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音乐哲学史:从古代至1800年
1
作者 邓佳() 刘家辰() 《中国艺术》 2025年第2期71-93,共23页
本文概述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历史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将音乐视为教育和政治的工具,他们关注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为了考察音乐如何为教育和政治服务。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音乐取决于数学比例,该传统在... 本文概述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历史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将音乐视为教育和政治的工具,他们关注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为了考察音乐如何为教育和政治服务。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音乐取决于数学比例,该传统在中世纪得以承续,并在中世纪音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晚期,音乐在听觉和演奏层面的特性开始逐渐受到关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一些意大利作曲家和知识分子认为,与当时所流行的复杂的复调音乐相比,有伴奏的单声部乐曲更具情感表现力——这折射出一种古已有之的哲学观点:音乐通过模仿人在表达情感时的言语方式从而具有情感表现力。在18世纪早期的音乐思想中,这一观念仍占据核心地位。18世纪初,学者们试图以模仿来定义艺术,从而将各种艺术统合起来,并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区分开来。然而,随着器乐音乐(既没有文本内容也缺乏戏剧情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种以模仿为核心的音乐观受到了挑战。18世纪后半叶,一些学者放弃了模仿论,并认为音乐即使不模仿现实也仍然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愉悦。尽管学界对康德的音乐观存在不同解读,不过较为明显的是,康德对音乐的思考主要是为了解决器乐音乐所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哲学 表现 亚里士多德 卢梭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音乐哲学史:19世纪以来
2
作者 邓佳() 刘家辰() 《中国艺术》 2025年第3期58-88,共31页
本文讨论了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能够传达其他再现模式所无法企及的经验与真理。这种新的音乐观,起初见诸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的著作,之后在哲学家(如叔本华)的著作中得到更为系统... 本文讨论了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能够传达其他再现模式所无法企及的经验与真理。这种新的音乐观,起初见诸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的著作,之后在哲学家(如叔本华)的著作中得到更为系统的阐发。19世纪下半叶,音乐形式主义首次得到系统性阐述——这既是出于对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回应,同时也延续了18世纪以来对模仿论的拒斥。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结构,而形式结构与音乐之外的现实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汉斯立克通常被认为是音乐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学界对于如何解读他的理论仍存在不同看法。19世纪下半叶以来,音乐哲学开始显著地受到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影响,如达尔文的进化论。20世纪的音乐美学展现出非凡的学科多样性。古德曼和朗格所代表的符号学进路把音乐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并将其与其他符号系统进行对比。以阿多诺为代表的社会学进路对20世纪的音乐美学影响深远。此外,维特根斯坦的音乐哲学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尽管重构其音乐观并非易事。本文末尾对分析的音乐哲学做出回顾,并着重介绍了分析的音乐哲学对音乐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哲学 汉斯立克 形式主义 阿多诺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