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和田古隆起改造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刘士林 邓铭哲 +3 位作者 蔡芃睿 曹日洲 周雨双 沙旭光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8,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过程,刻画了和田古隆起的形成、改造过程;基于盆缘岩浆岩年龄、形成环境分析,讨论了古隆起演化及改造的动力学机制;结合油气勘探情况,探讨了古隆起迭加改造的控油气作用。研究认为:(1)塔西南地区剥蚀中心发生过明显的迁移,加里东中期Ⅰ幕局限于盆地西南缘,加里东中期Ⅲ幕剥蚀区域向北扩展,海西早期剥蚀中心向东迁移,海西晚期,剥蚀中心位于盆地西北部,喜马拉雅期剥蚀中心位于现今巴楚隆起所在区域;(2)和田古隆起具有两阶段演化特征,加里东中期Ⅲ幕为陆缘隆起,海西早期为陆内隆起,和田古隆起主要遭受盆地西北缘麦西古隆起和盆地中部巴楚隆起的改造,调整了和田古隆起控制形成的早期古地貌;(3)古隆起的迁移演化及不同古隆起间的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储盖组合的分布,和田古隆起、麦西古隆起、巴楚古隆起间的构造枢纽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应成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古隆起演化 不整合面 剥蚀量恢复 寒武纪 和田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地应力特征
2
作者 刘士林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冯建伟 刘水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0,共15页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陆相页岩横向岩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地质结构复杂和埋藏深度大等特点,尤其多条断裂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同时在钻井过程中坍塌掉块、油气侵入等井下事故频...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陆相页岩横向岩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地质结构复杂和埋藏深度大等特点,尤其多条断裂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同时在钻井过程中坍塌掉块、油气侵入等井下事故频发,储层压裂过程中井间缝网干扰大、重点层段压不开等技术难题直接制约博兴洼陷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以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Es_(4)上—Es_(3)下)为研究对象,基于力学实验、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等多手段融合,构建非均质岩石力学参数体模型,确定单井地应力状态;在建立有限元地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实现地应力场的空间表征,并分析地应力场分布差异的主控因素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博兴洼陷中西部构造活动持续时间长,主断层具有伸展-走滑特征,构造活动整体上呈从南向北、从洼陷中心向主断层附近迁移的趋势;Es_(4)上—Es_(3)下地应力状态整体处于Ⅰ类,但部分区域地应力状态仍随深度发生转换,水平最大主应力延伸趋势为由NE—WN呈大-小-大的变化过程,且地应力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高青-平南断层拐角附近,以近EW向水平挤压为主。地应力场分布差异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岩性、构造形态和断层,储层岩性因岩石力学性质不同导致地应力分布不均,构造形态决定地应力性质,断层使地应力方向杂乱,在断层尖端、弯曲处发生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地应力状态 非均质岩石力学参数体 地应力场模拟 储层压裂 博兴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十四五”油气勘探理论技术进展、挑战与发展方向
3
作者 郭旭升 张宇 +3 位作者 刘超英 李萌 刘士林 申宝剑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十四五”以来,面对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等挑战,中国石化坚定油气能源保障主业,聚焦拓资源、增储量、扩矿权,加大油气资源拓展和增储力度,取得了多项战略性突破发现和理论技术创新。发展超深层海相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 “十四五”以来,面对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等挑战,中国石化坚定油气能源保障主业,聚焦拓资源、增储量、扩矿权,加大油气资源拓展和增储力度,取得了多项战略性突破发现和理论技术创新。发展超深层海相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发现十亿吨级顺北油气田;攻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页岩油持续重大突破;完善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四川盆地多层系页岩气勘探实现跨越式发展;攻关致密碎屑岩成储成藏理论,培育多个规模效益增储阵地;攻关煤层气赋存与富集机理,深层煤层气取得战略性突破;北部湾盆地等海域新区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展望未来,中国石化面对矿业权缩减、“两深一非”勘探理论技术革新、效益勘探难度大三大发展挑战,同时需要把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国页岩油气革命、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四大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石化将以五大工程为发展重点,以“深地工程”引领中西部深层—超深层勘探大突破,以“页岩油示范工程”引领成熟探区资源战略转型快接替,以“页岩气示范工程”引领非常规天然气跨越式发展,以“致密油气增储工程”引领一体化效益发展,以“海域突破工程”引领蓝海战略新发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十四五” 勘探进展 主要挑战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十四五”主要勘探进展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宇 赵培荣 +5 位作者 刘士林 刘超英 程喆 陈前 陈刚 张飞燕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共18页
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勘探举措、理论技术进展及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勘探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坚定资源发展信心,大力推动高质量勘探实践,在塔里木、四川、... 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勘探举措、理论技术进展及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勘探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坚定资源发展信心,大力推动高质量勘探实践,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的深层碳酸盐岩、陆相页岩油、深层页岩气、中西部碎屑岩、成熟探区隐蔽油气藏、深层煤层气等领域取得了主要勘探成果,为石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夯实了储量基础。同时,发展完善了超深走滑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创新形成了页岩油成储成烃富集理论、深化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与致密碎屑岩油气差异富集机理认识等;攻关形成了复杂地质结构与储层结构条件下的以地震勘探、深层—超深层钻完井、超深层测录试井、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工艺技术。