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纤监测的分段压裂多簇均衡性评价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合 慕立俊 +3 位作者 齐银 陈文斌 拜杰 涂志勇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作为庆城页岩油矿场实验室一期工程的一部分,从本井水平井压裂过程中,通过套管外部署的永久式光缆上采集的DAS和DTS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可以用来评估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模式下的多簇砂液分配动态变化特征。文章详细阐述了水力压裂过程中... 作为庆城页岩油矿场实验室一期工程的一部分,从本井水平井压裂过程中,通过套管外部署的永久式光缆上采集的DAS和DTS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可以用来评估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模式下的多簇砂液分配动态变化特征。文章详细阐述了水力压裂过程中基于DAS、DTS测量理论基础与各簇进液进砂计算模型,提出了多簇裂缝均一性指数计算方法,得到段簇设计、射孔优化、暂堵等因素对多簇裂缝均衡性的影响规律认识。结合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得到几点认识:(1)光纤技术是目前评价多簇砂液分配规律的最有效且最直观的技术,能够准确量化评价多簇扩展均衡性;(2)庆城页岩油各簇均有进液信号显示,100%起裂进液;(3)簇间进液进砂分配差异大,计算均一性指数30%~87%,平均61.8%,且仍有提升空间;(4)甜点品质、段簇设计及射孔是影响进液进砂关键因素,暂堵效果不明显。该应用实例为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压裂设计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有助于拓展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国内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监测 多簇均衡性 页岩油水力压裂矿场实验 DAS DTS 段簇设计 差异化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传感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合 王松 +2 位作者 叶泽禹 周慰 李沁泽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17,共11页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本原理和井中布设方式出发,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力压裂、连续油管产液剖面测试、邻井压裂监测、油气井注采监测、储气库安全监测和套损监测等多个石油...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本原理和井中布设方式出发,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力压裂、连续油管产液剖面测试、邻井压裂监测、油气井注采监测、储气库安全监测和套损监测等多个石油工程领域应用情况。整体表明光纤监测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监测技术,具备实时监控油气井全生命周期的潜力,是具有科学性、时代特性和安全高效的生产测井技术。同时指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油田应用的未来发展应聚焦于提升传感器性能、丰富光纤监测场景应用、提高资料处理解释水平能力,降低应用成本,进一步发挥光纤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 水力压裂 产液剖面测试 压裂监测 注采监测 储气库安全监测 套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合 李欣 +6 位作者 窦宏恩 闫林 王洪亮 刘俊榜 李小波 任义丽 李宁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为了加快我国油气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解决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不足与社会及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文章依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的竞争态势,指... 为了加快我国油气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解决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不足与社会及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文章依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的竞争态势,指出只有建设好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教学与科研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了国内外1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现状,指出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研究院学校都未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级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企业业务需求和社会需求,影响了人工智能的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剖析了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实践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了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系统框架,构建了“AI+油气业务”和“油气业务+AI”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创新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广泛落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 人工智能 学科建设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合 任义丽 +6 位作者 李欣 邓岳 王勇涛 曹倩雯 杜金阳 林志威 汪文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0-923,共14页
