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胡采芹 胡铁焕 +6 位作者 刘乾甫 杨婉玲 曾艳艺 高原 李海燕 麦永湛 王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为探讨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水质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室外池塘分别构建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添加实验组以及无碳源添加对照组,开展为期6周的培养实验。对实验期间水体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 为探讨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水质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室外池塘分别构建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添加实验组以及无碳源添加对照组,开展为期6周的培养实验。对实验期间水体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同时测定水质参数。结果显示,实验组水体中总氮(TN)、氨氮(NH_(4)^(+))、亚硝酸盐(NO_(2)^(-))和硝酸盐(NO_(3)^(-))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细菌总菌落数(BA)和生物絮团沉积量(BFV)分别约为对照组的5倍和2倍,说明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中添加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均可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显著降低水体含氮类营养盐浓度,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在细菌群落结构方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的优势门类群为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分别占比47.8%、31.6%和16.6%;而hgcI_clade、CL500-29_marine_group和MWH-UniP1_aquatic_group为优势属,分别占比43.8%、10.3%和6.6%。RDA分析表明,溶解氧(DO)、NO_(3)^(-)、TN、总磷(TP)和水温(WT)等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此外,添加碳源可引起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栖湖菌属(Limnohabitans)、沉积物杆状菌属(Sedimini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和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等参与水体氮循环与碳循环的关键细菌类群占比升高,以及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细胞活性和膜运输等相关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升高,说明添加碳源可通过改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增强其对碳、氮元素的代谢活性,有利于细菌对水体含氮类营养盐的转化、利用以及对有机碳的降解。本研究可为大口黑鲈的低碳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并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池塘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碳源 大口黑鲈 池塘养殖 水质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种群衰退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
2
作者 李毅 杨婉玲 +6 位作者 王超 赖子尼 李海燕 刘乾甫 高原 麦永湛 曾艳艺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探讨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现存种群衰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珠江河网水草床种群复建,珠江河网水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于2017-2019年对珠江河网水草床及其中外海(S3)、小塘(S5)和榄核(S8)的密刺苦草开展调查... 探讨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现存种群衰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珠江河网水草床种群复建,珠江河网水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于2017-2019年对珠江河网水草床及其中外海(S3)、小塘(S5)和榄核(S8)的密刺苦草开展调查,利用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密刺苦草的株高、株重、叶片指标等参数与环境因子关系,并结合2019年该区域密刺苦草种群急剧衰退情况探讨其衰退前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珠江河网密刺苦草衰退前一年度种群表观性状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株高、株重等在2月、8月至12月期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5站位密刺苦草上述指标持续增加;12月,不同站位密刺苦草种群出现生长特征分化,S5站位密刺苦草进入花果期,而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则开始衰退。RD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株高主要受水深、沉积物中粒径组分及沉积物总磷含量等影响,株重主要受沉积物总磷含量影响,不同站位群丛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制约。PC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的9种表观性状可表征其克隆生长力、有性繁殖力和多年生长力,并决定其种群维持策略:一种以S5站位为代表,种群越冬期保持持续生长力,并进行有性繁殖资源分配,能适应环境变化,种群在次年得以维持和延续;另一种以S3和S8为代表,种群在越冬期生长力减弱,无有性繁殖资源分配,未能有效应对不利环境条件,最终导致两站位种群在次年急剧退化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刺苦草 表观性状 有性繁殖 种群恢复 珠江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粒径特征研究
3
作者 魏敬欣 解常鑫 +4 位作者 杨婉玲 刘乾甫 高原 曾艳艺 王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共10页
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 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占比较高,二者浓度占比之和的年平均值为97.25%。粒径结构的季节特征显示,Micr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显著,Nano和Pic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特征显示,靠近珠江口的站位一般呈现出Nano浓度占比大于Micro浓度占比的规律。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Micro浓度占比与水温、pH和河宽呈正相关关系,Nano浓度占比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站位被明显分成了上游和下游两大类群,两大类群间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差异显著,其中两类群中Micro、Nan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显著,Pic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极显著。另外,研究发现,两类群间差异显著的物理因子主要为盐度,差异显著的化学因子主要为pH和TP。结合RDA分析结果,推测盐度和pH是影响东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东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研究
4
作者 解常鑫 刘乾甫 +3 位作者 杨婉玲 魏敬欣 孙金辉 王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 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5月,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有关。叶绿素a总浓度的空间特征显示,广州周边站位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偏高,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水体的交换能力有关。粒径特征的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珠三角河网水体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呈现交替优势。季节特征显示,2-5月份微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8月份和12月份小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光照有关。空间特征显示,小型叶绿素a在8月份和12月份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河网中部的站位,微型叶绿素a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远离广州市的站位点,分析原因主要与溶解氧和硝酸盐含量有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DO、水下光度、TP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物理因子包括径流量的大小和水体pH的变化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季节变动,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河网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特征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乾甫 赖子尼 +2 位作者 杨婉玲 高原 王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6-43,共8页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池塘 水质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品种池塘化学耗氧量(COD_(Mn))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婉玲 赖子尼 +5 位作者 刘乾甫 曾艳艺 帅方敏 王超 高原 庞世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1-165,共5页