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备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勘探工作聚焦保拓矿权、勘探突破、规模增储三大核心责任,以深地工程、页岩油气示范工程、致密碎屑岩效益攻坚、常非统筹为统领,加快推进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阵地,进一步夯实上游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十四五” 勘探成果 理论认识 勘探技术 发展潜力 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士林 郑和荣 +4 位作者 林舸 王毅 云金表 高山林 许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237,241,共6页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逐渐增大。渐新世末喜山运动II幕时期,地层抬升剥蚀,发育负压系统;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时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大;直至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范围和最高值。现今凹陷2 200 m以上地层基本为常压,2 200 m以下开始出现明显压力异常。沙河街组高沉积速率导致的欠压实,引发了该时期超压系统的形成,而粘土矿物脱水和烃类大量生成造成了晚期超压系统的发育。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东营组末期、馆陶组末期及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超压系统与凹陷的3期成藏期次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暗示生烃作用是超压的重要成因,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良好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剩余压力场演化 油气成藏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士林 李原 +3 位作者 郭利果 林舸 龚发雄 周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1,共4页
质谱和质谱-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多呈单峰型,主峰碳多为C21-C24,无明显奇偶优势。受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因素的控制,两者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 质谱和质谱-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多呈单峰型,主峰碳多为C21-C24,无明显奇偶优势。受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因素的控制,两者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Pr/Ph值低,而伽马蜡烷含量高,指示着半咸水-咸水甚至盐湖相的强还原水体环境;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Pr/Ph值稍高,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指示着淡水-微咸水的还原环境。奇偶优势比、碳优势指数、C32藿烷22S/(22S+22R)、C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αα+ββ)等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基本上达到成熟阶段,有利于油气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沉积环境 成熟度 油源对比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盆地喜山运动Ⅱ幕研究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士林 肖焕钦 +4 位作者 林舸 鲁国明 张德圣 夏永健 彭美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6,132,共7页
渐新世末至早中新世,喜山运动Ⅱ幕促使中国东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由断陷沉降向整体坳陷转变,造成古/新近系地层的广泛不整合、盆内次级断层发育以及局部地区的正反转构造等特征;并且造成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由渐新世末的... 渐新世末至早中新世,喜山运动Ⅱ幕促使中国东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由断陷沉降向整体坳陷转变,造成古/新近系地层的广泛不整合、盆内次级断层发育以及局部地区的正反转构造等特征;并且造成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由渐新世末的滨浅湖、冲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到中新世的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为主的转变。文中重点探讨了喜山运动Ⅱ幕活动时限、剥蚀程度、对油气成藏影响以及动力学机制等仍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剥蚀恢复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综合利用声波时差、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剥蚀恢复手段可以有效地研究喜山运动II幕的剥蚀程度。喜山运动II幕的成因主要存在板块碰撞导致的走滑挤压模式和岩石圈弹性回返模式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 油气成藏 动力学机制 喜山运动Ⅱ幕 第三纪 中国东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三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士林 李原 +4 位作者 郭利果 刘清伟 林舸 龚发雄 周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通过对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部分烃源岩、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化合物进行GC和GC-MS分析,研究饱和烃色谱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讨论了沙三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均可分为两类,沙三段原油可以分为差别明显... 通过对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部分烃源岩、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化合物进行GC和GC-MS分析,研究饱和烃色谱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讨论了沙三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均可分为两类,沙三段原油可以分为差别明显的三类。油源对比表明,第一类原油来自沙四上亚段膏岩层段的暗色泥岩夹层,第二类原油来自沙四段膏岩层下部的泥岩层段,第三类原油来自沙三段时期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下的暗色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三段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北东向断裂带特征、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士林 张仲培 +3 位作者 云金表 李慧莉 高山林 李建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4-975,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主要发育东南部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西北部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种类型的NE向断裂带,平面上组成巨型的向NW凸出的弧形断裂系。