患者心电导联,将ECG心电监护仪设定为70bpm(起搏心率)。患者呈仰卧位,首先扫描正侧位定位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模拟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研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兴法 刘挨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4期45-48,52,共5页
随着CT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地位越来越突显,这种技术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上。64层甚至更高的MDCT可获得高精准的诊断率,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无创冠状动脉血管检查的可替代... 随着CT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地位越来越突显,这种技术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上。64层甚至更高的MDCT可获得高精准的诊断率,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无创冠状动脉血管检查的可替代方法。近来临床试验和科研通过CCTA更多倾向于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本文简要讨论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发展过程、斑块形态描述及界定与SPECT核素心肌功能显像比较。希望在临床检查中能够有全面、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作为无创检查金标准来界定斑块形态以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脑造影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斑块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