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固-气和固-液界面
1
作者 刘崇静 夏雨健 +7 位作者 张鹏军 魏世强 曹登丰 圣蓓蓓 褚勇衡 陈双明 宋礼 刘啸嵩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共18页
材料表面是能量储存和转化反应发生的直接场所,因此,真实反应条件下材料的表面化学和结构在理解反应机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是一种表面敏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表面复杂成分和电子结构的主要工具之一。传统的X射线光... 材料表面是能量储存和转化反应发生的直接场所,因此,真实反应条件下材料的表面化学和结构在理解反应机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是一种表面敏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表面复杂成分和电子结构的主要工具之一。传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受限于真空条件,这限制了对原位条件下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研究。但随着真空差分技术和静电透镜系统的引入,X射线光电子能谱不再局限于超高真空条件。结合同步辐射光源的优势,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NAP-XPS)展现出更先进的特点。在近年来,NAP-XPS迅速成为研究各种固-气和固-液界面的重要工具。通过NAP-XPS和一些先进的光谱学和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原子尺度的界面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界面的性质。本文对近年来代表性的NAP-XPS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以阐明其在固-气和固-液界面研究领域中引发的新认识。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关于NAP-XPS技术的挑战和前景,希望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常压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同步辐射 能源材料 固-气界面 固-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区衍射限储存环同步辐射的应用浅析
2
作者 储旺盛 张国斌 +5 位作者 孙喆 罗震林 黄宁东 张善才 冯光耀 刘啸嵩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0-67,共28页
在科学技术新需求的推动下,同步辐射光源持续往前发展。目前,同步辐射装置发展已历经三代,正处于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蓬勃发展阶段。基于衍射极限储存环的同步辐射装置是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典型代表之一。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主要发展... 在科学技术新需求的推动下,同步辐射光源持续往前发展。目前,同步辐射装置发展已历经三代,正处于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蓬勃发展阶段。基于衍射极限储存环的同步辐射装置是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典型代表之一。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主要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减小电子束流发射度,使光源具有极好的横向相干性,以及产生圆截面辐射的能力。如果束流发射度降至光学衍射极限“辐射波长/4π”,其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2个数量级。这种同步辐射光源在性能上发生的质的飞跃,将给同步辐射实验技术带来实质性的突破,从而给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和现代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从国际同步辐射发展趋势入手,首先介绍低能区衍射限储存环光源的特色和性能,然后介绍其带来的同步辐射实验技术的进步,并浅析低能区衍射限储存环光源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上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产业机遇。最后,总结和展望了低能区衍射限储存环光源带来的技术突破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代同步辐射 低能区衍射极限储存环 X射线实验技术 科学研究 产业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锂离子电池多层级失效机理及分析技术综述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怡 陈学兵 +3 位作者 王愿习 郑杰允 刘啸嵩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79-2094,共16页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和安全性能与其材料、极片和电池各层级的特性密切相关,揭示储能锂离子电池多层级的失效机理,可为储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优化、使用管控提供指导。本文以广泛应用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为例,从材料、极片、电池层级出发,分...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和安全性能与其材料、极片和电池各层级的特性密切相关,揭示储能锂离子电池多层级的失效机理,可为储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优化、使用管控提供指导。本文以广泛应用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为例,从材料、极片、电池层级出发,分别综述了其常见的失效形式以及对应的失效机理与表征分析技术。在本文中多层级的失效包括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组成和表界面失效以及电解液和隔膜的失效;极片的析锂、孔隙率、剥离和非均匀极化失效;电池的产气和热失控失效。最后对未来储能失效分析技术进行展望,包含先进表征技术应用、标准化失效分析流程等方面,希望能为储能锂电池失效分析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锂电池 多层级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capacity fading in LiCoO2 at high voltage investigated by soft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被引量:1
4
作者 Xing-Hui Long Yan-Ru Wu +10 位作者 Nian Zhang Peng-Fei Yu Xue-Fei Feng Shun Zheng Jia-Min Fu Xiao-Song Liu Na Liu Meng Wang Lei-Min Xu Jin-Ming Chen Jenn-Min Lee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590-597,共8页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capacity fading in LiCoO2,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iCoO2 at different cutoff voltages and after different cycles a...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capacity fading in LiCoO2,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iCoO2 at different cutoff voltages and after different cycles are studied by soft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 total electron(TEY) and fluorescence(TFY) detection modes, which provide surface and bulk in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spectra of Co L2,3-edge indicate that Co contributes to charge compensation below 4.4 V.Combining with the spectra of O K-edge, it manifests that only O contributes to electron compensation above 4.4 V with the formation of local O 2 p holes both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bulk, where the surficial O evolves more remarkably. The evolution of the O 2 p holes giv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origin of O2^-or even O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Y and TFY of O K-edge spectra of LiCoO2 cycled in a range from 3 V to 4.6 V indicates both the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bulk and aggregation of lithium salts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apacity fading. However, the latter is found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after many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x-ray absorption LICOO2 charge compensation capacity degra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