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
1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刘广全 安钰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郭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至下设置了5个样地,调查各样地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立地条件等,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了200 cm深度的土壤密度。[结果]在东坡、西坡、南坡,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基本表现为线性增加,土层每加深10 cm土壤密度平均增加0.0062,0.0036,0.0075 g/cm^(3),其原因为植被根系、土壤有机质、压实作用的土层差异。在0—200 cm土层,东坡和南坡土壤密度坡面均值均为1.22 g/cm^(3),低于西坡(1.26 g/cm^(3))。3个坡面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存在差异,东坡、西坡、南坡沿坡变化表现为逐渐增加或先增后减、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整体上为坡面下部大于上部,主要原因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恢复年限等坡面差异。以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100 m土壤密度坡面滑动平均值的变化量评价坡面尺度效应,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坡面尺度效应在东坡为0.032(g/cm^(3))/100 m,在西坡为0.024(g/cm^(3))/100 m(离坡顶0—250 m)和-0.007(g/cm^(3))/100 m(离坡顶250—329 m),在南部为-0.011(g/cm^(3))/100 m(离坡顶0—140 m)和0.018(g/cm^(3))/100 m(离坡顶140—368 m)。构建3个坡面不同坡位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密度与坡面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式(R2>0.80,p<0.0001),且基于拟合关系式预测的土壤密度坡面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藉此可由任一坡位样地土壤密度测定值准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和坡位差异明显,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对土壤密度坡面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主要作用因子对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的贡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密度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植被类型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探析
2
作者 张红武 高峰 +5 位作者 高丽娜 刘广全 穆兴民 张宽地 尚志强 王玲玲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65-78,93,共15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范等层面论述了研究方法,对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明确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水资源承载力及阈值,破解人工退化植被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难题;(2)构建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技术和多位一体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多技术集成;(3)构建十大孔兑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治理 生态修复 研究方法 创新点 十大孔兑流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红武 刘广全 +4 位作者 张宽地 史世斌 穆兴民 王玲玲 高丽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广义水资源承载力及其阈值,十大孔兑泥沙阻控技术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归纳科技创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梳理分解为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风水复合水土流失过程辨识及水沙合理处置的生态修复空间区划,基于不同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和乡土植物优化配置的泥沙有效阻控技术研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维梯级协同治理技术研发,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多位一体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构建,罕台川丘陵沟壑区、达拉特旗“三北”工程治理区、黑赖沟恩格贝生态建设区等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阻控 生态修复 复合侵蚀 十大孔兑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典型坡面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新生 刘广全 +5 位作者 许浩 董立国 郭永忠 安钰 万海霞 王月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共13页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3个相邻的由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典型坡面,从坡顶向坡脚设置连续样点,调查各样点的土地利用、植被特征、立地条件及表层(0^20 cm)SOC含量,分析其坡向差异、坡位变化;以“离坡顶的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表层SOC含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为因变量,定量描述坡面尺度效应;再以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实现由“点”到“面”的尺度上推。【结果】研究区表层SOC含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差异、坡位变化、尺度效应。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平均值在南坡(7.60 g·kg^(-1))最高,东坡(6.42 g·kg^(-1))次之,西坡(5.65 g·kg^(-1))最低,其坡位间变幅在东坡(15.95 g·kg^(-1))最大,其次为西坡(11.34 g·kg^(-1)),最小为南坡(9.72 g·kg^(-1)),说明东坡的坡面效应最强,其次为西坡,南坡最弱。