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日龄青龙斑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小林 吕国敏 +4 位作者 刘付永忠 李涛 蔡云川 马志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39-143,共5页
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 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30日龄青龙斑外部形态性状(X)对体质量(Y)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青龙斑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相关极显著,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和尾柄高(X8)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形态性状中,唯有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说明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最大,体高(X4)次之,之后是体宽(X5)和尾柄高(X8),其余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都很小,主要是通过前4个形态性状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一致。除去与体质量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尾柄高(X8)与体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以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青龙斑苗种选购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斑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云新 黄国光 +7 位作者 刘付永忠 黄锦雄 黄培卫 甘松永 张玉清 张海发 李志强 李景 《渔业现代化》 2003年第6期14-15,共2页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 1 999年至 2 0 0 2年 ,使用 3.5~ 1 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 ,通过强化培育 ,实现自然产卵 ,培育出 2 .6~ 6cm的鱼苗 66.8万多尾 ,其中 2 0 0 2年 ( 5月 30日前 )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 1 .6亿粒~ 3....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 1 999年至 2 0 0 2年 ,使用 3.5~ 1 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 ,通过强化培育 ,实现自然产卵 ,培育出 2 .6~ 6cm的鱼苗 66.8万多尾 ,其中 2 0 0 2年 ( 5月 30日前 )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 1 .6亿粒~ 3.5亿粒 ,受精率在 69.5 %~ 81 .3%;从仔鱼至出苗 ,最高成活率为 3.3%;每立方育苗水体最高出苗量为 1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人工育苗试验 自然产卵 育苗水体 出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亚湾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剑南 林蠡 +4 位作者 翁少萍 王云新 刘付永忠 张海发 何建国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5-80,共6页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后部分或者全部脱落,表明此病毒株对暖水条件比较适应。病毒在组织中的滴度为10m(TCID50)g^-1。分别用HaeⅢ酶和Sau3AI酶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T2(约870bp)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表明,其结果和日本的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一致。对19株神经坏死病毒部分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276个氨基酸)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株属于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病毒株 分离株 外壳蛋白基因 斑鳢 接种 基因型分析 滴度 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鲷科鱼类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涛 吕国敏 +4 位作者 黄小林 李加儿 刘付永忠 蔡云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34-137,共4页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诱导技术在鱼类育种领域中运用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综述了国内鲷科鱼类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诱导研究的发展历程,预测了鲷科鱼类远缘杂交可能有产生多倍体的潜力,具有很好的研究与潜在应用价值。通过分析鲷科鱼类的...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诱导技术在鱼类育种领域中运用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综述了国内鲷科鱼类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诱导研究的发展历程,预测了鲷科鱼类远缘杂交可能有产生多倍体的潜力,具有很好的研究与潜在应用价值。通过分析鲷科鱼类的遗传特性与养殖现状,对鲷科鱼类远缘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的前景进行评述。同时,总结了鲷科鱼类杂交与多倍体育种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雌核发育在鲷科鱼类育种中的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科鱼类 远缘杂交 多倍体诱导 雌核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被引量:5
5
作者 欧冲辉 张海发 +4 位作者 王云新 但学明 刘付永忠 黄国光 黄培卫 《渔业现代化》 2006年第2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海水鱼类 小瓜虫 白点病 生活史 寄生性原虫 防治 生长繁殖 继发感染 刺激隐核虫 养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龙斑仔、稚、幼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的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涛 吕国敏 +4 位作者 黄小林 蔡云川 刘付永忠 马志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110,F0003,共4页
从青龙斑受精卵孵化开始到仔、稚、幼鱼形成的1个月内,进行形态发育与饵料转变观察研究。青龙斑受精卵在水温30~33℃、盐度30.0、pH值8.1、DO≥5.0mg/L的条件下经18~20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经约65—67h开口摄食。刚开口的仔鱼游... 从青龙斑受精卵孵化开始到仔、稚、幼鱼形成的1个月内,进行形态发育与饵料转变观察研究。青龙斑受精卵在水温30~33℃、盐度30.0、pH值8.1、DO≥5.0mg/L的条件下经18~20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经约65—67h开口摄食。刚开口的仔鱼游泳能力弱.口裂小。以小球藻、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孵化后第7—8d开始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鳍棘长度与全长比在第14~18d达到最大值,接近0.5;第20d时,其他鳍条已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与全长比值降低;第29d之后,大部分鱼的背部或全身覆盖鳞片,个体差异显著。试验中,仔鱼前13d主要摄食轮虫及其他原生动物,第10d开始摄食部分挠足类幼体,第14d起主要饵料转变为挠足类和枝角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斑 形态发育 饵料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国敏 黄小林 +4 位作者 李涛 刘付永忠 蔡云川 马志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4-1490,共7页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各石斑鱼间的核型进化距离。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和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86),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各石斑鱼间的核型进化距离。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和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86),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14),亲缘关系最近;蜂巢石斑鱼(E.merra)和巨石斑鱼(E.tauvina)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8289),核型进化距离最大(0.1877),亲缘关系最远;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表明,具有复杂核型的物种与简单核型物种间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本结果将为石斑鱼属鱼类系统演化、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核型 似近系数 进化距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