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评何为、文学共和与重建集体性——刘大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新民 刘大先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第4期62-69,共8页
周新民:看到你的个人简介,发现我们在学术道路上有些共同点。我们硕士研究生期间读的都是文艺学专业,而进入博士研究生期间,都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之所以不在文艺学专业继续深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当时的文学理论研究,以'... 周新民:看到你的个人简介,发现我们在学术道路上有些共同点。我们硕士研究生期间读的都是文艺学专业,而进入博士研究生期间,都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之所以不在文艺学专业继续深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当时的文学理论研究,以'搬运'西方文学理论为主业,而西方文学理论无法贴切地解读中国文学。为此,我开始了学术转向。你学术转向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刘大先:我起初没有你那种学术自觉,倒有种随波逐流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刘大 集体性 何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发明河流——津子围《大辽河》的叙述与存在论
2
作者 刘大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文学对河流的书写史不绝书。许多河流已经文学化,成为人文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像马克·吐温之于密西西比河,高尔基之于伏尔加河,康拉德之于刚果河,肖洛霍夫之于顿河,被无数欧洲作家和诗人吟诵过的塞纳河与多瑙河……中国古典文学中... 文学对河流的书写史不绝书。许多河流已经文学化,成为人文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像马克·吐温之于密西西比河,高尔基之于伏尔加河,康拉德之于刚果河,肖洛霍夫之于顿河,被无数欧洲作家和诗人吟诵过的塞纳河与多瑙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江、黄河、易水、无定河、汨罗江、秦淮河、湘江等,更是在不断的修辞积淀中被意象化了,携带着丰富复杂的意义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洛霍夫 意象化 康拉德 密西西比河 大辽河 文学化 人文地理 伏尔加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棵竹子:论当代小说的创意过程
3
作者 刘大先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8,共10页
借用艺术理论中郑板桥关于竹子的创作过程论,当代小说的从创意到呈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多重现实的“江畔之竹”、视角观察的“眼中之竹”、构思拟想的“胸中之竹”、形式表达的“手中之竹”与自由表述的“心中无竹”。古典话语的创造... 借用艺术理论中郑板桥关于竹子的创作过程论,当代小说的从创意到呈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多重现实的“江畔之竹”、视角观察的“眼中之竹”、构思拟想的“胸中之竹”、形式表达的“手中之竹”与自由表述的“心中无竹”。古典话语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体现于当代性的自觉与对既有文学史遗产的扬弃,融合再造后,当代小说的创作因此获得一种带有普遍、通用的过程性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审美过程 多维现实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文艺评论添加“增量”与“变量”——读《文艺评论概要》
4
作者 刘大先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59-63,I0002,共6页
《文艺评论概要》以通识性与专业性结合的读本方式,系统讲述了文艺评论的基本认识框架、完整知识体系、总体发展线索和具体表现风貌。该书体现出整合中有创新、典范里寓实践、补苴罅漏与协商共识相结合的特点,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普及... 《文艺评论概要》以通识性与专业性结合的读本方式,系统讲述了文艺评论的基本认识框架、完整知识体系、总体发展线索和具体表现风貌。该书体现出整合中有创新、典范里寓实践、补苴罅漏与协商共识相结合的特点,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文艺评论的“存量”之外添加了“增量”和“变量”,实现了面向普通公众的公共知识传递与公共价值确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公共知识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5,共11页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独特 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理论 批评态度 批评范式 少数民族作家 主流 批评家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3,共11页
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 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已久渐呈僵化的析解。在文化理念上,长期以来我们遵循多元一体的观念,这是与主流文学学科同构的阐释,而多元共生则是突破既有规范和界限,对被挤压和放逐在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兼容,这种文化立场并非是对于多元一体的摒弃,而恰恰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因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层次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且同样活跃,这需要方法上口头诗学与书面诗学的结合,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进。这些是我们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区别于主流/经典文学学科的独特之处的起点,也是开拓其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念 口头诗学 审美研究 文化研究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与主体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9-136,共8页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由帝制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宏大主体建构的洪流之中,并在1980年代获得族别文化主体的自觉,又于接踵而来的全球性资讯文化一体化的浪潮里产生了认同的危机。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由帝制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宏大主体建构的洪流之中,并在1980年代获得族别文化主体的自觉,又于接踵而来的全球性资讯文化一体化的浪潮里产生了认同的危机。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发生了转移。作为中国文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多样性主体选择的可能:以差异性的表述描绘了同一性的中国,正是多元的主体建构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裔文学 文化认同 主体 同一性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时间拯救历史——文学记忆的多样性与道德超越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大先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42-48,共7页