东坡、西坡、南坡表层SOC含量的坡位变化大致相同,均由坡顶向下逐渐减小,至离坡顶水平距离200、150、280 m(相对距离0.73、0.45、0.76)后趋于稳定,主要与坡面“上部为自然状态的坡地+林草植被+恢复年限长、下部为人工梯田+林农植被+扰动频繁”的空间格局有关。在东坡、西坡、南坡上,距坡顶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3.40、-2.50、-1.51 g·kg^(-1);距坡顶相对距离每增加0.1,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0.96、-0.75、-0.55 g·kg^(-1)。构建3个坡向不同坡位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增加而变化的数量关系(R^(2)>0.7,P<0.001),籍此可由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精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平均值。将所有位点数据融合得出,离坡顶相对距离0.4的位点表层SOC含量最接近坡面平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面表层SOC含量沿坡从上至下基本呈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恢复年限的坡面分布格局有关。以顺坡(相对)水平坡长增加为尺度变量可较好地定量刻画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藉此可实现坡面表层SOC含量平均值的精确便捷推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立地条件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含量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植被修复后草本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璐 戴玉鼎 +2 位作者 朱丹红 刘广全 艾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3-599,共7页
为明确边坡不同植被绿化模式下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延安新区18种典型边坡植被绿化模式的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每种模式设置5个1 m×1 m的样方对边坡植被修复后的草本植物进行调查,并测定样... 为明确边坡不同植被绿化模式下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延安新区18种典型边坡植被绿化模式的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每种模式设置5个1 m×1 m的样方对边坡植被修复后的草本植物进行调查,并测定样方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运用灰色关联法构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研究边坡植被修复后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延安新区边坡草本植物种类共有22种,分属12科,其中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均占物种总数的22.73%;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对土壤作用的反馈程度表现为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研究区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关联度均为中等及以上关联,其中土壤电导率的关联系数为0.852,与草本群落多样性的关系更紧密;延安新区边坡植被修复后,草本植被与土壤之间的耦合关系整体表现良好,现有绿化模式中已有66.67%的草本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跨过了不协调阶段,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与土壤系统还未达到最佳的协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新区 边坡植被修复 草本 植物多样性 土壤因子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林带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6
作者 刘广全 土小宁 +2 位作者 赵士洞 孙升辉 G.Gravenhorst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6,共9页
秦岭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 (包括 0~ 60cm土层 )营养元素总贮量达 2 9 2 50 0~ 390 1 739t·hm-2 ,其大小为锐齿栎林 >华山松 >油松林 ,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 93 1 0 %~ 99 39% ,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 0 ... 秦岭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 (包括 0~ 60cm土层 )营养元素总贮量达 2 9 2 50 0~ 390 1 739t·hm-2 ,其大小为锐齿栎林 >华山松 >油松林 ,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 93 1 0 %~ 99 39% ,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 0 57%~ 3 0 0 %和 0 1 0 %~ 1 99% ;3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木材蓄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 1 2 0 4 83t·hm-2 、1 2 9 384m3·hm-2 和 1 2 2 6 9kg·hm-2 ,锐齿栎林 >油松林 >华山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 1 553t·hm-2 和 53 1kg·hm-2 ,锐齿栎林最大 ,华山松林最小。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 1 7 4 75t·hm-2 和 50 2 5kg·hm-2 ,3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积累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和平均归还率分别为 334 4、1 4 7 2和 2 64 3,1 95 5、66 9和 84 1 ,1 38 8、80 4和 1 80 2kg·hm-2 和 0 585、0 4 54和 0 31 8,3林分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锐齿栎林干和皮中Ca和Mg含量远远高于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 ,锐齿栎林多代连作势必导致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 ,特别是Ca和Mg ,会破坏土壤原有离子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锐齿栎林 油松林 华山松林 生物量 营养元素生物循环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厂矿附近植物被二氧化硫污染的情况纪实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广全 陈海兵 杨茂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7-38,共2页