NE向断层多数为逆冲性质,少数兼有走滑性质。多数断裂带沿走向具有构造样式的分段特征,...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主要发育东南部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西北部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种类型的NE向断裂带,平面上组成巨型的向NW凸出的弧形断裂系。NE向断层多数为逆冲性质,少数兼有走滑性质。多数断裂带沿走向具有构造样式的分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主断层逆冲方向及其控制的褶皱形态方面,主要分布在弧形构造的尾端。在垂向上具有多套构造变形的分层叠加特征,主变形层集中在上寒武统-奥陶系,并且西北缘的断层多在中寒武统膏盐岩层内发生滑脱,其他层系变形微弱。NE向断裂体系的主要形成时期是晚奥陶世晚期—志留纪初期,是对加里东中期塔里木地块与北昆仑-阿尔金地块碰撞的响应,是盆地东南缘阿尔金-车尔臣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体系的组成部分。NE向断裂体系的形成受阿尔金-车尔臣边界大断裂走滑-逆冲应力场、寒武系膏盐岩软弱层分布、基底起伏及边界断裂走向4个因素控制。NE向断裂带局部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型储层和台缘礁滩型储层的发育。在烃源落实的条件下,可选择性探索断裂带翼部等有利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向断裂 构造样式 成因机制 石油地质 断裂带 塘古巴斯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士林 马娜 赵思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1-1236,共6页
城市化不可逆转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未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因"智有余而慧不足"所造成的技术堆积、以作用代需求、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城市运转内耗等问题.文章在剖析智慧城市本质及核... 城市化不可逆转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未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因"智有余而慧不足"所造成的技术堆积、以作用代需求、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城市运转内耗等问题.文章在剖析智慧城市本质及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强调尊重城市资源禀赋、关注互联互通及协调共享、基于公众感知定义智慧城市发展方向,并对借助标准化的力量推动智慧城市进程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城市化 标准化 需求导向 交互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发展的理念研究与文化阐释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士林 刘新静 孔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88,共9页
与经济建设相比,城市发展是一个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在建设上需要循序渐进,以"积德"为主题,以"教化"为手段的"百年树人"工程。未来影响上海社会稳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都市化进程... 与经济建设相比,城市发展是一个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在建设上需要循序渐进,以"积德"为主题,以"教化"为手段的"百年树人"工程。未来影响上海社会稳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都市化进程使贫富差距过大,生活资源占有量严重不均;二是都市人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生态日趋恶化;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现实压力;四是上海本土文化传统影响力急剧减弱,文化软实力发展缓慢、不进反退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未来"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应在继承和保留上海"七建"的基础之上,重点提出、研究与设计、规划和建设慈善之城、艺术之城、创意之城、时尚之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上海 文化城市 城市精神 慈善之城 艺术之城 创意之城 时尚之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士林 林舸 +4 位作者 郑和荣 王毅 云金表 高山林 许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8-360,共3页
采用声波时差、裂变径迹以及地层对比等技术对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并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从隆起到斜坡再到凹陷沉降中心部位,地层剥蚀厚度依次减小。南部的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相对于北部的... 采用声波时差、裂变径迹以及地层对比等技术对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并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从隆起到斜坡再到凹陷沉降中心部位,地层剥蚀厚度依次减小。南部的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相对于北部的车镇、沾化凹陷具有较强烈的地层剥蚀。地层剥蚀厚度的横向差异反映了古近纪末期济阳坳陷内凸凹相间、西南高东北低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喜马拉雅运动 地层剥蚀 不整合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政策发展进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士林 王晓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9,共6页
与地理学上的长江三角洲不同,当代语境中的长三角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概念。从1982年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1993年上海正式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构想,长三角区域主体框架始终处于缓慢扩张阶段,但它... 与地理学上的长江三角洲不同,当代语境中的长三角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概念。从1982年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1993年上海正式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构想,长三角区域主体框架始终处于缓慢扩张阶段,但它的核心仍是明清时代的太湖流域经济区。而当下,"泛长三角"概念的出现使长三角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使以16城市为主体的狭义长三角概念面临解构的挑战。做强与做大本不是矛盾体,如何在政策层面把握合适的时机才是长三角长远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政策 经济区 都市圈 文化特征 江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士林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2期27-44,共18页
