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远距离综合物探及透明地质保障系统研发与应用
1
作者 刘再斌 范涛 +3 位作者 李萍 李贵红 雷晓荣 李西萍 《智能矿山》 2025年第2期7-12,共6页
随着煤矿智能化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煤炭行业迎来了以精准探测、智能监测、地质透明化为特色的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新阶段。地质透明化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障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煤矿远距离... 随着煤矿智能化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煤炭行业迎来了以精准探测、智能监测、地质透明化为特色的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新阶段。地质透明化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障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煤矿远距离综合物探及透明地质保障智能化建设中存在4个主要问题。(1)探掘冲突,常规探掘存在时空冲突,钻探、物探分离,干扰源复杂,探测距离短等问题。(2)数据解译困难,现有探测数据处理解释智能化水平低,多源地质感知数据融合解译困难。(3)模型表达能力弱,传统手段模型表达能力弱,复杂构造三维模型构建难度大且缺少灾害属性。(4)系统支撑能力不足,传统地质保障技术难以为智能采掘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地质辅助分析与设计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建设 综合物探 智能监测 地质保障技术 探测距离 煤矿安全 支撑能力 三维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回采工作面模型构建技术及智能化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辉 刘再斌 +6 位作者 陈宝辉 马良 高耀全 张东亮 杜易明 雷晓荣 晏俊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222,共9页
回采工作面模型是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地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回采工作面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效率等... 回采工作面模型是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地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回采工作面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效率等方面。以某复杂地质条件的矿井回采工作面为例,开展高精度回采工作面模型构建技术及智能化应用研究。首先,提出地层和断层的构建技术,成功解决了特殊地质现象及逆断层三维空间重值的难题。同时,引入动态更新技术实现了模型的局部动态修正,大幅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其次,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提出智能规划截割与智能地质预测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生产决策的精准性与及时性。随后,构建了I030903回采工作面静态模型,并融入局部动态更新技术,将该动态模型应用于煤矿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建模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模拟任意复杂地质体,为处理地层不整合、地层尖灭、煤层分叉和断层切割等问题提供便利。经验证,模型误差值均处于0.2 m以下,且0~0.1 m范围内占整体97%。基于透明回采工作面模型的智能规划截割技术有效指导了采煤机的精准开采,而智能地质预测技术则能够在异常情况下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及时传达相关人员。该方法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模型 动态更新 智能化 精准开采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陷落柱治理注浆工程效果检查技术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再斌 南生辉 +3 位作者 郭晓山 李抗抗 石磊 梁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1,共3页
对陷落柱治理注浆工程的效果检查尚无规范的技术和统一的标准,导致工程结束后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价,继而影响了陷落柱周边区域进行开采活动的安全评价。论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包含注浆特征分析方法、物探方法、检查孔方法及放水试... 对陷落柱治理注浆工程的效果检查尚无规范的技术和统一的标准,导致工程结束后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价,继而影响了陷落柱周边区域进行开采活动的安全评价。论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包含注浆特征分析方法、物探方法、检查孔方法及放水试验方法在内的陷落柱治理注浆工程效果检查技术。对每种方法进行了技术说明,结合工程实例应用探讨,得出了工程效果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落柱 注浆工程 放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再斌 王玺瑞 +2 位作者 靳德武 蒋勤明 刘其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96,共4页