阐述了大模型技术的概念,总结了大模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现状,梳理了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的挑战,并对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进行了展望。现有大模型可粗略分为3类,即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 阐述了大模型技术的概念,总结了大模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现状,梳理了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的挑战,并对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进行了展望。现有大模型可粗略分为3类,即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刚刚起步,部分油气企业基于开源大语言模型,利用微调、检索增强等方式发布大语言模型产品,部分学者尝试利用视觉/多模态基础模型研发面向油气业务的场景模型,还有少数学者构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岩心分析等领域的预训练基础模型。油气行业大模型应用面临数据量和数据质量难以支撑大模型训练、研发投入成本高、难以实现算法自主可控等挑战。油气行业在应用大模型时应始终聚焦油气主营业务需求,以大模型应用为契机,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融合算力建设,加强“人工智能+能源”复合团队建设,推动大模型技术自主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模型 大语言模型 视觉大模型 多模态大模型 油气行业大模型 预训练 微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深度开发面临挑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合 杜庆龙 +6 位作者 高兴军 孟岚 杨冰冰 邹存友 王治国 朱振坤 梁鸿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低成本高效开发及全生命周期绿色开发3大方面的挑战,明确了高含水老油田总体发展方向及核心关键技术,一是发展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精准开发技术,二是发展以“智能高效”为目标的采油工程技术,三是发展以“高效、绿色、智能”为目标的地面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中国高含水老油田今后较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老油田 深度开发 挑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适应性评价
6
作者 雷征东 孟思炜 +3 位作者 彭颖锋 陶嘉平 刘一杉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18,共11页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高且不稳定、产液量不具优势等4个显著特点。出现这些生产特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CO_(2)前置压裂抑制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主裂缝穿层扩展、降低了压裂改造体积,弱化了裂缝导流能力,降低了基质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了工程效果;另一方面,受限域效应的影响,前置CO_(2)加大了裂缝-大孔系统与基质小孔系统饱和压力的差距,造成裂缝-大孔系统持续产气和轻烃挥发、基质小孔原油难以动用,影响了开发稳产效果。在古龙页岩油多种特征的叠加作用下,前置CO_(2)在储层改造(裂缝扩展及裂缝导流能力)、基质渗流、流体相态与产出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了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前置压裂 储层改造 基质渗流 原油相态与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大模型破局需从三方面发力
7
作者 刘合 《中国科技财富》 2024年第11期38-40,共3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仅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更激发了各行业对大型预训练模型的无限遐想。油气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同样期待它能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新...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仅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更激发了各行业对大型预训练模型的无限遐想。油气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同样期待它能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新变革。尤其是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品质逐步劣质化,油气勘探开发难度逐渐加大,函须运用新技术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油气行业 油气资源 劣质化 提质增效 生成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不同类型渗吸剂提高采收率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晏翔 戴彩丽 +3 位作者 刘合 孟思炜 金旭 吴一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4-631,共8页
渗吸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压裂后会采取闷井措施以通过渗吸作用置换原油,通常使用表面活性剂和纳米材料等化学剂,以提高渗吸置换效率,但不同类型渗吸剂的提高采收率机制还有待区分并阐释。文章对比了4种渗吸... 渗吸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压裂后会采取闷井措施以通过渗吸作用置换原油,通常使用表面活性剂和纳米材料等化学剂,以提高渗吸置换效率,但不同类型渗吸剂的提高采收率机制还有待区分并阐释。文章对比了4种渗吸剂体系的渗吸提采效果,分别为高界面张力(>30 mN/m)体系: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和纯水;中等界面张力(1~10 mN/m)体系:单种表面活性剂体系;超低界面张力(<10^(-3)mN/m)体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及单种表面活性剂体系主要依靠润湿反转效应,在油湿储层提高渗吸采收率,此外单种表面活性剂体系可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油滴通过孔喉时的可形变性,缓解贾敏效应,减少油滴被夹断并滞留于孔隙内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原油动用程度,然而采收率结果显示利用降低界面张力方式提采幅度有限,润湿性的改善对提高渗吸采收率的重要性高于界面张力的降低。但在强油湿性孔隙,当润湿性改善效果不佳,毛管力驱动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时,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表现出最优的渗吸提采性能,其具有的超低油水界面张力促使油水自发乳化现象的发生,并将渗吸模式由毛管力驱动转变为重力驱动,自发形成的乳化油滴在重力作用下被排出孔隙。依靠超低界面张力使原油自发乳化的重力驱动渗吸模式,为提高渗吸采收率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渗吸 改善润湿性 降低界面张力 自发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生成网络的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春 贾德利 +3 位作者 王素玲 屈如意 乔美霞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1125,共12页
