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宋代经学——范纯仁《尚书解》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力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64,168,共14页
王安石变法初期,范纯仁作《尚书解》进献宋神宗。《尚书解》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其创作、进献也是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常规性举措——谏君。范纯仁通过选取《尚书》经文,对所选经文作有选择性的解释,以及沿袭、改造和舍弃汉唐注疏... 王安石变法初期,范纯仁作《尚书解》进献宋神宗。《尚书解》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其创作、进献也是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常规性举措——谏君。范纯仁通过选取《尚书》经文,对所选经文作有选择性的解释,以及沿袭、改造和舍弃汉唐注疏等目的鲜明的方式创作出《尚书解》,严格针对他所认为的时政弊病,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劝谏神宗兼听并取、慎于改作、简易施政,罢免新法大臣,停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实践圣人知人、安民之道。《尚书解》有着具体的政治语境和行动指向,表明经学与士大夫日常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研究《尚书解》有助于呈现儒学在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展开方式,并丰富儒学作为一种践履之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纯仁 《尚书解》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诸篇阐释与宋代复仇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力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弃复仇;而赞成和议或经历过高宗朝末期对金宣战以及孝宗朝初期符离之败、隆兴和议的士人,如范浚、林之奇等,他们以维护《尚书》的"轨范"特质为由批评苏轼新说。相较其它经典,直接指向君主,且与中兴话题密切相关,是南宋初年《尚书》学中复仇论的特点。而士人对《书传》的继承或批评,也反映出苏轼之学在南宋前期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未沉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论 《尚书》学 《书传》 张九成 林之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浩《尚书讲义》与宋孝宗朝政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力耘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3-66,共14页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讲义》 史浩 宋孝宗 经学 《尚书》学 经典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君臣讲论《尚书》考
4
作者 刘力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之说,或自觉而勤勉地听讲、阅读《尚书》,或借助《尚书》昭示效法圣王的决心。此外,《尚书》在宋代还被视作为臣的楷模。皇帝通过御赐、引释《尚书》等方式勉励大臣效法上古贤臣,积极劝谏、辅佐君主。皇帝和士大夫不断回溯《尚书》中唐虞三代的政治场景,由文本给予的共同回忆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增进彼此认同,并支撑自身的合法性,共享经典文本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观 宋代 皇帝 士大夫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