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合 李欣 +6 位作者 窦宏恩 闫林 王洪亮 刘俊榜 李小波 任义丽 李宁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为了加快我国油气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解决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不足与社会及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文章依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的竞争态势,指... 为了加快我国油气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解决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不足与社会及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文章依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的竞争态势,指出只有建设好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教学与科研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了国内外1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现状,指出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研究院学校都未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级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企业业务需求和社会需求,影响了人工智能的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剖析了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实践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了油气行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系统框架,构建了“AI+油气业务”和“油气业务+AI”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创新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广泛落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 人工智能 学科建设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领域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思考与建议
2
作者 闫林 李欣 +4 位作者 李小波 刘俊榜 王洪亮 李心浩 贾文清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垂直行业的规模应用实效显著,国内外均意识到人工智能标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领域的融合应用,整体按“单点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系列—大模型”路径演进、扩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垂直行业的规模应用实效显著,国内外均意识到人工智能标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领域的融合应用,整体按“单点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系列—大模型”路径演进、扩展,当前已实现多点技术突破,推进油气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建议采用“整体布局、分层细化、逐步完善”的方式,分基础骨干、重点方向、应用场景3个层次构建油气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明晰油气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界限、科学组建油气人工智能标准委员会,协同推进油气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快速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油气行业 标准化工作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元超 刘人和 +5 位作者 肖红平 曹倩 施亦做 方朝合 王社教 刘俊榜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地热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当前全球地热初创公司快速增长,地热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 地热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当前全球地热初创公司快速增长,地热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地热能利用场景多样化,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开发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1)中深层闭式换热系统设计技术逐渐成熟;(2)EGS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应用潜力巨大;(3)多国重视含水层储热在弥补能源供需不平衡上的作用,加快推进含水层储热场址选择、热回收率及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4)回灌成为中深层水热型热储开发的通用做法,回灌数值模拟及方案设计、防腐蚀、防结垢、防堵塞等技术进步有效延长了地热田的生命周期。“双碳”背景下,我国应将关键技术研发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突破口,快速升级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提升地热项目经济性,实现地热利用规模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新质生产力 地热能 中深层闭式换热 含水层储热 回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燕山运动期断裂控藏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俊榜 李培俊 +1 位作者 胡智 刘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1,共7页
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它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断裂系统。为查明该地区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洞悉断裂控藏机理,从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解剖入手,对控藏断裂特征进行... 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它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断裂系统。为查明该地区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洞悉断裂控藏机理,从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解剖入手,对控藏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后指出,准东地区油气藏与断裂相伴而生、关系密切;在研究区众多断裂中,燕山运动期断裂对油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地区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以及成藏期次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决定了燕山运动期断裂作为油气输导通道的有效性,并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相对于燕山运动期断裂而言,先期(海西运动期、印支运动期)断裂形成过早,烃源岩尚未成熟,后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多造成原生油藏的调整和破坏,均与现今油气藏分布关系不明显,而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明显受燕山运动期断裂的控制。这一新认识对准东地区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 断裂期次 燕山运动 断裂控藏 输导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沙南—北三台地区油气输导模式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俊榜 刘震 +1 位作者 景晓凤 李培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实践和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对盆地东部沙南—北三台地区油气输导模式的认识受到挑战,原输导模式的认识已无法满足现今油气勘探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对研究区烃源岩展布和输导通道这两个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实践和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对盆地东部沙南—北三台地区油气输导模式的认识受到挑战,原输导模式的认识已无法满足现今油气勘探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对研究区烃源岩展布和输导通道这两个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沙南—北三台地区2个油田19个油藏进行了深入解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东地区油气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的T型输导新模式,并指出了T型输导模式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为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南 北三台地区 输导模式 T型输导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的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俊榜 郝琦 +5 位作者 梁全胜 刘震 樊春梅 王晓东 李春霞 何小胡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4,共7页
运用地震资料求取泥岩涂抹因子的关键计算参数(断距及两盘泥岩厚度),建立一种基于地震资料定量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白家海凸起彩43井区东道海子断裂带内各断层的封闭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彩43井区断层在西山窑... 运用地震资料求取泥岩涂抹因子的关键计算参数(断距及两盘泥岩厚度),建立一种基于地震资料定量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白家海凸起彩43井区东道海子断裂带内各断层的封闭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彩43井区断层在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侧向封油泥岩涂抹因子临界值为3.9,侧向封气泥岩涂抹因子临界值为2.1,小于该临界值的层位断层侧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能力随断层的演化而变化,白垩纪末期至今,研究区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整体变差;侏罗系油气分布与成藏期及现今的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油气纵向上多分布在成藏期和现今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的地层中;利用地震资料求取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切实可行,是勘探早期评价断层封闭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侧向封闭性 泥岩涂抹因子 东道海子断裂带 成藏期侧向封闭性 封油气临界涂抹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测井曲线反演计算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俊榜 刘震 +2 位作者 景晓凤 李培俊 贺凯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28-32,5,共5页