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4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50.76 mg/L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 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4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50.76 mg/L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鳢两个品种养殖池塘季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云斑尖塘鳢、草鱼池塘的CODMn含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草鱼、乌鳢.养殖池塘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67~8.46之间,超标率为92.9%.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8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CODMn有比较相近特征,而草鱼、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9~12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CODMn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有比较相近特征,而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对CODMn与14个水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DMn与透明度、pH值及硅酸盐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盐度、电导率、叶绿素、磷酸盐、硝酸盐、氨氮等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及非离子铵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耗氧量 变化趋势 云斑尖塘鳢 大口黑鲈 草鱼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生态位 被引量:15
7
作者 高原 王超 +3 位作者 刘乾甫 彭松耀 麦永湛 赖子尼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44,共8页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及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浮游动物96和92种,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等为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在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有差异,变化范围为1.04~4.02,主要由广生态位种群、中生态位种群和窄生态位种群组成;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4,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溶解性固体物质和总磷是影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水文期珠三角河网的生境条件变化引起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的差异,使得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河网 水文期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中上游水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乾甫 杜浩 +2 位作者 赖子尼 帅方敏 郭霞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4期36-47,共12页
为了解珠江中上游水环境现状、水体的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因素,本研究分别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和9月(枯水前期)对广东省肇庆市以上的珠江中上游江段水体环境进行采样与测定,选取透明度(SD)、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 3... 为了解珠江中上游水环境现状、水体的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因素,本研究分别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和9月(枯水前期)对广东省肇庆市以上的珠江中上游江段水体环境进行采样与测定,选取透明度(SD)、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 3)、氨氮(NH + 4-N)、硝酸盐氮(NO - 3-N)、亚硝酸盐氮(NO - 2-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 (Chla)等10项指标,采用限定值、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和污染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水体污染主要为氮源污染,17个采样点的TN和NO - 3-N含量在3个采样期的超标率均在90%以上,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 2.72 倍(2016年9月,鲁布革)和2.13倍(2016年9月,八渡);水体中还存在NH 3、SD、TP和Chla等因子超标情况,前3者污染状况主要受珠江流域水情期影响,Chla主要于上游筑坝库区鲁布革站位平水期和枯水前期检出超标;水体磷污染主要以“点源污染”为主。基于水体综合污染指数 P j ,各采样点水体环境可分为3类:第I类,采样点水体流速快且远离居民区, P j 均值处于1~2之间,呈“轻污染”、“轻度超警戒水平”状况;第II类,采样点全年水体TN和NO - 3-N含量较高, P j 均值处于2~3之间,呈“中污染”等级、“中度超警戒水平”状况;第III类,包括石龙和藤县两个样点,3个时期 P j 变化较大,丰水期 P j 都大于3,呈“重污染”、“严重超警戒水平”状况,而在其他时期呈“轻-中污染”、“轻度-中度超警戒水平”状况。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降雨量较少时期,对于上游库区进行生态调控,增加水体的流动性,以减少“藻华”的发生;5~8月主要降雨期,要减少临河区域的林木砍伐、土地拓垦和田地施肥量及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清理等,以防泥沙和营养物质等被带入河流,加重水体污染。本研究可为珠江中上游水体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中上游 水体环境 污染指数 水质评价 污染因素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迎秋 黄稻田 +5 位作者 李新辉 刘乾甫 李捷 李跃飞 杨计平 朱书礼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2,共11页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物种多样性 环境影响 冗余分析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及水环境影响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毅 曾艳艺 +5 位作者 刘乾甫 李海燕 高原 杨婉玲 孙金辉 王超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揭示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过程影响效应,进行为期90 d的微宇宙控制实验,研究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单独及两两组合的种植系统对日本沼... 为揭示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过程影响效应,进行为期90 d的微宇宙控制实验,研究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单独及两两组合的种植系统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及水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轮叶黑藻、苦草及其组合能较好地提高系统空间异质性,且水体pH、DO及水体透明度均保持在较稳定波动范围,但轮叶黑藻及轮叶黑藻+苦草组后期透明度明显升高、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P<0.05)。轮叶黑藻、苦草及其组合中日本沼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且虾存活率及生物量与轮叶黑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轮叶黑藻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草虾共作生态养殖模式的优化及日本沼虾养殖提质增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苦草 菹草 日本沼虾 种群生长 生态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二纯 赖子尼 +3 位作者 刘乾甫 王超 高原 麦永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第1期12-21,共10页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介于6.0~866.5 mg/m^(2)/d,均值为111.1 mg/m^(2)/d。初级生产力水情期变化明显,表现为枯水前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站位初级生产力除鲁布革站位异常高外,其他站位差异不明显。初级生产力与总氮、亚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透明度等指标显著相关(P<0.05,n=42);该水域2016年呈现以中营养和贫营养为主,而在上游建坝库区存在局部“富营养”的水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面源污染和珠江干流修建水坝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营养状态指数 珠江干流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