在流形空间内定义并求解油藏动态预测问题,充分考虑地质不确定性和随时间变化的井控条件(简称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的变化特性,构建基于条件演化生成对抗网络(CE-GAN)的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CE-GAN通过特征空间的条件演化使原来无法控... 在流形空间内定义并求解油藏动态预测问题,充分考虑地质不确定性和随时间变化的井控条件(简称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的变化特性,构建基于条件演化生成对抗网络(CE-GAN)的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CE-GAN通过特征空间的条件演化使原来无法控制方向的生成网络实现定向演化,将油藏动态预测问题转化为基于渗透率分布、初始油藏动态和时变井控的图像演化问题,实现时变井控条件下油藏动态的快速准确预测。基础油藏模型(Egg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CE-GAN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基础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的相对残差中位数分别为0.5%和9.0%,实际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相对残差中位数均为4.0%;CE-GAN代理模型训练完成后,相较于传统数值模拟,分别将基础油藏模型和实际油藏模型的计算速度提升约160倍和280倍,可以有效提高生产优化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生成网络 代理模型 时变井控 水驱开发 油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酸蚀蚓孔物模实验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达 周福建 +3 位作者 刘合 冯浦涌 邱守美 寇春松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共9页
酸蚀蚓孔是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最典型、最基本的特征,其尺寸和形态对酸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关于酸蚀蚓孔的物模研究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机理研究及现场施工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分别综述了线性流和径向流两种岩心流动实验... 酸蚀蚓孔是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最典型、最基本的特征,其尺寸和形态对酸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关于酸蚀蚓孔的物模研究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机理研究及现场施工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分别综述了线性流和径向流两种岩心流动实验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指出酸蚀蚓孔实时表征是线性流岩心流动实验研究的发展方向,针对渗透率、尺寸等岩心参数对酸蚀蚓孔发育的影响,应结合融合电测和示踪剂的蚓孔实时表征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针对酸液突破岩心时孔隙体积倍数(PVBT)与岩心参数之间关系的认识,后续应进一步升级径向流岩心流动实验及表征设备,从而开展不同因素对酸蚀蚓孔发育影响的研究,重点解决酸蚀蚓孔从实验尺度升级到现场尺度问题。建议加强电测法室外模拟实验及现场应用研究,从而实现实验尺度和现场尺度酸蚀蚓孔的实时观测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基质酸化 酸蚀蚓孔 岩心流动实验 物模实验 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田开发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56
11
作者 刘合 裴晓含 +3 位作者 罗凯 孙福超 郑立臣 杨清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3-737,共5页
分层注水是实现油田开发长期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已形成了"桥式偏心+钢管电缆直读测调"主体分注技术,技术适应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满足了常规注水井的开发需要。随着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注水井防砂、低配注量... 分层注水是实现油田开发长期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已形成了"桥式偏心+钢管电缆直读测调"主体分注技术,技术适应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满足了常规注水井的开发需要。随着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注水井防砂、低配注量分层流量测试、高温高压井分层注水、大斜度井分层注水、分层注水实时监测与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成为分层注水工艺的发展趋势,引领分层注水向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油藏、不同井型条件下注水开发对分注工艺的需求,确保水驱油田的高效开发。目前在井下信号无线传输、流量监测、动态水嘴调节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形成了注水井井下自动化、智能化基础理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桥式偏心 钢管电缆测调 注水井防砂 深井 高温高压井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代分层注水技术内涵、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58
12
作者 刘合 裴晓含 +2 位作者 贾德利 孙福超 郭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8-614,637,共8页
针对目前分层注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生产需求,开展了第4代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介绍了其内涵、核心工具及核心技术,分析了现场应用情况,并进行了技术发展展望。第4代分层注水技术内涵为实现注水井单井分层压力和注水量的数字化实时监测,实... 针对目前分层注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生产需求,开展了第4代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介绍了其内涵、核心工具及核心技术,分析了现场应用情况,并进行了技术发展展望。第4代分层注水技术内涵为实现注水井单井分层压力和注水量的数字化实时监测,实现区块和油藏注水动态监测的网络信息化,实现注水方案设计与优化和井下分层注水实时调整为一体的油藏、工程一体化。研发了作为核心工具的一体化配水器,开发了层段流量检测、配注量调整等关键技术,并开展了区块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满足生产要求,对井下层段流量检测、井筒无线通信、井下自发电和易损部件投捞技术等核心环节仍需持续攻关,并加强与油藏工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支撑水驱开发的、系统的、完善的第4代分层注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油藏工程 分层注水 注水合格率 电缆测调 流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被引量:50
13
作者 刘合 郑立臣 +4 位作者 杨清海 俞佳庆 岳庆峰 贾德利 王全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7-1038,共12页
