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2-86,共5页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 郭沫若同志一生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著述等身,翻译如林,加以应酬文字,数目约在一千五百万字以上。六、七十年的文字生涯,使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沫若同志用词汇编织起来的语言艺术,在气象万千的图景中,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意,具有特殊诱人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研究沫若同志的语言风格,当然不能离开其思想内容。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郭沫若语言风格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纯真。这自然是由他襟怀坦白,肝胆照人,光明磊落,直率真诚的性格所决定的。巴金同志说。“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我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久文艺报》1978年第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郭沫若 语言文字 艺术魅力 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 语言艺术 文字生涯 七十年 思想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的《死水》作于何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58-58,共1页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名诗作于何时?目前通行的公开出版物,均作“1925年4月”。因为诗人1925年5月才离美归回,又断言这首诗是诗人留美时期写的。然而,统观...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名诗作于何时?目前通行的公开出版物,均作“1925年4月”。因为诗人1925年5月才离美归回,又断言这首诗是诗人留美时期写的。然而,统观诗人留美时期的作品,他总是把自己的祖国幻想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比如在《忆菊》中写道:“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而在《死水》中为什么又这样诅咒祖国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有些同志看到诗末注明的写作年月,便想当然地解释说:“诗人在国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了解革命的大好形势,只是深感自己国家的落后,又从亲友的信中了解到祖国的悲惨现状,使他对反动军阀更加痛恨和愤怒,对中国的黑暗社会更为不满。在回国前夕,诗人写了《死水》这首……。”(十六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写作年月 祖国 留美 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幻想 主观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意识·创作个性·艺术规律——郭沫若创作的经验教训
3
作者 刘元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6-92,85,共8页
“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郭沫若论创作·读了〈孩子的诗〉》)这是谦逊,也是事实。其实,诗(文)多而好的少是普遍的现象,不独郭沫若为然。但象他那样享有崇高声誉的名家,除少数公认的名著外,留下不少被人非议的作品,在文学史... “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郭沫若论创作·读了〈孩子的诗〉》)这是谦逊,也是事实。其实,诗(文)多而好的少是普遍的现象,不独郭沫若为然。但象他那样享有崇高声誉的名家,除少数公认的名著外,留下不少被人非议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却是罕见的。这里,我们单就郭沫若创作本身作一些探索,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企图从中发现一点于今有用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历史剧 政治意识 创作个性 经验教训 艺术规律 创作实践 浪漫主义 屈原 文学作品 火山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为了什么?表现什么?——郭沫若文艺思想发展中的得失谈片
4
作者 刘元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02-109,共8页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大体上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人生文艺观(五四时期)→革命文艺观(北伐前后)→人民文艺观(抗战爆发直至建国以后)。从总的倾向看,呈现出前进的趋势。遗憾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越到后来越抛弃早期文艺思想中的精华,从而导致他...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大体上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人生文艺观(五四时期)→革命文艺观(北伐前后)→人民文艺观(抗战爆发直至建国以后)。从总的倾向看,呈现出前进的趋势。遗憾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越到后来越抛弃早期文艺思想中的精华,从而导致他的创作后劲不足。虽然创作的成败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它和作者文艺思想的得失却有密切的关联。笔者只就其中文学为了什么和表现什么两个重大问题,作一些简略的论述。文学: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佚文 文艺思想 文艺观 表现自我 五四时期 思想发展 革命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云健笔意纵横——郭沫若创作发展的一个轮廓
5
作者 刘元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85-93,共9页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经历了整整60年的历程。把这一历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的宏观审视,它起始于“五四”至“五卅”的开放期,经过大革命失败前后到抗战爆发的停滞期,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飞跃期,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时代的探...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经历了整整60年的历程。把这一历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的宏观审视,它起始于“五四”至“五卅”的开放期,经过大革命失败前后到抗战爆发的停滞期,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飞跃期,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时代的探索期。总观这一漫长的历程,虽然前进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但表现出的主导倾向是壮志凌云、意气纵横的高格调。用刘纳同志的话来说,便是:“他的作品,表现出除他之外没有的力量、气势和风度:那样激荡的力量、那样饱酣的气势、那样洒脱的风度。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人能达到他那样的精神的强度。”(《郭沫若:心灵向世界洞开》,见《走向世界文学》)现将这4个时期略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精神 新中国 学生时代 创作发展 创作方法 反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与政治关系论述的历史性突破──邓小平同志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方面
6
作者 刘元树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2期79-82,共4页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艺与政治 历史性突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同志 文艺为政治服务 马克思主义 郭沫若 文艺工作者 政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着镣铐跳出的优美舞姿——试论郭沫若传记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7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60-65,共6页
传记文学,是厉史与文学的交叉学科,但首先是历史。这就是说,要求写真人真事,按照人和事的本来面貌忠实地作出记录。它可以渲染,可以强调,甚至可以夸张,但绝不能伪造。有时候,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影响全篇的价值。
关键词 学生时代 长沙大火 传记文学 革命理想 少年 浪漫主义色彩 郭沫若 生活中 解放战争 电风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論《尝試集》的思想傾向和历史地位
8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55-59,65,共6页
在一九五五年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胡适的《尝试集》曾被认为是“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反人民、反革命”、“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毒药”。这样的批判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毫无疑问,胡适是买办资产阶级的... 在一九五五年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胡适的《尝试集》曾被认为是“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反人民、反革命”、“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毒药”。这样的批判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毫无疑问,胡适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学者,但是,他走向这条反革命道路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五四运动以前,他是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上,全面地坚决地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班新人物”那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党八股》)。不过,他只反封建主义,不反帝国主义,所以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对文化革命进行领导的时候,只能充当一个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尝试集 胡适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陈独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顷即无疆 月輸永不灭——郭老逝世周年,敬讀《棠棣之花》
9
作者 刘元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24-30,共7页
去吧,兄弟呀! 去吧,兄弟呀! 我望你鲜红的血液, 迸发成自由之花, 开遍中华, 开遍中华! …………这雄伟悲壮的歌声,唤起了我多么清晰的回忆:一九四一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死气沉沉的雾重庆观看《棠棣之花》,三个小时的演出,观众们屏... 去吧,兄弟呀! 去吧,兄弟呀! 我望你鲜红的血液, 迸发成自由之花, 开遍中华, 开遍中华! …………这雄伟悲壮的歌声,唤起了我多么清晰的回忆:一九四一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死气沉沉的雾重庆观看《棠棣之花》,三个小时的演出,观众们屏气凝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周总理 重庆 英雄人物 性格 郭沫若 国民党 历史剧 剧作家 心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