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
刘元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1
|
|
|
2
|
闻一多的《死水》作于何时? |
刘元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1
|
|
|
3
|
政治意识·创作个性·艺术规律——郭沫若创作的经验教训 |
刘元树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
4
|
文学:为了什么?表现什么?——郭沫若文艺思想发展中的得失谈片 |
刘元树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
5
|
凌云健笔意纵横——郭沫若创作发展的一个轮廓 |
刘元树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
6
|
文艺与政治关系论述的历史性突破──邓小平同志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方面 |
刘元树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7 |
0 |
|
|
7
|
戴着镣铐跳出的优美舞姿——试论郭沫若传记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
刘元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
8
|
論《尝試集》的思想傾向和历史地位 |
刘元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
9
|
俄顷即无疆 月輸永不灭——郭老逝世周年,敬讀《棠棣之花》 |
刘元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