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水平与肠道菌群及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性
1
作者 曹君阳 马春星 刘志娜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1-507,共7页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信使RNA(mRNA)、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水平与肠道菌群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信使RNA(mRNA)、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水平与肠道菌群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定期产检并分娩的GDM合并PPROM的孕妇98例作为GDM合并PPROM组,GDM未发生PPROM的孕妇102例作为GDM未合并PPROM组、正常孕妇10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3组孕妇肠道菌群、血清sTREM-1 mRNA和HMGB1 mRNA水平;分析GDM孕妇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GDM孕妇发生PPROM的影响因素及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对GDM孕妇发生PPROM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DM未合并PPROM组和GDM合并PPROM组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梭杆菌菌落数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显著降低(P<0.05)。GDM合并PPROM组分娩孕周较对照组和GDM未合并PPROM组显著降低(P<0.05)。与GDM未合并PPROM组比较,GDM合并PPROM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显著降低(P<0.05),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梭杆菌菌落数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GDM未合并PPROM组、GDM合并PPROM组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水平依次升高(P<0.05)。GDM孕妇血清sTREM-1 mRNA与HMGB1 mRNA呈正相关(r>0,P<0.05);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与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梭杆菌菌落数均呈正相关(r>0,P<0.05),与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均呈负相关(r<0,P<0.05)。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梭杆菌、sTREM-1 mRNA、HMGB1 mRNA是影响GDM孕妇发生P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是影响GDM孕妇发生PPROM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血清sTREM-1 mRNA和HMGB1 mRNA联合预测GDM孕妇发生PPROM的曲线下面积(AUC)(0.922)较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各自单独预测的AUC(0.829、0.841)更高(P<0.05)。结论:GDM孕妇血清sTREM-1 mRNA、HMGB1 mRNA均呈高表达,且合并PPROM的GDM孕妇血清二者升高趋势更为明显,二者与肠道菌群失衡和PPROM的发生有关,sTREM-1 mRNA和HMGB1 mRNA联合对预测PPROM发生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肠道菌群 未足月胎膜早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逆断层形成机制——以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层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 陈书平 +3 位作者 云金表 刘志娜 刘士林 季弘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西部盆地多发育陡倾逆冲断层,但对其成因仍未取得统一认识。色力布亚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部,是一条典型的陡倾逆冲断层,为研究陡倾断层的成因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根据最新地震剖面与地层分析认为,色力布亚断裂上部倾角约为65... 中国西部盆地多发育陡倾逆冲断层,但对其成因仍未取得统一认识。色力布亚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部,是一条典型的陡倾逆冲断层,为研究陡倾断层的成因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根据最新地震剖面与地层分析认为,色力布亚断裂上部倾角约为65°,经两期构造运动形成,第一期是加里东晚期运动—海西早期运动(362~439 Ma),第二期为喜马拉雅中期运动(5.3~23.3 Ma);正是断层的多期活动形成了上部的陡倾断层,即先存缓倾逆断层的活动改变了局部应力场,使最大主应力轴由水平变倾斜,随之产生的库伦断裂倾角变陡,并伴生反冲逆断层。同时利用数字砂箱模拟结果验证了上述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力布亚断裂 塔里木盆地 陡倾逆断层 数字砂箱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麻黄山西工区走滑断层构造特征与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罗良 贾会冲 +5 位作者 杨明慧 刘雅蓉 黎小伟 杨飞 刘志娜 白东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0-1225,共16页
麻黄山西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的前端部位,以石炭—二叠系煤系滑脱层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变形层,并受燕山期走滑断层作用表现出分段变形特征。深层原地构造系统沙窝子断层以北的正断层构成多米诺组合型式,而沙窝子与圈... 麻黄山西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的前端部位,以石炭—二叠系煤系滑脱层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变形层,并受燕山期走滑断层作用表现出分段变形特征。深层原地构造系统沙窝子断层以北的正断层构成多米诺组合型式,而沙窝子与圈湾子断层之间的正断层组合成堑垒式。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以NEE向芦沟子—新泉井断层为界,划分为变形特征差异明显的南、北两段,北段相对南段变形强烈。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显示,麻黄山西工区上、下构造变形层内发育的走滑断层均为调节差异挤压作用形成的撕裂断层,断层走向与挤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原地构造系统的先存正断层在走滑作用下产生牵引,邻近走滑断层的正断层走向发生明显偏转。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北段山前强烈冲断作用对盆内产生较为明显影响;而南段山前冲断作用并未对盆内产生明显影响,仅发育少量小规模逆断层。相较于二维模拟,三维模拟能够实现平面与剖面的综合分析,完整认识上、下构造变形层多条走滑断层的变形过程与形成机制,为麻黄山西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麻黄山西 三维数值模拟 走滑断层 差异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地质学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志娜 方琳浩 于福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全英文教学的开展是我国高等教学国际化教学发展的产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18年秋季开始招收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班,《普通地质学》是该班留学生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背景下,作者开展了《普通地质学》全英文理论与实践教学。