借助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资源,立足于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正确认识其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战略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知识谱系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即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人口论"、新城... 借助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资源,立足于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正确认识其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战略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知识谱系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即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人口论"、新城市社会学的"政治经济论"以及人本主义城市社会学的"文化艺术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宏观把握中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参照系。具体说来,"人口论"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国情与现实,"政治经济论"有助于我们理解60年来新中国城市化的曲折道路和特殊模式,而作为代表着未来和理想的"艺术文化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理论自觉与战略目标。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带有浓郁"逆城市化"特点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化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城市商业与服务功能的全面复兴以及城市建制与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构成了经济型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城市是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型城市,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最适合人居需求的科学与全面发展的城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城市化进程 文化 城市战略 China New Cultural 新城市社会学 政治经济 中国城市发展 市场经济模式 认识 人口论 经济型 城市发展模式 传统与未来 城市化模式 主要矛盾 中心 知识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黄埔大桥北汊主桥支承体系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士林 宋松林 冯云成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20,共5页
在不同支承体系情况下,运用平面杆系程序和空间分析程序对桥梁结构进行静力、动力的分析,结合构造处理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珠江黄埔大桥北汊主桥独塔斜拉桥合理的支承体系。
关键词 独塔斜拉桥 纵向弹性索 阻尼器 支座 位移 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靠读者,管理好开架书库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士林 《现代情报》 2002年第8期78-78,共1页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开架图书的乱架、损坏和丢失问题 ,是开架书库管理的重要内容。要管理好开架书库 ,打好基础 ;做好对读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信读者 ,依靠读者。
关键词 开架书库 读者工作 图书乱架 借阅管理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士林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37,共3页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分出经济型城市文化、政治型城市文化和审美型城市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把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文化城市既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也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型城市文化 政治型城市文化 审美型城市文化 文化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超越二元思维的经验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士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29,共5页
在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种种二元思维 ,基本上都是由感性 /理性这个深层结构复制而来。由于感性与理性二要素的结构关系一直未能在先验批判中确定下来 ,它在本质上必然要导致一种“非此即彼”的理性的或感性的独断论。这时它就... 在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种种二元思维 ,基本上都是由感性 /理性这个深层结构复制而来。由于感性与理性二要素的结构关系一直未能在先验批判中确定下来 ,它在本质上必然要导致一种“非此即彼”的理性的或感性的独断论。这时它就不可能再完整、有效地整理任何现实经验与学术经验。本文从人类整体经验出发 ,从诗性智慧的角度对二元思维的独断论性质予以解构和批判 ,并初步阐释了新二元论思维方法对旧二元论以及当代中国学术的现实批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断论 感性 必然 理性 存在 先验批判 思维 二元 现实批判 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江南发现诗性文化精神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士林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1期22-35,共14页
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 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是研究者进入江南城市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江南文化精神并不存在于抽象的概念演绎与使人周身不自由的灰色的理论体系中,而是直接地澄明于人的感性生存与实践活动中。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人物 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诗的生命诗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士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0-84,共5页
关于陶诗的生命诗境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从思想源流和思想斗争的角度看 ,陶诗与墨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其次它在审美结构上还是一种融合墨家与道家的结果 ,即一方面通过墨家补充了道家的“空疏” ,另一方面则通过... 关于陶诗的生命诗境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从思想源流和思想斗争的角度看 ,陶诗与墨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其次它在审美结构上还是一种融合墨家与道家的结果 ,即一方面通过墨家补充了道家的“空疏” ,另一方面则通过道家弥补了墨家的“无文”。这种融合道墨的生命诗境的意义在于 ,它是在中国农业文明的背景下 ,唯一能够实现个体自由本质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境 陶诗 生命 个体自由 审美结构 阐释 道家 墨家思想 首先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