陕西商县铅锌矿硫酸车间位于商县铁炉子乡,丹江河旁。海拔950米,坡度20°-50°处北亚热带北缘,植被为松林混交林带,盖度80%,该厂设在谷底宽100—150米,山峰相对高差100—200米的山谷中。 该车间应用铅锌矿石精选后剩余物硫精... 陕西商县铅锌矿硫酸车间位于商县铁炉子乡,丹江河旁。海拔950米,坡度20°-50°处北亚热带北缘,植被为松林混交林带,盖度80%,该厂设在谷底宽100—150米,山峰相对高差100—200米的山谷中。 该车间应用铅锌矿石精选后剩余物硫精砂为原料制备硫酸,排放SO2(为主),氟化物、铅、砷、铬、镉等污染物。车间停产期间观测,尾气距车间1000米处SO2的含量高达0.683毫克/米3,HF的含量0.0004毫克/米3;As在厂区附近处0.19毫克/升,Pb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厂区 植物 二氧化硫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曼LH75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与故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广全 贺鹏 裴红利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33-36,共4页
目的为了降低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故障率,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转。方法通过分析LH75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对其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提供了原因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该仪器出现的常见故障,对常见故障的部件主动进行预防性维护,... 目的为了降低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故障率,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转。方法通过分析LH75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对其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提供了原因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该仪器出现的常见故障,对常见故障的部件主动进行预防性维护,有效地降低了该仪器的故障率。结论分析检测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原理和常见故障,可以有效的降低仪器的故障发生率,保障临床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检测原理 故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化瘀中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广全 张建平 《淮海医药》 2000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老年人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化瘀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19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广全 郭政新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年第6期390-391,共2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发病机理属肾虔血脱,分肝肾阴虚、脾肾阳虚2型,运用补肾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119例,平均治疗226d显效26例,缓解72例,有效率为82.4%。方中补肾中药促进骨髓造血,化瘀中药可改善骨髓微循环,并调节机体免疫功...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发病机理属肾虔血脱,分肝肾阴虚、脾肾阳虚2型,运用补肾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119例,平均治疗226d显效26例,缓解72例,有效率为82.4%。方中补肾中药促进骨髓造血,化瘀中药可改善骨髓微循环,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补肾化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种子萌发的抑制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艳 李庆梅 +3 位作者 刘广全 刘勇 侯龙鱼 李国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4-170,共7页
栎属(Quercus)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大陆,是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周浙昆,1992)。在过去的30多年,亚洲、东北美洲、欧洲及地中海沿岸等均出现栎林的衰退现象(Giertychetal.,2010;Bonneretal.,1987)... 栎属(Quercus)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大陆,是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周浙昆,1992)。在过去的30多年,亚洲、东北美洲、欧洲及地中海沿岸等均出现栎林的衰退现象(Giertychetal.,2010;Bonneretal.,1987),自然更新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导致更新成功率低,种子的自然更新远远抵不上栎林的减少量(Houetal.,2010)。因此,栎类容器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容器育苗要求种子快速整齐地萌发和生长,因为如果萌发延续时间较长,最先长出的叶片会遮住临近的幼苗,并阻挡水分的运输(Giertychet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处理 冷藏 内源抑制物质 种子 麻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处理对房山栎和夏栎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艳 李庆梅 +3 位作者 刘勇 侯龙鱼 刘广全 白世红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5,共7页