为了提高邢台矿区防治水灾的能力,减轻水害对矿井生产的影响,分析了矿区各矿面临的具体防治水问题,提出了由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导水陷落柱的探查及防治小煤矿水害防治及下组煤水害防治构成的矿区防治水对策系统,研究了防治水技术装备支... 为了提高邢台矿区防治水灾的能力,减轻水害对矿井生产的影响,分析了矿区各矿面临的具体防治水问题,提出了由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导水陷落柱的探查及防治小煤矿水害防治及下组煤水害防治构成的矿区防治水对策系统,研究了防治水技术装备支撑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相关配套措的完善方案。通过矿区防治水问题、矿区防治水对策、技术装备支撑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配套措施构成了邢台矿区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矿区 水文地质 安全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电磁传感器测量气水层状流持水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再斌 吴锡令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基于非线性测量的电磁流动成像测井,几乎不受井斜角度的影响,对水平井的流动剖面测量提供全新的方法。研究利用电磁流动成像测井进行持水率计算和气水分层界面位置识别的方法。根据电磁流动成像测井方法原理设计制作阵列式电磁流动成像... 基于非线性测量的电磁流动成像测井,几乎不受井斜角度的影响,对水平井的流动剖面测量提供全新的方法。研究利用电磁流动成像测井进行持水率计算和气水分层界面位置识别的方法。根据电磁流动成像测井方法原理设计制作阵列式电磁流动成像测井实验仪;研制实验装置,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气水两相水平流动模拟电磁成像测井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计算持水率和气水分层界面位置。根据模拟流动实验数据计算持水率与实际持水率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2%,计算气水分层界面位置与实际层界面位置的相对误差小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流动成像测井 模拟流动实验 气-水两相流 水平流动 持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装置检验与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再斌 石坤 +1 位作者 管坚 张磊 《低温与特气》 CAS 2021年第2期37-41,共5页
车用燃料是液化天然气的重要用途,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装置结合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潜液泵、安全仪表系统等构成小型化成套装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要求,应当进行定期检验,但目前其检验与评价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车用燃料是液化天然气的重要用途,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装置结合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潜液泵、安全仪表系统等构成小型化成套装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要求,应当进行定期检验,但目前其检验与评价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失效分析,考虑介质危害性与使用过程中设备性能下降共同作用造成的安全隐患,制定检验策略;根据在线检验要求和设备结构特点,选择红外热成像、交变电磁场检测、X射线数字射线成像等无损检测方法,对保冷性能、异种钢接管角焊缝、双层管道内管缺陷进行检测;对气体损耗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动态模拟和静态测量,对系统由于工艺布局设计、设备保冷效果、操作维护管理等因素造成的气体损耗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原因,给出建议措施,保障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装置安全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汽车加注装置 失效分析 红外热成像 交变电磁场检测 X射线数字检测 气体损耗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铁磁性材料厚度的测量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健 傅迎光 +3 位作者 孙明璇 刘再斌 范智勇 石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136,共4页
脉冲涡流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脉冲涡流产生磁场的频谱宽、穿透能力强,检测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缺陷信息.铁磁材料的磁导率很高,其测量厚度是通过检测电压的特征衰减时间来确定的,而特征衰减时间与厚度的关系建立在被测试件比检... 脉冲涡流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脉冲涡流产生磁场的频谱宽、穿透能力强,检测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缺陷信息.铁磁材料的磁导率很高,其测量厚度是通过检测电压的特征衰减时间来确定的,而特征衰减时间与厚度的关系建立在被测试件比检测线圈大得多的基础上.当被测试件比较小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测量误差.本文根据脉冲涡流检测的工作原理,计算了铁磁试件的大小、提离高度和试件厚度对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越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越大;试件较小时提离高度越大、试件的厚度越大,产生的相对误差也越大,相对于提离高度,试件厚度对测量结果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涡流检测 铁磁介质 测厚 特征衰减时间 测量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梅 吴锡令 +5 位作者 王志磊 刘再斌 黄志洁 王界益 彭原平 何峰江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8-402,共5页
为了考察生产测井仪器测量对于水平油井内的流体分布影响,利用柴油和自来水作为实验介质,在多相流动模拟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油水两相水平流动测量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和观察,油水两相的分布可分为4类:水平层状流和波状流、水平泡状流、水... 为了考察生产测井仪器测量对于水平油井内的流体分布影响,利用柴油和自来水作为实验介质,在多相流动模拟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油水两相水平流动测量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和观察,油水两相的分布可分为4类:水平层状流和波状流、水平泡状流、水平沫状流和水平乳状流。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出流型图,建立了流型转换的关系式,可以在油水两相流动测井条件下识别和预测流体的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测井 水平井 油水两相流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国法 张建中 +3 位作者 刘再斌 庞义辉 王佟 桑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共16页