概述了国外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状况,基于中国油田开发进程、生产需求、技术特点和适应性等条件,梳理了国内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喷分层配产、机采井找堵水、液压可调层、智能分层采油4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 概述了国外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状况,基于中国油田开发进程、生产需求、技术特点和适应性等条件,梳理了国内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喷分层配产、机采井找堵水、液压可调层、智能分层采油4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优缺点。基于现阶段油田实际生产情况,提出未来分层采油技术的3个发展方向:从油井适用的井下传感器技术、地面和井下双向通讯技术、全生命周期服役能力、水平井适应性等方面提高分层采油技术的实时监测与调整水平;结合数字化人工举升系统构建分层采油技术与管理综合平台;通过分层采油、分层注水规模化应用实现注采一体化,提高注入端和采出端参数匹配调整水平,使得开发调整由"滞后调控"向"实时优化"转变,提高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自喷分层配产 机采井找堵水 液压可调层 智能分层采油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干法压裂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94
14
作者 刘合 王峰 +2 位作者 张劲 孟思炜 段永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6-472,共7页
总结了CO2干法压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设备要求及技术特点等,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相比,CO2干法压裂技术具有高返排、对储集层伤害小、增产幅度大等优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液态CO2摩阻高;液... 总结了CO2干法压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设备要求及技术特点等,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相比,CO2干法压裂技术具有高返排、对储集层伤害小、增产幅度大等优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液态CO2摩阻高;液态CO2黏度低,悬砂能力和降滤失性能差,不利于压裂造缝;压裂过程中CO2相态变化复杂,难以实现精确的相变预测和控制;压裂设备有待完善,关键设备密闭混砂车存在明显缺陷;缺乏适用于CO2干法压裂的施工参数计算方法。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具备传统CO2干法压裂技术的全部优点,且增产效果更佳、施工压力小、对混砂车要求更低,是CO2干法压裂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CO2干法压裂 超临界CO2压裂 储集层改造 相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斜度井同心分层注水技术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合 肖国华 +4 位作者 孙福超 裴晓含 胡慧莉 耿海涛 李良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2-517,共6页
针对现有偏心分层注水工艺井下水嘴投捞成功率低、仪器与水嘴对接效率低以及分层流量测试精度低,难以满足大斜度井分注和测调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大斜度井同心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同心测调方案,测试仪器与井下配水器采用同... 针对现有偏心分层注水工艺井下水嘴投捞成功率低、仪器与水嘴对接效率低以及分层流量测试精度低,难以满足大斜度井分注和测调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大斜度井同心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同心测调方案,测试仪器与井下配水器采用同心对接方式,大斜度井对接成功率高;井下配水器采用桥式通道设计,可以有效消除层间干扰的影响,提高测调效率;水量调节采用偏心阀设计,全关状态漏失量小,调节扭矩小,配水更加容易;测试方面兼容集流测试和非集流测试功能,满足小水量的测试需求;实现电缆在线直读验封,皮囊密封状态可监测,一次下井完成全部验封作业。测调期间可以实现任意层段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等多个参数的在线直读测试,以及配注量的自动测调,无需投捞作业,显著提高测调效率。截至目前,现场试验11口井,最大井斜55°,流量测试误差小于5%,3层井验封和测调时间1 d以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测调效率高、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斜度井 同心分层注水技术 电缆直读测调 电缆直读验封 配注量自动测调 测调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油气井射孔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7
16
作者 刘合 王峰 +2 位作者 王毓才 高扬 成建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1-737,共7页
射孔技术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先后形成了深穿透聚能射孔、复合射孔、定向射孔、全通径射孔、负压及动态负压射孔、泵送射孔、定面射孔等一系列射孔技术及其配套射孔工艺,一方... 射孔技术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先后形成了深穿透聚能射孔、复合射孔、定向射孔、全通径射孔、负压及动态负压射孔、泵送射孔、定面射孔等一系列射孔技术及其配套射孔工艺,一方面提高了射孔完井和增产改造效果及作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保护储集层,延长了油气藏开发寿命。同时,射孔优化设计方法和射孔检测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射孔安全性和成功率,并使射孔技术的测试手段和现场应用更加规范。对于非常规致密油气,深层、超深层,薄差层、边底水油层,水平井分段压裂以及老井增产改造,应充分结合油气藏和油气井特点,开展"3D"射孔技术、超深穿透定向射孔技术、高温高压射孔技术、储集层个性化射孔方案制定以及射孔补孔优化方法等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技术 射孔工艺 现状 发展趋势 定面射孔 3D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45
17
作者 刘合 金旭 丁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4-1021,共8页