以房山栎和夏栎种子为材料,研究去碗疤、去皮、去除1/2子叶、去除2/3子叶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房山栎和夏栎存在延迟萌发、出苗不整齐和只出根不萌芽现象。2)与对照相比,去皮(全子叶)、切除1/2子叶和2/3子叶均显著降低... 以房山栎和夏栎种子为材料,研究去碗疤、去皮、去除1/2子叶、去除2/3子叶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房山栎和夏栎存在延迟萌发、出苗不整齐和只出根不萌芽现象。2)与对照相比,去皮(全子叶)、切除1/2子叶和2/3子叶均显著降低房山栎和夏栎种子根和芽的平均萌发时间,提高根和芽的萌发整齐性指数,增加根和芽的活力指数;去皮和1/2子叶处理显著增加种子出根率、萌芽率、根长和苗高,而切除2/3子叶处理种子的出根率和萌芽率有显著提高,但根长和苗高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与全子叶比,去除子叶过多(2/3)显著降低种子的出根率和萌芽率。4)去碗疤显著降低房山栎和夏栎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但萌发整齐性指数、出根率、萌芽率、活力指数、根长和苗高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去皮(全子叶)和去除1/2子叶处理效果较好,能有效促进房山栎和夏栎种子萌发和整齐性出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处理 出根率 萌芽率 种子 房山栎 夏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文华 朱清科 +3 位作者 赖亚飞 李宏生 徐怀同 刘广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陕北吴旗县沙棘年生长季内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结果表明:沙棘叶片光补偿点(L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5.66... 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陕北吴旗县沙棘年生长季内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结果表明:沙棘叶片光补偿点(L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5.66~112.31μmol/(m^2·s),光饱和点(LSP)变化范围为1327.39~1638.89μmol/(m^2·s),表观光量子效率(φ)的变化范围为0.0052~0.0122μmol/mol;沙棘叶片的COq补偿点(CCP)在年生长季内的变化范围为120.83~278.29μmol/mol,CO2饱和点(CSP)的变化范围为192.24~775.59μmol/mol。表明沙棘为C3植物,不耐荫,宜栽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沙棘在年生长季内Tr的变化为:8月、9月高于6月、7月、5月;8月份的蒸腾速率最高,5月份的蒸腾速率最低,WUE高低排序为:9月〉5月〉8月〉7月〉6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械处理对白栎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艳 李庆梅 +2 位作者 刘勇 侯龙鱼 刘广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67-871,共5页
为有效解决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种子延迟萌发和出苗不整齐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机械处理(对照、去碗疤、去皮、去皮及切除1/2子叶、去皮及切除2/3子叶)对白栎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皮、去皮及切除1/2子叶处理的种子... 为有效解决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种子延迟萌发和出苗不整齐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机械处理(对照、去碗疤、去皮、去皮及切除1/2子叶、去皮及切除2/3子叶)对白栎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皮、去皮及切除1/2子叶处理的种子根的平均萌发时间分别比对照显著缩短39 d和36 d,芽的平均萌发时间分别比对照显著缩短52 d和51 d,根的萌发整齐性指数分别显著提高0.3和0.2,芽的萌发整齐性指数均显著提高0.4,2个处理显著增加了白栎种子出根率(平均增加57.8%)与萌芽率(平均增加33.3%),去皮处理促进了根的生长(增加3.0 cm);(2)去皮及切除2/3子叶处理显著缩短了白栎种子根和芽的平均萌发时间(分别缩短36 d和50 d),提高了萌发整齐性指数(分别提高0.2和0.4)和生根率(均增加26.7%),但萌芽率、根长和苗高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去碗疤处理显著降低了白栎种子根和芽的平均发芽时间(分别缩短16 d和21 d),但萌发整齐性指数、出根率、萌芽率、根长和苗高均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去皮和去皮及切除1/2子叶处理效果较好,能有效促进白栎种子萌发和整齐性出苗,对白栎的育苗工作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处理 生根率 萌芽率 平均萌发时间 种子 白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不同种源柠条种子发芽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俊风 李庆梅 +2 位作者 段新芳 刘广全 彭祚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0,共5页
用不同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分别对陕西省的吴起县和榆林市榆阳区两个产地的柠条种子浸种处理,以清水浸种处理为对照,调查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并测定了萌发过程中种子α-淀粉酶、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壳聚... 用不同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分别对陕西省的吴起县和榆林市榆阳区两个产地的柠条种子浸种处理,以清水浸种处理为对照,调查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并测定了萌发过程中种子α-淀粉酶、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能促进柠条种子的萌发,缩短发芽时间;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各项发芽指标及各种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不同种源柠条种子对壳聚糖浓度的反应不同。当壳聚糖浓度为0.5%时,榆阳柠条种子的发芽率是对照的1.2倍,平均发芽速率缩短0.9d,各种酶活性比对照显著提高,处理效果最佳。当壳聚糖浓度为1.0%时,吴起柠条种子发芽率比照提高13%,平均发芽速率缩短1.7d,各种酶活性比对照显著提高,处理效果最佳。当壳聚糖浓度达到1.5%时,对榆阳柠条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吴起柠条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壳聚糖对柠条幼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幼苗的根长、苗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吴起柠条和榆阳柠条最佳的处理浓度分别为1.0%和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种源地 壳聚糖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酸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俊风 李庆梅 +2 位作者 段新芳 刘广全 彭祚登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150,共5页
