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吸附过滤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丽艳 姜子健 刘战剑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3,共8页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锰改性硅藻土,结果表明其对Zn^(2+)吸附能力均有一定提升.而对比不同的改性方法后发现,高锰酸钾水热法对硅藻土的改性效果最为显著,对Zn^(2+)的吸附量达到24.3 mg/g,比原硅藻土提高了32.50%.在此基础上,采用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烧结改性硅藻土,制备出具有吸附和过滤功能的多孔陶瓷.循环流动吸附过滤装置测试改性前后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处理含Zn^(2+)和含碳颗粒的料液,结果发现对质量浓度为10 mg/L的Zn^(2+)的去除率分别为59.72%和71.23%,对固含量为2 g/L的含碳颗粒的去除率分别为97.16%和99.74%.通过压汞仪(MIP)和X射线显微CT(XMT)分析改性前后硅藻土块的孔隙结构,发现直径小于30μm的小孔数量增加了155.50%,平均孔径由1084.98 nm下降至880.02 nm,同时孔隙率由65.90%下降至56.02%.通过对改性前后多孔陶瓷的1500个切面扫描,发现其面孔隙率有所下降,陶瓷致密性上升.同时,改性使多孔陶瓷块内部孔道的迂曲度从6.334提高到9.606.改性工艺有效地改善了硅藻土基多孔陶瓷的孔隙结构,提升了吸附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改性 多孔陶瓷 过滤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功能微胶囊的自修复超疏水防腐阻垢涂层
2
作者 陈柽浩 金子钰 +3 位作者 房云涛 朱林烽 张曦光 刘战剑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8,46,共8页
针对传统油井管涂层苛刻工况下存在的腐蚀、结垢问题,通过界面聚合法分别制备了负载羟基氟硅油和乙二胺四乙酸锌钠的2种微胶囊(MC),并引入碳纳米纤维(CNF)构建立体网状结构,利用喷涂法制备自修复超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氟硅树脂(FSR)/M... 针对传统油井管涂层苛刻工况下存在的腐蚀、结垢问题,通过界面聚合法分别制备了负载羟基氟硅油和乙二胺四乙酸锌钠的2种微胶囊(MC),并引入碳纳米纤维(CNF)构建立体网状结构,利用喷涂法制备自修复超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氟硅树脂(FSR)/MCs/CNF涂层。通过低表面能和网状结构的协同作用捕获气膜,在水/涂层界面有效抑制腐蚀性离子的渗透和Ca CO_(3)垢核的形成。此外,微胶囊分别赋予涂层自修复和螯合成垢离子的能力,使涂层防腐阻垢性能进一步提升。涂层使铝板结垢量减少0.205 mg/cm^(2),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降至0.051 V和1.15×10^(-9) A/cm^(2)。该涂层还具备良好的耐磨、化学稳定性和自清洁性,分别经过250次磨损循环和UV照射72 h始终保持超疏水性,100次污染循环始终保持原始的清洁度。该涂层可以满足油井管等苛刻条件下的防腐阻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自修复 微胶囊 防腐 阻垢 聚偏氟乙烯 氟硅树脂 碳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应用的石墨烯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3
作者 何大方 吴健 +3 位作者 刘战剑 沈丽明 汪怀远 暴宁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88-2894,共7页
二维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光、电、热和力学等性能,在众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被誉为下一代关键基础材料。然而,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的瓶颈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率、规模化、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地制备高质量石墨烯产品。... 二维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光、电、热和力学等性能,在众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被誉为下一代关键基础材料。然而,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的瓶颈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率、规模化、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地制备高质量石墨烯产品。本综述系统地比较了现有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结合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阐明了材料化学工程的放大理论和方法是解决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和应用瓶颈性问题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性能 应用 制备 分离 产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涂层在防腐阻垢领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战剑 付雨欣 +4 位作者 任丽娜 张曦光 袁中涛 杨楠 汪怀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99-3011,共13页
近年来,超疏水涂层在防腐阻垢领域的研究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制备人工超疏水表面的两个关键条件——纳微多级结构和低... 近年来,超疏水涂层在防腐阻垢领域的研究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制备人工超疏水表面的两个关键条件——纳微多级结构和低表面能。随后又详细地阐述了超疏水涂层防腐阻垢的相关机理:(1)特殊纳微结构截留的空气层可以有效地隔绝腐蚀环境并且影响结垢的生长形态;(2)极低的表面能可以极大降低腐蚀介质和结垢离子的黏附强度。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超疏水涂层在防腐阻垢领域的研究进展,针对各项研究成果的原理及其优势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指出了超疏水涂层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制备方法复杂、机械耐久性差、化学稳定性不足等。最后,从涂层材料的选取、制备工艺的改进、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超疏水涂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涂层 防腐蚀 阻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战剑 杨金月 +2 位作者 景境 张曦光 汪怀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受自然界超浸润现象的启发,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油水分离优势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基础模型,包括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随后指出设计三... 受自然界超浸润现象的启发,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油水分离优势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基础模型,包括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随后指出设计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的关键是调控材料的表面能和纳微结构,总结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存在的独特优势,包括空隙率高、密度小、质地轻、比表面积大等特性;揭示了常见的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的油水分离原理,包括表面介质或基团对油滴/水滴的吸附效应以及不同亲疏性的选择效应。基于此,概括了不同种类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三维超浸润多孔海绵、三维超浸润多孔泡沫、三维超浸润多孔气凝胶,并针对不同类型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过程中存在的独特优势和缺陷进行了总结,指出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研究出机械性能稳定、回弹性好、具备持久分离效果的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超浸润 多孔材料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浸润油水分离膜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景境 刘战剑 +2 位作者 张曦光 任丽娜 汪怀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82,224,共12页
受到自然界中动植物表面超疏水/超亲水特性的启发,仿生超浸润膜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油水分离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对影响膜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基础模型进行分析,包括Young方程、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总结了制备超浸... 受到自然界中动植物表面超疏水/超亲水特性的启发,仿生超浸润膜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油水分离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对影响膜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基础模型进行分析,包括Young方程、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总结了制备超浸润膜材料需要调控的2个关键因素——表面张力和纳微多级结构。其次,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超浸润膜的油水分离过程,概述了超浸润油水分离膜的技术优势,包括油水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能耗低等。揭示了常见超浸润膜对稳定油水乳液的分离机理,即基于膜孔径小于乳液尺寸的筛分效应;通过膜材料对油水截然相反的浸润性实现界面破乳和选择性分离。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常见超浸润油水分离膜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膜、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Janus膜、智能响应膜,并对不同类型的超浸润膜材料在分离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超浸润膜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浸润性 膜材料 乳化油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