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阐述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关键与发展方向。纳米表征技术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阐述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关键与发展方向。纳米表征技术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储集层纳米传感器仍处于实验室攻关阶段、油藏纳米机器人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微纳米多孔介质中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技术将成为探究页岩油气及致密油气运聚机理、分布模式及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纳米材料具有尺寸与表面效应、润湿特性、抑制微粒运移特性、剪切增稠特性、纳米光催化特性、纳滤特性及纳米防腐耐磨特性,在提高采收率、水处理、工程防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纳米技术现实的发展方向在于纳米表征与数值模拟、纳米传感、纳米材料3个方面,低品位油气资源原位改质和纳米光合作用合成油气是两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表征 纳米传感 微纳米多孔介质数值模拟 纳米材料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页岩气压裂工程技术发展和工程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52
18
作者 刘合 孟思炜 +2 位作者 苏健 张广明 陈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页岩气的资源禀赋与北美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不能生搬硬套后者页岩气革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实现中国页岩气资源的规模有效开发,在借鉴北美页岩气开发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页岩气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页岩气增产... 中国页岩气的资源禀赋与北美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不能生搬硬套后者页岩气革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实现中国页岩气资源的规模有效开发,在借鉴北美页岩气开发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页岩气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页岩气增产改造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进而对页岩气压裂关键技术发展方向与加强工程管理提出了建议:①融合了地质、工程及生产信息的数据体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与生产各环节设计与优化的基础,应打破"数据孤岛",深入数据挖潜,实现数据的高效应用,促进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融合;②应在考虑页岩岩石力学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应力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适用于页岩的地质力学测试评价方法和技术,提升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案设计水平;③需要研发全可溶桥塞,提高分段压裂作业效率,降低施工风险,助力页岩气开发降本增效;④工程管理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索和研究,油气行业和油气公司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优化现有的工程管理模式,寻找提质增效的最佳途径。结论认为,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与装备、生产管理、勘探开发效果、政策法规等与国外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亟需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美国页岩气革命水力压裂经验与管理理念进行借鉴、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页岩气开发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美地区 页岩气 水力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地质力学 可溶桥塞 工程管理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合 郑立臣 +4 位作者 俞佳庆 明尔扬 杨清海 贾德利 曹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2,共9页
概述了中国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按照发展阶段介绍了传统井下数据获取方法、电缆直读通讯与测调技术、预置电缆井下参数实时监测通讯技术以及井下无线通讯技术,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应用概... 概述了中国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按照发展阶段介绍了传统井下数据获取方法、电缆直读通讯与测调技术、预置电缆井下参数实时监测通讯技术以及井下无线通讯技术,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应用概况,指出了现有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根据生产需求,提出了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已规模应用的电缆高效测调井,着重实现井下堵塞器数字化;对于重点监测井,进一步完善预置电缆通讯技术,发展基于复合连续管的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提高施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对于规模生产应用,发展井下无线通讯技术,重点实现测调自动化,并结合地面移动通讯网络,加快构建覆盖控制中心、配水间和油藏的数字化通讯网络,为油藏开发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井下监测 数据传输 电缆通讯 振动波 压力波 流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新技术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合 闫建文 +3 位作者 冯程滨 党慧兰 张永平 韩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37,共3页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孕育着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储层岩性复杂,压裂改造困难。在分析储层分布及岩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火山岩压裂的物理和数学模型,从压裂机理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火山岩压裂风险预测技术、测试压裂快速解释技...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孕育着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储层岩性复杂,压裂改造困难。在分析储层分布及岩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火山岩压裂的物理和数学模型,从压裂机理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火山岩压裂风险预测技术、测试压裂快速解释技术和裂缝延伸控制技术,解决了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技术问题,现场应用见到了明显效果,对火山岩储层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 火山岩 气藏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