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攻邪、补益两大学派学术分歧的原因探讨
1
作者 刘庆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2-414,共3页
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派与以薛己为代表的补益派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两大派别,这两大派别的学术主张针锋相对,但在中医学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认为造成这两大派别学术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攻、补两派医家所诊治患者群的不同。
关键词 攻邪 补益 学派 患者群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阴阳与事物的一分为二
2
作者 刘庆帮 姚惠萍 《国医论坛》 2001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阴阳 动静 太极 一分为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肾汤对DN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_1、CTGF及F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华东 李璇 +4 位作者 刘必成 刘庆帮 马坤岭 刘芳 周成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观察复肾汤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及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小剂量注射STZ+CFA建立DN模型,分为模型组、复肾汤不同剂量治疗组(FST 2.5 g/kg组、FST 7.5 g/kg组、FST 22.5 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14周后,轻... 目的观察复肾汤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及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小剂量注射STZ+CFA建立DN模型,分为模型组、复肾汤不同剂量治疗组(FST 2.5 g/kg组、FST 7.5 g/kg组、FST 22.5 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14周后,轻取肾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FN的表达。结果 FST 7.5 g/kg组、FST 22.5 g/kg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CTGF、FN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复肾汤能够降低DN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FN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肾组织TGF-β1、CTGF、FN的表达,减少ECM聚积而改善DN肾脏病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肾汤 糖尿病肾病 TGF-β1 CTGF F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药后症状反剧而向愈举隅及其机理分析
4
作者 刘庆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6期539-540,共2页
中医治疗疾病,始终强调辨证论治,而非见痛止痛、见泄止泄、见咳止咳,即不是简单的对症治疗。许多症状既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往往又同时是正气祛除邪气、疾病本身向愈之经过。比如痰浊蕴肺之咳嗽,痰净则咳止;湿热积滞之泄痢,积尽则泄已。... 中医治疗疾病,始终强调辨证论治,而非见痛止痛、见泄止泄、见咳止咳,即不是简单的对症治疗。许多症状既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往往又同时是正气祛除邪气、疾病本身向愈之经过。比如痰浊蕴肺之咳嗽,痰净则咳止;湿热积滞之泄痢,积尽则泄已。在临床中,往往存在用药切中病机,服药后症状反见短暂的加重,继服则症状彻底消失,最终获得痊愈的情况,应当引起重视。现举例说明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药眩瞑 病案 扶正祛邪 迟发性痤疮 帕金森综合征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阴黄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4
5
作者 姚惠萍 刘庆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 ,提出阴黄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 3个历史阶段。汉代以前虽无阴黄之名 ,但《黄帝内经》、《伤寒论》论黄疸都隐含了阴黄的一面 ,属阴黄理论奠基阶段 ;隋唐及宋代 ,虽有阴黄病名 ,但对其含义所述不一 ,为阴黄理论的...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 ,提出阴黄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 3个历史阶段。汉代以前虽无阴黄之名 ,但《黄帝内经》、《伤寒论》论黄疸都隐含了阴黄的一面 ,属阴黄理论奠基阶段 ;隋唐及宋代 ,虽有阴黄病名 ,但对其含义所述不一 ,为阴黄理论的提出、探索阶段 ;宋代以后至明清 ,阴黄理论则渐趋完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阴黄 历史沿革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