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床新用的青钱柳中药药性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佳琪 扈觐玺 +6 位作者 张维 刘双巧 冯颖童 王淳 张建军 高学敏 王景霞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1-1707,共7页
青钱柳为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青钱柳属速生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亚热带的山区,是我国独有的珍贵树种,目前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种植。青钱柳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之后又陆续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华... 青钱柳为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青钱柳属速生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亚热带的山区,是我国独有的珍贵树种,目前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种植。青钱柳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之后又陆续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华本草》等中药专著以及4个地方药材标准收载。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标准,功能主治与当前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异,没有紧跟临床进展不断总结并及时更新,尤其缺乏系统的“方-证-症”与之相对应,难以指导青钱柳临床辨证用药和合理用药。青钱柳叶作为别样茶已经有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于2013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因而青钱柳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总结青钱柳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中医药思维对其中药药性进行再探索,完善其中药药性,总结和归纳了功能主治,为统一和提升青钱柳药材标准,为其合理配伍配方和辨证用药提供参考与指导。基于临床新用深入探讨青钱柳中药药性对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提高使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及科学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中药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辨证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岚 刘佳琪 +5 位作者 扈觐玺 冯颖童 刘双巧 姜斯佳 冯广旭 王景霞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60-2264,共5页
目的: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枳术郁李方组,每组10只,阳性药组给予麻仁软胶囊混悬液0.1 g/kg、... 目的: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枳术郁李方组,每组10只,阳性药组给予麻仁软胶囊混悬液0.1 g/kg、枳术郁李方组给予枳术郁李方溶液0.483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体积溶剂。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灌胃给予造模药物盐酸洛哌丁胺(剂量为4 mg/kg),建立小鼠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模型。测定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小鼠6 h内黑便粒数及重量,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P物质(SP)、一氧化氮(NO)、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酪酪肽(PY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术郁李方组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首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6 h内粪便粒数,重量及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VIP、NO、CCK、PYY水平明显降低(P<0.01)、SP、CGRP、MT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枳术郁李方具有明显的缓解便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肠气机的升降失常,恢复胃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动态平衡,调节气机升降,维持气机畅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术郁李方 便秘 气机升降 胃肠激素 神经递质 活性肠肽 胃动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encePiece的中医学分词模型建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双巧 周璐 +7 位作者 李彩艳 袁慧敏 张异卓 李昱达 刘锦钢 郑丰杰 孙燕 李宇航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981-985,990,共6页
目的:探索构建适用于中医学领域的分词模型。方法:采用基于SentencePiece的无监督学习分词方法,提出利用出版教材、名家著作及中医临床病历这3种不同类型的文献构建中医学分词模型;选择中医临床病历、名医医案作为测试集进行模型测试。... 目的:探索构建适用于中医学领域的分词模型。方法:采用基于SentencePiece的无监督学习分词方法,提出利用出版教材、名家著作及中医临床病历这3种不同类型的文献构建中医学分词模型;选择中医临床病历、名医医案作为测试集进行模型测试。结果:中医学分词模型在测试集中的Kappa系数为0.79(一致性程度很高),准确率为0.84,宏观精确率为0.84,宏观召回率为0.83,宏观f1得分为0.83。结论:所构建的分词模型对于中医学专业术语有着较好的切分效果,表明该方法可运用于中医学领域的分词模型的构建,可为进一步地研究中医学分词提供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词 中文分词 分词模型 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分词 SentencePie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表示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归类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异卓 周璐 +4 位作者 孙月蒙 刘双巧 徐凤芹 孙燕 李宇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063-4072,共10页
目的构建基于双向表示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归类模型,将临床记录中的证候归类为与ICD-11中相对应的证候,并为临床医生记录证候提供归类提示。方法首先使用基于RNN的Encoder-Decoder结构和基于RNN与Sigmoid函数结合的Multilabel结构建立对... 目的构建基于双向表示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归类模型,将临床记录中的证候归类为与ICD-11中相对应的证候,并为临床医生记录证候提供归类提示。方法首先使用基于RNN的Encoder-Decoder结构和基于RNN与Sigmoid函数结合的Multilabel结构建立对照模型,其后分别使用基于BERT与Sigmoid函数结合的Multilabel结构,以及本研究提出的基于BERT候选项选择结构建立模型。以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对各模型进行评价。并使用提出的多模型决策错误自查法,观察模型的自查误能力。结果基于BERT的候选项选择结构建立的中医证候归类模型在各项指标中的表现最优,均达85%以上。基于多模型决策错误自查法,发现了87.23%错误结果,模型具有错误自查能力。结论构建的中医证候归类模型可将医生撰写的证候归类为与ICD-11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相对应的证候,并具备自查误功能。将模型用于中医证候的归类处理,可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医归类诊疗及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挖掘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证候归类 ICD-11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