用0.05%、0.1%、0.15%、0.2%4种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对酸枣种子浸种24h,以清水浸种24h为对照。25℃恒温培养15d,每天光照8h,酸枣种子的发芽率、种子活力、α-淀粉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对照高,壳聚糖... 用0.05%、0.1%、0.15%、0.2%4种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对酸枣种子浸种24h,以清水浸种24h为对照。25℃恒温培养15d,每天光照8h,酸枣种子的发芽率、种子活力、α-淀粉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对照高,壳聚糖处理的最佳浓度为0.1%;用以上4种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喷施正常生长的酸枣幼苗,清水喷洒为对照,其幼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壳聚糖浓度为0.1%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酸枣 种子萌发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胸痹治验三则
17
作者 刘广全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1年第2期29-29,共1页
笔者以加味栝萎薤白桂枝汤(基本方:瓜蒌、薤白、桂枝、附片、丹参、甘草)治疗重型胸痹证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例一,张某,男,45岁,初诊期:1984年9月9日,自述心胸憋闷短气太息两月余,纳少乏力,行则喘促,自汗盗汗。
关键词 治验 薤白 基本方 全胸片 喘促 心肾阳虚 桂枝汤 舌质淡红 自汗盗汗 寒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完善淤地坝结构是根治黄河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红武 刘广全 +2 位作者 侯琳 李琳琪 张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3,共7页
黄土高原大规模修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是消除黄河下游水患的治本之策。在剖析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基础上,认为淤地坝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增强坡沟系统的水沙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从而成为拦减入黄泥沙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在分析归纳传统... 黄土高原大规模修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是消除黄河下游水患的治本之策。在剖析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基础上,认为淤地坝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增强坡沟系统的水沙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从而成为拦减入黄泥沙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在分析归纳传统淤地坝溃决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后,认为只有创新完善淤地坝工程结构,才是根治黄河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钢混预制管板桩组合法修建与除险加固淤地坝新技术,利用钢混预制板桩、管桩、挡护体的协同承压结构,组成混合结构体系,建成管板桩组合淤地坝,是一种全新的坝工技术。板桩坝或管板桩坝是承压体系的核心,可避免土坝因渗流破坏而导致的失稳问题,还有利于病险老旧淤地坝的提质增效,确保工程安全和持续拦沙。此外,由钢混板桩组合而成的排水建筑物、溢洪道,可针对性地克服传统工程的缺陷。最后通过典型淤地坝构建和除险加固设计实例,阐释了新技术的实施要点,充分体现出淤地坝新技术工程基础深、防洪能力强、施工进度快、拦沙滞洪库容大、造价低、管护压力小等优点,还能明显减小淤地坝建设占用坡耕地或林草地的面积,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水土保持 管板桩组合 工程结构创新 黄河治理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西段南坡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19
作者 刘广全 《甘肃林业科技》 1991年第4期13-18,共6页
对秦岭西段南坡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研究表明,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137.9648~260.9673T/ha,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8.6~96.0%。系统营养元素的总贮量为306.8065~316.6865T/ha(包括0~60cm 土壤),其中土壤占98.4~99.4%,林... 对秦岭西段南坡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研究表明,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137.9648~260.9673T/ha,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8.6~96.0%。系统营养元素的总贮量为306.8065~316.6865T/ha(包括0~60cm 土壤),其中土壤占98.4~99.4%,林木仅占0.55~14.3%。30龄锐齿栎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92.9180T/ha、2771.3809kg/ha,营养元素分配到同化器官较多,且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各器官的相对分配各不相同。30龄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为362.736、133.261和229.475kg/ha,平均归还率为0.633。吸收量和存留量的大小顺序均为:Ca>N>K>Mg>P,归还率的大小顺序为:Ca>N>K>Mg>P>K。采伐锐齿栎林时应将枝、叶、树梢等保留林地,适当处理加速其分解,使营养元素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林 营养元素循环 秦岭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艾宁 张智勇 +2 位作者 宗巧鱼 刘长海 刘广全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0,共9页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亏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