文章... 全英文教学的开展是我国高等教学国际化教学发展的产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2018年秋季开始招收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班,《普通地质学》是该班留学生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背景下,作者开展了《普通地质学》全英文理论与实践教学。文章系统回顾了该门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历程,重点总结了针对大多数母语为非英语的留学生开展全英文教学中的体会与经验,详细阐述了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新做法与新探索,以供其他地质院校在实施《普通地质学》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英文教学 普通地质学 野外实践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存断层产状及其组合关系对反转构造变形影响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倩倩 刘志娜 +3 位作者 余一欣 唐贤君 陈石 彭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5,共14页
反转构造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研究了先存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关系和距离挤压端的远近等因素对断层的反转构造发育及其反转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先存断层的产状及... 反转构造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研究了先存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关系和距离挤压端的远近等因素对断层的反转构造发育及其反转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先存断层的产状及其距离挤压端的远近会影响先存断层的反转次序、反转量,进而影响盖层内反转构造的发育。当先存正断层倾向指向挤压端时,若缓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反转,而远离挤压端的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背离挤压端时,无论靠近还是远离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均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相对(地堑)时,若缓倾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明显反转,而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在先存断层均发生反转的模型中,无论先存断层倾角大小,靠近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均大于远离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离散元模拟结果还与西湖凹陷垂直于反转构造带走向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有很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模拟 反转构造 先存断层产状 反转次序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伸展叠加变形二维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易 于福生 刘志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是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构造地质现象,是裂陷盆地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成藏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研究仍处于几何学描述阶段,缺乏对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解析。本文采用构造地质研究领... 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是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构造地质现象,是裂陷盆地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成藏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研究仍处于几何学描述阶段,缺乏对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解析。本文采用构造地质研究领域中新兴的模拟方法——离散元,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断裂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上下两套伸展断裂系统之间是否存在韧性滑脱层(泥岩层或膏岩层)是分层叠加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2)中间韧性地层隔断了下部断层向上的继承性发育,从而形成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分层伸展,垂向上叠加的变形特征;(3)受韧性地层侧向牵引作用影响,上部断裂系统的横向展布明显扩大;(4)在相同岩性条件下,降低伸展速度会显著降低两侧断层发育的差异性,但不会改变垂向上分层伸展的变形特征。研究解析了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伸展叠加变形 离散元模拟 断层 脆性层 韧性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俯冲变形过程二维离散元模拟——对东海陆架盆地成因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一丹 于福生 +2 位作者 刘志娜 王于恒 王逸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3-173,共11页
俯冲变形作用是板块汇聚过程中存在的构造地质现象,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板块俯冲变形的研究尚不完善,俯冲角度变化对变形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中国东海大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 俯冲变形作用是板块汇聚过程中存在的构造地质现象,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板块俯冲变形的研究尚不完善,俯冲角度变化对变形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中国东海大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制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利用构造地质领域中新兴的离散元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板块俯冲变形演化过程,并将实验结果与菲律宾板块向中国东海俯冲部位地层相比较,结果表明:①板块俯冲变形特征与俯冲角度有关,俯冲角度不同,其最终形成的变形样式也不同;②断层数目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加,断层所扩展的水平距离随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且不同俯冲角度下相同位置所形成的断距不同;③俯冲楔高度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地壳变形幅度越大,且最终形成俯冲楔形态类型不同;④反冲断层形成时间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越来越晚;⑤实验模拟结果与实例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解析了不同俯冲角度下板块俯冲变形的演化过程,有助于对板块汇聚过程中俯冲变形作用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俯冲变形 离散元模拟 断层 俯冲角度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