关于文学与历史的纠葛,自柏拉图时代迄今史不绝书,中国当代文学因其与民族重建、国家话语、政治社会变迁密切相连而让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究竟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诗比历史更真实”的将文学与历史视为不同的现实表述,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历史 多样性 道德 记忆 时间 亚里士多德 国家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义德东方学的方法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2,共7页
赛义德的文本理论和批评意识一向很少被人注意 ,实际上这是他的东方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所在 ;同时他的批评理论对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跨学科视角。
关键词 赛义德 东方学 批评意识 文学批评 方法论 文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大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58,共6页
一要警惕那些自我阐释能力特别强的作家,他们可以就从国际形势到文化动态的各种话题侃侃而谈,理论术语信手拈来,“创作谈”写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夸夸其谈、言不及义,或者眼高手低、名实不副,但评论者一不留神就会被牵引着... 一要警惕那些自我阐释能力特别强的作家,他们可以就从国际形势到文化动态的各种话题侃侃而谈,理论术语信手拈来,“创作谈”写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夸夸其谈、言不及义,或者眼高手低、名实不副,但评论者一不留神就会被牵引着落入彀中,笼罩在他们的自我言说之中难以自拔。在为数众多这样的作家中,李洱可能是一个异数,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极具天赋和知识储备的作家,他的创作理念与作品呈现严丝合缝,所以自我阐释也非常恰切,是少数真正具备自觉立意与技法的智性写作者,迄今为止还很难发现批评家能够越出他设定的理念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高手低 自我阐释 知识储备 自我言说 名实不副 李洱 难以自拔 理论术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谈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大先 刘成(蒙古族) 朱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3期192-199,共8页
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刘大先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或者“多民族文学”作为学术体系、学科建构及话语生成,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与规划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其进行“纯学术... 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刘大先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或者“多民族文学”作为学术体系、学科建构及话语生成,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与规划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其进行“纯学术”的切割——事实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游离于现实政治与生活的“纯学术”,甚至“价值无涉”的自然科学也难以摆脱特定情境的历史规定性。那么,在这种学术、学科与话语的自觉中,就必然会涉及多民族文学与整体性中国文学、族群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特定情境 文化领导权 学术体系 价值无涉 话语生成 历史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高翊峰与一种当下文学取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大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4,共8页
如同一篇推荐序言所说,高翊峰小说的出现,表征了一个新的文学“模糊世代”的展开。“台湾在进入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威权体制的式微,动员戡乱的总结,从前的许多批判典型逐渐远逝。整个文学生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思想上、心... 如同一篇推荐序言所说,高翊峰小说的出现,表征了一个新的文学“模糊世代”的展开。“台湾在进入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威权体制的式微,动员戡乱的总结,从前的许多批判典型逐渐远逝。整个文学生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思想上、心灵上的禁忌也慢慢遭到剔除。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各种艺术疆界都受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实验小说 写作 全球化浪潮 80年代 威权体制 心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论马小淘的自我做戏与内倾反抗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大先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30,共5页
马小淘以其"吐槽式"语体风格在"80后"作家中独树一格,她作品中语言的狂欢显示出反讽的消失和主体性向内心退缩的景观,这恰是当代城市青年情感结构的变迁。在资本与消费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之中,个人无法通过激情与奋... 马小淘以其"吐槽式"语体风格在"80后"作家中独树一格,她作品中语言的狂欢显示出反讽的消失和主体性向内心退缩的景观,这恰是当代城市青年情感结构的变迁。在资本与消费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之中,个人无法通过激情与奋斗改变命运,转而在平面化的世界里寻求自娱自乐。但是,在"不求进取"之中隐含着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消极反抗,本身意味着精神转型的契机,马小淘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我们时代城市文学具有代表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小淘 娱乐精神 内心生活 情感变迁 消极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大先 《艺术广角》 2007年第4期4-9,共6页