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资源绿色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体系,以绿色开发模式为目标,以地质透明化为基础,将煤矿全要素数字化,完成煤矿所有信息的精准实时采集、网络化传输、规范化集成、可... 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资源绿色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体系,以绿色开发模式为目标,以地质透明化为基础,将煤矿全要素数字化,完成煤矿所有信息的精准实时采集、网络化传输、规范化集成、可视化展现、自动化运行和智能化服务的数字化智慧体,通过融合一系列数智化关键技术推动煤炭资源绿色智能平衡开发与管控模式迭代升级;提炼“数智开采”技术,研发了数字煤矿智慧逻辑模型、复杂变形条件下“采场-装备”双动态系统耦合分析模型、开采设备群健康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智慧逻辑模型框架下的开采系统智能化控制方法,智能开采复杂场景综采设备群姿态识别方法、全局最优规划策略及协同控制方法、设备健康状态识别与故障诊断方法;诠释“透明地质”概念,提出了透明地质保障技术路径,研发了精细物探与钻探、围岩条件动态监测、多源高精度数据采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解译等地质透明化技术,创新了静态地质建模、动态地质建模、工作面精准地质保障、多源地质数据解译融合、多属性动态高精度建模、地质信息同步映射、矿山信息模型等地质数字化技术,分析了“透明地质”技术在地下资源开发地质构造探明程度、揭示煤岩物理力学性质、“三场”变化、隐蔽致灾因素预测等应用价值;分析了绿色开采技术,包括绿色减沉与保水开采技术和井上下协同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围绕数智开采、透明地质和绿色开采3方面技术进行了案例解析,展望当前形势下,需亟待加速数据驱动下煤炭资源绿色开发与管理变革转型,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煤矿智能化 智能开采 绿色开采 地质探测 地质建模 透明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四化”建设思考
10
作者 刘再斌 雷晓荣 《智能矿山》 2024年第12期16-21,共6页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针对智能地质保障部分,提出基于“数据驱动”“数字采矿”的理念,深度融合地质数据与工程数据,...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针对智能地质保障部分,提出基于“数据驱动”“数字采矿”的理念,深度融合地质数据与工程数据,采用地质数据推演、多元复用、智能更新等方法,研究建立实时更新的地质与工程数据高精度融合模型,实现矿井地质信息的透明化。推广智能采掘工作面的随采智能探测、随掘智能探测与监测的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智能钻探、智能物探、智能探测机器人等新技术与新装备,形成以静态为基础,融入自动更新的动态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数据 国家发改委 智能探测 数据驱动 地质数据 采掘工作面 矿井地质 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加氢站建造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杭健 刘再斌 +1 位作者 段志祥 李文波 《能源与环境》 2022年第5期6-9,共4页
调研了国内加氢站建设、运行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加氢站建造规模趋势和建造成本,并对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加氢站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补贴政策进行汇总分析,总结了建造加氢站的风险与机遇,发现随着设备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加氢站建造成本... 调研了国内加氢站建设、运行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加氢站建造规模趋势和建造成本,并对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加氢站建设指导意见和相关补贴政策进行汇总分析,总结了建造加氢站的风险与机遇,发现随着设备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加氢站建造成本将明显下降,建造规模将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站 建造成本 建造规模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含水层水平孔注浆“三时段”浆液扩散机理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8
12
作者 赵庆彪 毕超 +4 位作者 虎维岳 王海桥 南生辉 刘再斌 啜晓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2-1218,共7页
邯邢矿区是典型的华北型煤田大水矿区,其深部的大采深高承压水矿井采用地面区域超前治理奥灰水害系列技术,其中多分支近水平定向钻探及注浆是实现区域超前治理水害的关键技术。此前对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很多,但都是以垂向注浆孔及水... 邯邢矿区是典型的华北型煤田大水矿区,其深部的大采深高承压水矿井采用地面区域超前治理奥灰水害系列技术,其中多分支近水平定向钻探及注浆是实现区域超前治理水害的关键技术。此前对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很多,但都是以垂向注浆孔及水平裂隙建立水动力学与岩石力学研究模型。地面区域治理奥灰水害是水平注浆孔高压注浆,为此开展了奥灰裂隙岩体高承压水的水平注浆孔浆液扩散机理研究,提出了注浆"三时段"的划分,并给出水动力学表达式;分析了垂向裂隙面上浆液圆环扩散形态;建立了垂向裂隙中浆水分区水动力学模型,推导出浆液扩散半径与注浆压力间关系;在有可注性差的上边界条件下,对浆液扩散形变问题给出数值模拟方法;为水平孔注浆初设及注浆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在邯邢矿区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含水层 水平注浆孔 “三时段” 浆液扩散机理 大采深 高承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态转捩的非线性渗流模型及在陷落柱突水机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天鸿 师文豪 +3 位作者 刘洪磊 杨斌 杨鑫 刘再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5-321,共7页
