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头状涎腺瘤恶变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德裕 翦新春 +1 位作者 徐普 黄谢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76,共2页
乳头状涎腺瘤(sialadenoma papilliferu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外生性涎腺肿瘤,乳头状涎腺瘤发生恶变者非常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牙龈的乳头状涎腺瘤恶变病例,通过对该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随访... 乳头状涎腺瘤(sialadenoma papilliferu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外生性涎腺肿瘤,乳头状涎腺瘤发生恶变者非常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牙龈的乳头状涎腺瘤恶变病例,通过对该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涎腺瘤 恶变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QPCR验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媛 翦新春 刘德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阐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关键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基因芯片的分析数据,筛选出10个候选基因CXCL8、CXCL1、PTPRZ1、WDR66... 目的:探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阐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关键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基因芯片的分析数据,筛选出10个候选基因CXCL8、CXCL1、PTPRZ1、WDR66、DKK1、COX6A2、ATP1A2、TPM1、ABCA8、MIB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在OSF癌变组织12例、非OSF癌变组织10例和正常组织8例中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用2^(-ΔΔCT)法分析比较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XCL1、PTPRZ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TMP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XCL1、PTPRZ1、TPM1基因对OSF癌变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OSF癌变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鳞癌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肌筋膜骨膜瓣设计和血管网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3
作者 潘小萌 黄谢山 +6 位作者 余海 翦新春 石小田 刘德裕 陈尧卉 白真玉 韩静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测量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内耳后动脉的走行长度、分布宽度及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例尸体头颅标本行血管铸型,其中1例行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后X线摄影,分别测量耳后动脉走行的长度、分布的宽度及范围。结果:耳后... 目的:测量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内耳后动脉的走行长度、分布宽度及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例尸体头颅标本行血管铸型,其中1例行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后X线摄影,分别测量耳后动脉走行的长度、分布的宽度及范围。结果: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12.54(11.54-13.70)cm;平均最大宽度分布6.74(5.54-7.93)cm;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造影测得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为7.84(7.72-7.95)cm;平均最大分布宽度为4.57(4.28-4.85)cm。结论:在临床上,制取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平均最大切取面积为12.54cm×6.7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肌筋膜骨膜瓣 血管铸型 应用解剖学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林火规律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德裕 《森林防火》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27,共3页
西藏东南部林火规律初探刘德裕(西藏林芝地区防火办)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的藏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区域内的林芝、米林、朗县、工布江达、波密、察隅、墨脱等7县。行政区划隶属林芝地区。其实际控制线内森林面积... 西藏东南部林火规律初探刘德裕(西藏林芝地区防火办)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的藏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区域内的林芝、米林、朗县、工布江达、波密、察隅、墨脱等7县。行政区划隶属林芝地区。其实际控制线内森林面积为213万多hinZ,森林资源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 规律 西藏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FAL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白真玉 王铠 +1 位作者 刘德裕 黄谢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lncRNA)FAL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5年5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9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lncRNA)FAL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5年5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9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以50例健康人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lncRNA FAL1在两组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lncRNA FAL1表达结果的中位值将OSCC组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分析lncRNA FA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lncRNA FAL1的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影响OSCC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Cox分析。结果:OSCC组lncRNA FA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ncRNA FAL1与临床分期、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ncRNA FAL1低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均是影响OSC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OSCC患者组织中lncRNA FAL1高表达,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长链非编码RNAFAL1 临床意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