美剧(美国电视剧集的中国式简称)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依然属于地下状态,即并非由主流电视台播放模式——尽管不乏少数这样的案例,比如19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加里森敢死队》(Garrison'sGorillas)以及后来的铖长的烦恼》(Growin... 美剧(美国电视剧集的中国式简称)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依然属于地下状态,即并非由主流电视台播放模式——尽管不乏少数这样的案例,比如19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加里森敢死队》(Garrison'sGorillas)以及后来的铖长的烦恼》(GrowingPains)、《神探亨特》(Hunter)、《鹰冠庄园》《PalconCrest》等等,但是较之于品种繁多、数量丰富的总体以及播放的时效性来说,这些不过是风毛麟角的幸运儿,更多通过网络传输的美剧才真正构成了当代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输 青年亚文化 播放模式 80年代 文化景观 当代中国 中国式 电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拥抱变化——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的实践途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大先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后文学”指向“语境-文本”融合的生态场域,其浑沌状态无法被单维度认知视角所把握,创作/生产者、传播/营销者、接受/消费者都无法置身其外地将其对象化,观察/研究者只能拥抱变化,参与性地介入其中,成为“语境-文本”的组成部分,才可... “后文学”指向“语境-文本”融合的生态场域,其浑沌状态无法被单维度认知视角所把握,创作/生产者、传播/营销者、接受/消费者都无法置身其外地将其对象化,观察/研究者只能拥抱变化,参与性地介入其中,成为“语境-文本”的组成部分,才可能进行认识和理解,并对其做出有限的判断。重塑“新人文”的起点,不是形而上的理论玄思,而应该蕴藏在实践与实践中的思考里。这既是文学的生产,也是批评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学 新人文 语境-文本 参与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写作与整体语境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大先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7,共5页
如果抛开对于青年的意识形态化理解,仅仅将其界定为年龄与代际的划分,那么与如今的日益面目模糊所不同的是,直至21世纪初年的青年写作至少都有迹可循,比如1990年代末的“70后”和“80后”写作,前者夹杂着“摇滚青年”的影响,如石康的“... 如果抛开对于青年的意识形态化理解,仅仅将其界定为年龄与代际的划分,那么与如今的日益面目模糊所不同的是,直至21世纪初年的青年写作至少都有迹可循,比如1990年代末的“70后”和“80后”写作,前者夹杂着“摇滚青年”的影响,如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物化现实(如“美女写作”);后者在某个阶段约等于聚焦校园、家庭、情感和青春期体验的“青春文学”,同媒体和市场的营销密切相关,隐隐然勾连着逐渐兴起的消费主义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化 青春文学 意识形态影响 有迹可循 消费主义 新自由主义 整体语境 青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亮的朋友”——邱华栋与1990年代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大先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5-102,共8页
1990年代是中国“痛苦而辉煌的转型期”,邱华栋彼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知识分子见证了社会的风貌与历史的演进。他在1990年代的作品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两条叙述脉络:在当下即时的城市速写中聚焦于“人-物”的彼此互化,勾勒了景观社会中新异... 1990年代是中国“痛苦而辉煌的转型期”,邱华栋彼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知识分子见证了社会的风貌与历史的演进。他在1990年代的作品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两条叙述脉络:在当下即时的城市速写中聚焦于“人-物”的彼此互化,勾勒了景观社会中新异化的诞生;在回眸往事的边城回忆中着意于情绪的抒发与宣泄,构建了一个业已消失的抒情世界,抚慰与缓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它们共同构成了1990年代肉身与心理的一体两面,从而成为一个作家与一个时代的彼此互文,显示出内含理想情怀的人文主义者的观察、记录、思考与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新异化 极端记忆 城市化 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秀:被过度诠释的娱乐文本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大先 《艺术广角》 2006年第6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娱乐圈 过度诠释 中央电视台 上海东方卫视 大众传媒 中国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乡·异乡·在路上——贾樟柯电影的主题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大先 《艺术广角》 2007年第2期17-22,共6页
从1995年开始独立电影工作起,贾樟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的《小武》(1997年)获得法国《电影手册》的盛赞,被认为是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而2000年的《站台》(1999年)又... 从1995年开始独立电影工作起,贾樟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的《小武》(1997年)获得法国《电影手册》的盛赞,被认为是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而2000年的《站台》(1999年)又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等频频获奖。《任逍遥》(2002年)尽管褒贬不一,但是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声望和名气。这个70年代出生、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专业的山西人,以对故乡的不懈书写终于由《世界》(2004年)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故乡 国际电影节 异乡 《电影手册》 中国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 第六代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凯歌三十年:精英话语的裂变与重组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大先 《艺术广角》 2009年第3期4-10,共7页
陈凯歌三十年的电影话语实践与中国后文革时代及至新世纪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从主体性的凸显到个体化的张扬,陈凯歌的精英话语模式经历了一个逐级降解的过程,显示出1980年代政治乌托邦向文化反思的转型,在1990年代市场新... 陈凯歌三十年的电影话语实践与中国后文革时代及至新世纪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从主体性的凸显到个体化的张扬,陈凯歌的精英话语模式经历了一个逐级降解的过程,显示出1980年代政治乌托邦向文化反思的转型,在1990年代市场新意识形态兴起之后,向普罗美学妥协的幽微路径。陈凯歌电影对于文化隐喻的坚守,不得不通过个体性情感的乌托邦与市场趣味协商进行重组。这给陈凯歌或者说中国精英式话语带来了精神分裂性的创伤,同时也构成他们令人尊敬的品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凯歌 精英话语 主体 新意识形态 情感乌托邦 隐喻 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