岩溶陷落柱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基于陷落柱突水过程中流体流态转捩(含水层层流到巷道紊流)的渗流本质,建立了三流场(Darcy层流、Forchheimer流和N-S紊流)耦合非线性渗流模型,并应用于骆驼山煤矿"3·1"... 岩溶陷落柱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基于陷落柱突水过程中流体流态转捩(含水层层流到巷道紊流)的渗流本质,建立了三流场(Darcy层流、Forchheimer流和N-S紊流)耦合非线性渗流模型,并应用于骆驼山煤矿"3·1"底板陷落柱突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突水流体流速不断增大,陷落柱Forchheimer流由黏滞阻力为主,到黏滞阻力和惯性阻力共同作用,最后到惯性阻力为主发生了质的变化,陷落柱突水是流体渗流从渐变到突变的动态过程。进一步表明采用Forchheimer方程描述陷落柱内高速非线性层流,能够较好地反映水流从含水层达西层流到巷道紊流的中间状态,可以定量揭示陷落柱突水三种流态转捩的渗流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渗流 突水 非达西因子 Forchheimer方程 骆驼山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工作面多属性动态建模技术 被引量:45
14
作者 刘再斌 刘程 +3 位作者 刘文明 陆自清 李鹏 李明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28-2635,共8页
为满足煤矿智能化开采对高精度地质模型的需求,提出透明工作面多属性动态建模方法,探讨了工作面综合探测多源异构数据特征、多属性数据融合算法、动态可视化建模技术,并进行实例应用。利用综合探测技术对工作面进行逐级综合探测,可在不... 为满足煤矿智能化开采对高精度地质模型的需求,提出透明工作面多属性动态建模方法,探讨了工作面综合探测多源异构数据特征、多属性数据融合算法、动态可视化建模技术,并进行实例应用。利用综合探测技术对工作面进行逐级综合探测,可在不同阶段获得多属性、多维度和多精度的多源异构探测数据,按照数据产生的阶段和频度,将多源异构探测数据划分为静态、动态和实时数据;通过数据配准实现多源异构探测数据量纲和尺度统一;通过交叉验证实现多源异构探测数据相互验证和补充;通过井震、震电和多参数联合反演,实现煤层厚度、地层波速、电阻率及其他属性参数预测;利用局部搜索、内插和网格化等动态可视化建模技术,实现模型的局部快速更新;采用局部渲染和CUDA实时绘制技术,实现模型高效渲染和实时呈现。结果表明:多属性融合能够将多源异构探测数据统一到同一地质空间中,交叉验证可提高探测数据解释精度,联合反演可实现多源异构探测数据多属性融合,提高探测数据空间分辨率并丰富属性信息;动态可视化建模以静态数据和工作面精细探测动态数据构建的初始工作面地质模型为基础,融合回采过程中获取的动态探测数据和实时数据,可实现回采工作面前方煤层顶底板和构造等信息快速局部更新和可视化,模型精度逐步得到提高,推采前方逐步地质透明化。透明工作面动态建模技术以采前、采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为基础,与开采系统循环互馈,可为智能工作面开采提供高精度地质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工作面 动态建模 智能开采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开采透明工作面技术架构与展望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再斌 董书宁 +3 位作者 李鹏 陈宝辉 刘文明 代振华 《智能矿山》 2020年第1期46-51,共6页
煤层赋存的复杂地质条件,是制约煤炭智能开采的重要因素,透明工作面是支撑煤矿智能开采的关键和前提。从玻璃地球、透明地质和透明工作面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技术演化进程,指出了目前面向智能开采透明工作面构建中存在的数据孤岛严重、... 煤层赋存的复杂地质条件,是制约煤炭智能开采的重要因素,透明工作面是支撑煤矿智能开采的关键和前提。从玻璃地球、透明地质和透明工作面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技术演化进程,指出了目前面向智能开采透明工作面构建中存在的数据孤岛严重、模型精度低、地质与开采系统互馈性差等问题。将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智能感知、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地质勘探、煤矿开采相结合,采用流程化、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设计,提出了“数据透明-信息透明-知识透明”3层全息透明架构下的透明工作面体系。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多属性动态可视化建模、地质与开采系统信息互馈等技术手段,打通地质与开采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基于地质信息的开采系统流程化作业。指出了核心算法、专用二三维一体化引擎和统一的透明工作面平台是未来智能开采透明工作面核心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架构 智能开采 透明工作面 系统互馈 全息透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型组合的煤矿水害区域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再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4-189,共6页
为了提高水害区域治理技术的适用性,优化治理工程布置,从钻孔形态组合的角度研究煤层底板水害区域治理模式分类方法。以邢台矿区区域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包括地面定向钻进、地面径向射流和井下定向钻进在内的综合钻进技术,分析了地面条... 为了提高水害区域治理技术的适用性,优化治理工程布置,从钻孔形态组合的角度研究煤层底板水害区域治理模式分类方法。以邢台矿区区域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包括地面定向钻进、地面径向射流和井下定向钻进在内的综合钻进技术,分析了地面条件、采掘工程条件和治理层特征等多种布孔影响因素,划分了不同主孔形态和分支类型,提出了基于不同孔型组合的水害区域治理模式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治理方案制定时,选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钻进技术,通过不同类型的孔型组合,可以实现整个治理区的全覆盖;区域治理模式分类方法可以建立适用于浅部构造发育区加固、中深部形态复杂区改造、深部多分区探查等多种条件的水害区域治理技术体系,为华北型煤田水害区域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治理模式 定向钻进 径向射流 孔型组合 布孔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量演化特征的煤层底板突水通道识别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再斌 杨小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158,共7页
