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38,共4页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书信体散文,学术界认为它们多有相同。本文认为它们的相同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在思想感情、主旨意图、语言风格等内在本质方面是不同的,并从作者各自的性格方...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书信体散文,学术界认为它们多有相同。本文认为它们的相同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在思想感情、主旨意图、语言风格等内在本质方面是不同的,并从作者各自的性格方面分析了两信不同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孙会宗书》 《报任安书》 比较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的人生哲学
2
作者 刘周堂 《船山学刊》 2000年第4期34-39,共6页
关键词 孔子 人生哲学 社会转型期 理想政治
全文增补中
论张衡《二京赋》对汉大赋讽谏艺术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112-116,共5页
凝聚了张衡十年心血的《二京赋》是汉大赋中的“长篇之极轨”,它虽然因“迅发以宏富”而被列为汉大赋的代表作之一。但由于它是拟班固《两都赋》而作,且又出现得最迟,所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远远低于《子虚》《上林》,也不及《... 凝聚了张衡十年心血的《二京赋》是汉大赋中的“长篇之极轨”,它虽然因“迅发以宏富”而被列为汉大赋的代表作之一。但由于它是拟班固《两都赋》而作,且又出现得最迟,所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远远低于《子虚》《上林》,也不及《长杨》《两都》,这是不公道的。实际上张衡的《二京赋》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讽谏劝戒的艺术手法上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讽谏力量上都比前此的大赋有着显著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大赋 张衡 司马相如 帝王 《西京赋》 艺术发展 扬雄 《东京赋》 子虚 明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士不遇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1期7-12,共6页
本文认为文士不遇的主要内涵是政治仕途上的坎坷不顺,具体表现为求不得官,说不得用,官不得升,官不得久。不遇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原因里又可分为生不逢时,君主心有余而力不足,卷入党争,文士出路少而单一等几种情... 本文认为文士不遇的主要内涵是政治仕途上的坎坷不顺,具体表现为求不得官,说不得用,官不得升,官不得久。不遇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原因里又可分为生不逢时,君主心有余而力不足,卷入党争,文士出路少而单一等几种情况。主观原因里又可分为重立德立功而轻立言,特别注重为官条件和人格尊严,个人的主张不合时宜,性格弱点突出而不知检束等,认为只讲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士 不遇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赜索隐 卓然方家——谈宋祚胤教授的治学
5
作者 刘周堂 《云梦学刊》 1993年第2期89-92,共4页
宋先生的治学原则是:不盲从古人,不迷信权威,不附和时人。读书力求有疑,有疑方有己见。然而己见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炫人耳目,而要做到论从事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决不搞论述对象以外的主观外加。几十年来宋先生始终如一地恪守这一治... 宋先生的治学原则是:不盲从古人,不迷信权威,不附和时人。读书力求有疑,有疑方有己见。然而己见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炫人耳目,而要做到论从事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决不搞论述对象以外的主观外加。几十年来宋先生始终如一地恪守这一治学原则。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可以说;凡是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他几乎都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先生 《易传》 《易》学 荀况 天人之分 礼义 荀学 没世穷年 卦象 主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研究的新收获——谈宋祚胤先生的周易研究
6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4期109-111,88,共4页
大概从春秋时候起,人们便对《易经》发生了兴趣。当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后,研究它的人更是日益增多,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且自成学派,各持己见,一派百家争鸣的气象。近几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基于探究这部古老经典奥秘的迫切愿望... 大概从春秋时候起,人们便对《易经》发生了兴趣。当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后,研究它的人更是日益增多,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且自成学派,各持己见,一派百家争鸣的气象。近几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基于探究这部古老经典奥秘的迫切愿望,《易经》再度被重视起来,以至出现了一股“《易经》热”。不仅专家学者在探讨它,大学讲台上在分析它,甚至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平民百姓也在神乎其神地传诵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周易研究 新收获 卦爻辞 《易传》 《易》学 占卦 卜筮之书 卦辞 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儒家文风论略
7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24-28,共5页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不使用寓言,一副浑厚纯正之象。它既不像道家那样飘渺,也不像法家那样峻峭。虽然其中有些变异,但仍不离儒家本色。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前期儒家形成此种文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 儒家 文风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