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在比较现有测井曲线反演计算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优选了精度较高的算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发育的二叠系平地泉组(P2p)、三叠系小泉沟群(T2-3xq)和侏罗系八道湾组(J1b)... 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在比较现有测井曲线反演计算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优选了精度较高的算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发育的二叠系平地泉组(P2p)、三叠系小泉沟群(T2-3xq)和侏罗系八道湾组(J1b)等3套主要烃源岩w(TOC)进行了反演求取。研究结果显示:经金强修改后的算法要比Passey提出的ΔlogR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研究区烃源岩的丰度;在准东地区3套主要烃源岩中,P2p烃源岩w(TOC)最高,且高丰度(2%<w(TOC)<4%)烃源岩分布广,而T2-3xq和J1b烃源岩以中高丰度(1%<w(TOC)<2%)的烃源岩为主。w(TOC)的研究为后续烃源岩综合评价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测井曲线 有机碳质量分数 准噶尔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141
8
作者 郭彦如 刘俊榜 +5 位作者 杨华 刘震 付金华 姚泾利 徐旺林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5,共9页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低渗透致密油藏 成藏机理 成藏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60
9
作者 郭彦如 付金华 +7 位作者 魏新善 徐旺林 孙六一 刘俊榜 赵振宇 张月巧 高建荣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3-403,共11页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环境与烃源岩条件的分析,研究和论证盆地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气藏类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具有三源供气的特点,除上覆石炭-二叠系煤系为主要...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环境与烃源岩条件的分析,研究和论证盆地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气藏类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具有三源供气的特点,除上覆石炭-二叠系煤系为主要烃源岩外,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本溪组海相泥灰岩也具有供烃能力。通过分析已发现的气藏认为盆地中部气区的天然气为热解气,具有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特征。奥陶系储集层中沥青及烃类包裹体证据显示,侏罗纪古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白垩纪古油藏裂解成气。受构造沉积背景的控制,形成了4类碳酸盐岩气藏,其中盆地中部发育的风化壳地层-岩性气藏,以及西北台缘带发育的构造-顺层岩溶型岩性复合气藏是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成藏特征 成藏演化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油气田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潍莲 刘震 +2 位作者 刘俊榜 夏庆龙 周心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4-670,共7页
在油气藏特征、油气来源、输导体系等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JZ20-2凝析气田、JZ25-1S油气田、SZ36-1油田3个大中型油气田成藏模式的差异性。JZ20-2为单向双源成藏模式,以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区域超... 在油气藏特征、油气来源、输导体系等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JZ20-2凝析气田、JZ25-1S油气田、SZ36-1油田3个大中型油气田成藏模式的差异性。JZ20-2为单向双源成藏模式,以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区域超压盖层分隔,上部东营组正常地层压力油藏为辽中北洼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沿东营组二段三角洲砂体运聚而成,下部沙河街组及潜山超压凝析气藏则是由辽中北洼沙河街组烃源岩释放出的超压凝析油气沿不整合运聚而成。JZ25-1S为双向油源混合型成藏模式,辽西凹陷的油气沿西侧辽西1号、辽西2号边界断层垂向运移到辽西低凸起,同时辽中凹陷油气沿东斜坡不整合、砂体侧向运移,最终两个方向油气在JZ25-1S构造沙河街组二段砂体或太古界潜山储集体混合聚集成藏。SZ36-1为单向油源成藏模式,辽中南洼的油气沿油源断层-三角洲砂体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至SZ36-1构造东营组二段砂体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输导体系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藏特征 辽西低凸起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震 赵阳 +3 位作者 金博 刘俊榜 许晓明 梁全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岩性地层圈闭 成藏条件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岩性油藏的幕式充注和相对早期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震 刘俊榜 +2 位作者 高先志 辛海燕 郝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层位构造油气藏成藏期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岩性油藏的成藏期具有相对早期的特征。岩性圈闭形成的早期性为岩性圈闭在较早时期捕集油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性圈闭的多期形成和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有利于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早期性 幕式充注 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层序格架下的砂体成因类型、构型及分布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玥 郭彦如 +2 位作者 张延玲 刘俊榜 田鸣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91,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时期陆生植物繁盛,为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岩性和岩相,因此深入探讨山西组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规律十分必要。为加快天然气的勘探步伐,以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时期陆生植物繁盛,为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岩性和岩相,因此深入探讨山西组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规律十分必要。为加快天然气的勘探步伐,以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山西组四级层序格架下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特征、构型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砂体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割的特征;砂体构型有垂向叠置型、垂向切叠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四级层序PSQ3~1(相当于山2~3段和山2~2段下部)、PSQ3~2(相当于山2~2段上部)和PSQ4~1(相当于山1~2段)均是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大保当、余兴庄、龙镇地区均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其类似地区层序地层划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级层序 砂体成因类型 砂体构型 砂体分布规律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概念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震 赵贤正 +5 位作者 赵阳 郝琦 刘俊榜 许晓明 梁全胜 肖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5期13-20,34,共9页
从油气藏形成分布控制因素角度出发,提出用“多元控油—主元成藏”这一概念来概括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以期对岩性油气藏勘探起到指导作用。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地质条件的影响,宏观控制因素... 从油气藏形成分布控制因素角度出发,提出用“多元控油—主元成藏”这一概念来概括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以期对岩性油气藏勘探起到指导作用。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地质条件的影响,宏观控制因素(多元)主要有:盆地类型、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体类型、烃源岩质量以及盆地温—压系统等。在不同盆地,上述条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但通过对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自身特点和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主控因素(多元)制约: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储层临界物性和砂体封闭条件。对于具体某一个凹陷或构造带,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将更加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成藏条件 控制因素 "多元控油-主元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革联 刘震 +2 位作者 郭瑞 刘俊榜 常迈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9-12,共4页
利用20多口井的地质和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部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关键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划分为4个层序、11个体系域,建立起整个工区的时间框架.研究表明... 利用20多口井的地质和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部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关键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划分为4个层序、11个体系域,建立起整个工区的时间框架.研究表明:①古近系该区沙三与沙一期相对湖平面上升幅度大,东营组次之而沙二期最小;②沙二段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三级层序,但是其高位体系域不发育;③研究区靠近物源,砂体丰富,深湖相带分布范围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口凹陷 埕北断阶带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