为在突水发生后快速判断突水通道类型,提出通过突水量演化特征识别煤层底板突水通道的方法。依据煤层底板构造发育情况及其与采掘活动的空间关系,将煤层底板突水通道划分为完整底板通道、非贯通型通道及贯通型通道3种类型。分析了3种类... 为在突水发生后快速判断突水通道类型,提出通过突水量演化特征识别煤层底板突水通道的方法。依据煤层底板构造发育情况及其与采掘活动的空间关系,将煤层底板突水通道划分为完整底板通道、非贯通型通道及贯通型通道3种类型。分析了3种类型突水实例,获得了不同突水通道煤层底板突水水量演化特征。再依据水量演化特征的煤层底板突水通道识别方法,凭峰前突水量演化及峰后水量衰减特征,判断突水通道类型。且采用三维相似模拟平台,模拟了1例岩溶陷落柱突水过程。结果表明:该次突水通道为贯通型通道,与突水通道识别模型分析结果一致,不同突水通道具有显著的突水量演化规律差异,水量演化特征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突水通道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水通道 水量演化 识别方法 底板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定向孔的深部水害探查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再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3-56,共4页
为了解决深部开采水害防治问题,优化深部区域治理方案,研究基于三维定向孔的深部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以邢台矿区深部水害探查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定向钻孔布置影响因素,介绍了三维定向孔结构和孔组分布。探查治理工程与采掘工程有序衔接... 为了解决深部开采水害防治问题,优化深部区域治理方案,研究基于三维定向孔的深部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以邢台矿区深部水害探查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定向钻孔布置影响因素,介绍了三维定向孔结构和孔组分布。探查治理工程与采掘工程有序衔接,构建了深部开采水害管控体系。研究表明,深部水害探查治理技术既可治理已有突水点,降低突水概率,又可以及时封堵新发生的突水点,为采掘工程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可以为深部开采区域探查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定向孔 深部开采 水害治理 分区布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开采围岩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再斌 靳德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27,31,共5页
为了防止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开采因围岩破坏致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下组煤开采试验工作面数值模型,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监测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信息,通过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的对比,获得了工作面煤... 为了防止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开采因围岩破坏致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下组煤开采试验工作面数值模型,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监测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信息,通过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的对比,获得了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应力与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试验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5~40 m,周期来压步距为10~20 m;工作面底板存有3个应力分区,即应力增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恢复区;煤层顶板破坏形态为沿走向和沿倾向方向"马鞍形"的叠加;试验工作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10.0~12.5 m,开切眼与终采线位置附近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均达22.5 m,终采线位置附近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大是试验工作面突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煤 围岩破坏 光纤光栅 华北型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水试验的侏罗纪砂岩渗透性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再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2-84,87,共4页
为了指导侏罗纪煤田的矿区规划及矿井设计,预防侏罗纪砂岩水害,需研究侏罗纪砂岩渗透性空间特征。文章基于俄罗斯乌卢格赫姆斯克聚煤盆地某矿床侏罗纪砂岩实际抽水试验数据,通过渗透性平面特征和垂向特征的分析获得侏罗纪砂岩渗透性空... 为了指导侏罗纪煤田的矿区规划及矿井设计,预防侏罗纪砂岩水害,需研究侏罗纪砂岩渗透性空间特征。文章基于俄罗斯乌卢格赫姆斯克聚煤盆地某矿床侏罗纪砂岩实际抽水试验数据,通过渗透性平面特征和垂向特征的分析获得侏罗纪砂岩渗透性空间规律,研究表明,侏罗纪砂岩渗透系数在河流及松散层影响区域大于正常地层区域;正常地层侏罗纪砂岩渗透系数随距河流距离增加和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并建立了渗透性—埋深拟合方程,预测了正常地层不同深度侏罗纪砂岩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试验 侏罗纪砂岩 渗透系数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